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国际政治论文 >> 正文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


nbsp; Twentieth  Century(Cambridge,Massachusetts:Blackwell  Publishers,Inc.,1988),p.294.)
  如果说联邦政府的住宅抵押贷款制度促进了美国住宅建筑的繁荣,那么,其社区评估制度则将住宅建筑推向郊区。联邦住宅管理局在发放贷款时,将全国城市的社区分为4个等级,分别用A、B、C、D表示。A类社区为新建的、环境良好的同质性社区,其居民多为中上阶层人士,偿还抵押贷款的可能性最大,安全系数最高;B类为情况尚好的社区,其居民的地位稍低,安全系数次之;C类为开始衰败的社区,其居民地位更低,安全系数再次之;D类为已经衰败的社区,其居民的地位最低,安全系数也最低。这4类社区在城市地图上分别用绿、蓝、黄、红4种颜色标出,用以表示其偿还贷款的安全系数,被称为“住宅安全图”。由于郊区一般为新建的中上层社会的同质性社区,住宅和环境比较优越,A类和B类社区自然较多,而中心城比较陈旧,且穷人和少数民族居多数,C类和D类社区也自然较多。由于联邦政府对中心城的衰败社区不愿进行保险,因而私人贷款机构为了确保投资安全,都不愿对中心城投资,而是把资本投向郊区。
  4、黑人等少数民族的城市化刺激了白人的郊区化
  二战爆发以后,由于北部和西部工业企业劳动力的短缺,南部黑人迅速向北部和西部迁移,因此,北部和西部城市黑人的比例迅速提高。同时,南部城市的黑人也在迅速增加。到1970年,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12个大城市的黑人就占美国黑人总数的28%,纽约市黑人多达166.7万,芝加哥110.3万。(注:〔美〕约翰·霍普·富兰克林著:《美国黑人史》(张冰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第544页。)白人居民对黑人的大批涌入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因此实行了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除了规定禁止白人房主向黑人出租和出售住宅以外,还采取暴力手段,以阻止黑人向白人社区的侵入和黑人社区的扩张。但是,黑人社区仍然有不断蔓延之势。而且1948年,最高法院宣布在住宅方面实行种族隔离制度为非法。这一判决加速了黑人的城市化和黑人社区的扩张,因而引起白人的强烈反对。白人之所以反对黑人的涌入,除了根深蒂固的种族对立情绪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白人把黑人视为潜在的犯罪因素。此外,由于黑人在经济上多属于贫困阶层,他们无力对自己的住宅进行及时合理的修缮,一个社区一旦受到黑人的侵入,其住宅和社区环境就会急剧衰败,财产价值就会急剧跌落。而且,贫穷黑人的到来还增加了白人的社会福利负担。因此,白人对黑人的迁入充满了恐惧、愤怒和仇恨。在白人不能抵制黑人向自己的社区侵入的情况下,他们带着恐惧和愤怒,干脆将整个社区抛弃。比如,在50和60年代,芝加哥每星期大约有5个以白人为主的街区转变为以黑人为主的街区。(注:Katharine  L.Bradbury,et  al,Urban  Decline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Cities
  (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82),p.76.)而50和60年代,声势浩大的黑人民权运动和种族暴乱以及由此带来的黑人广泛的社会和政治权利,更引起了白人的反感。最高法院于1954年宣布在学校中实行种族隔离为非法,并命令学校区着手取消种族隔离。因此许多地区实行了用校车接送学生上学的制度,以维持学生种族比例的平衡。白人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与黑人儿童一起上学会沾染不良习气。因此,他们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纷纷迁移到其它社区或干脆迁往郊区定居,以使自己的孩子远离黑人,免受黑人儿童的影响。
    二、美国人口的郊区化及郊区人口异质性的增强
  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郊区化最为迅猛的时期,郊区人口呈爆炸式发展;70年代以后郊区人口分别超过中心城市和农村人口,美国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与此同时,郊区人口的异质性也逐步增强。
  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美国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要高于郊区。比如在1900-1910年和1910-1920年,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35.5%和26.7%,分别高于郊区的27.6%和22.4%,这说明美国人口仍以向中心城的集中为主。然而在20年代,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为23.3%,而郊区为34.2%,后者超过前者近11个百分点。此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中心城,而且差距越来越大,美国人口的分布开始由以集中为主转变为以分散为主。但是,由于30年代大萧条和二战的影响,美国郊区化的几乎陷于停顿,但郊区人口增长率仍然高出中心城8.7个百分点。(注:Donald  N.Rothblatt  and  Daniel  Garr,Suburbia: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London:Groom  Helm,1986),p.4.)
  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郊区化浪潮最为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郊区日益成为美国社会主体的时期。50年代美国郊区人口增加了1900万,增长率高达48.6%,而中心城仅增加了630万,增长率只有10.7%。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大城市还在对郊区进行大规模的兼并,否则,中心城的增长率将只有1.5%,而郊区则高达61.6%,郊区的人口增长率将为中心城的41倍以上。(注:Dennis  R.Judd,The  Politics  of  American&n

bsp; Cities:Private  Power  and  Public  policy(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79),p.159.)同时,大都市区的规模越大,郊区的发展速度越快。比如,在30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中,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只有1.7%,而郊区为98%。而在10万人口以下的大都市区中,中心城的增长率为26%,郊区为74%。(注:David  C.Thorns,Suburbia(Suffolk:MacGibbon  &  Kee  Ltd.,1972),p.65.)进入60年代以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有所降低,为26.8%,但仍然是中心城增长率6.4%的4倍以上。(注:Donald  N.Rothblatt  and  Daniel  Garr,Suburbia: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London:Groom  Helm,1986),p.4.)但是,如果从郊区所占大都市区新增人口的份额来看,60年代比50年代更高,50年代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中心城仅占23.8人,郊区占76.2人,而到60年代,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郊区竟占去了84个,(注:Anthony  Downs,Opening  Up  the  Suburbs:An  Urban  Strategy  for  America
  (New  Haven:Yale&nb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12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国际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