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国际政治论文 >> 正文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


  二战以来,美国城市人口以空前的速度向郊区转移,到70年代郊区人口已经分别超过了中心城和乡村人口,这是继1920年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另一次历史性的变化。美国不仅在人口方面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而且其经济活动的重心也在日益向郊区转移。本文试图对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及其动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原因
  美国之所以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既是社会的技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联邦城市政策的产物,同时也与美国的社会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1、科技进步为郊区化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三项技术的变革对城市的发展演变具有重大的影响,即交通、通讯和能源技术。
  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援建公路法》,计划在全国铺设4.1万英里的州际高速公路,其中有5000英里是位于城市地区的环城公路和辐射状公路,便利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流动。与此同时,汽车也开始普及起来,到1978年美国拥有汽车1.4亿辆,平均每1.5人拥有一辆汽车。(注:褚葆一主编:《当代美国经济》,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第90页。)由于汽车和公路的发展,美国的郊区化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展开。1971年美国城市史学家约翰·B.雷(John  B.Rae)评价道:“当代郊区是汽车的产物,如果没有汽车,郊区就不可能存在。”(注:Kenneth  T.Jackson,Crabgrass  Frontier: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247.)通讯技术对于人口与机构的分布也有重大的影响。在工业化初期,由于通讯技术落后,人口和工业不得不向城市聚集,同时,企业的经营部门也不能与生产部门分离,工厂的郊区化受到了很大限制。电话的发明和使用打破了这种局限。1920年,美国电话机总数为1327万多部,每千人拥有123.4部,拥有电话家庭的百分比为35.0%。到1970年,电话机总数猛增到1.2亿多部,每千人竟拥有583.4部,90.5%的家庭拥有电话。(注:U.S.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the  Census,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Colonial  Times  to  1970(Washington  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5),pp.783-784.)而7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播更加迅速,美国成为一个“信息社会”,从而为人口和企业的分散进一步创造了条件。电能的发明和使用对人口和产业的分散也产生重大影响。在电能广泛使用以前,企业生产以蒸汽为动力,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因此在区位分布上需要接近火车站,从而束缚了产业的空间分布。而电力可以远距离输送,是对工业生产布局的又一种解放力量。正如查尔斯·埃利奥特在一次题词中写道的:“电——光和力的运送者,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注:〔美〕丹尼尔·布尔斯廷著:《美国人——民主历程》(中译本),三联书店,1993年,第611页。)
  2、美国经济结构的演变推动了城市的郊区化
  战后,美国产业的部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工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第一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缩小,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相对扩大。以50-60年代为转折时期,美国经济从制造业经济逐步发展到服务业经济,而在70和80年代,又从服务业经济发展到信息经济。由于城市是美国社会经济的主要载体,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动必然不断地改变着其职能、结构和形态。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服务经济对城市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服务业(外向型服务业)日益集中于中心性的大都市区,如纽约、芝加哥、洛杉矾等;②基础服务业日益集中于大都市区的中心商业区内;③这两种趋势由于“发达的企业服务”而得到加强;④大公司的分部出现了郊区化趋势,同时,那些小企业由于在中心商业区无力与大公司夺取地盘也迁往郊区;⑤消费服务业大体上尾随中产阶级而郊区化;⑥地方服务业,尤其医疗、教育等,倾向于尾随其服务对象而分布。但是某些大型服务机构(如大医院),一般仍然集中于内城。(注:Mattei  Dogan,John  D.Kasarda,eds.,The  Metropolis  Era,Volume  1,A  World  of  Giant  Citie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88),p.94.)由此可见,服务经济对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影响是双重的,即集中与分散两种趋势同时并存。基础服务业日益向心集中的同时,也推动了一些消费服务业、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分部的离心分散,从而推动了美国郊区化的发展。
  3、联邦政府住宅政策的推波助澜
  美国的郊区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联邦政策的产物。30年代大危机爆发后,美国住宅市场受到猛烈的冲击,罗斯福执政以后,便大刀阔斧地改革联邦住宅政策。1933年4月成立了房主贷款公司,为面临取消抵押住宅赎回权的家庭提供贷款,并延长抵押贷款分期偿付的期限。1934年国会通过了全国住宅法,成立了联邦住宅管理局,实行了更为优惠的住宅抵押政策,将首次付款的金额降到住宅价格的10%,偿还期延长到25-30年,利率降到2-3%。到1972年,该局帮助1100万个家庭购买了独户住宅,使另外2200万个家庭的住宅增值,并为180万套独户住宅进行了保险。(注:Barbara  M.Kelly,ed.,Suburbia  Re-examined(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9),p.185.)此外,联邦政府还对抵押贷款的利息税和私人住宅的财产税实行了减税政策。1958年减税额为32亿美元,1986年减税额猛增到626亿美元。(注:Barbara 

 M.Kelly,ed.,Suburbia  Re-examined(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9),pp.186-187.)联邦政府的住宅抵押保险制度和住宅补贴制度极大地刺激了私人公司在住宅建筑方面的投资,推动了住宅建筑的发展。比如1939年仅有51.5万套住宅破土动工,而1949年猛增到146.6万套,1959年又增为155.4万套。(注:Peter  Hall,Cities  of  Tomorrow: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12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国际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