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 正文

学习不良和优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中反应特点比较


良的儿童大多是从行为结果(47.2%)和社会赞许性(25%)的角度做出的对主人公行为的预测,两者存在极显著差异(X[2,(3.72)]=16.478,P<0.01)。当儿童进行自我预测时,学习优良的儿童有半数认为自己会采用组合策略,即“先…然后…”的方式来应对这种情境,而学习不良的儿童多数还是认为自己会采用向他人求助的策略(66.7%),两者存在显著差异(X[2,(3.72)]=21.013,p<0.001)。在考察特质变量时,发现有特质线索组和无特质线索组在预测主人公可能性反应以及理由阐述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X[2,1(4.72)]=15.598,p<0.01;(X[2,2(3.72)]=21.448,p<0.001),有特质线索组的相当部分儿童认为主人公会放弃做这道题目(30.6%),他们在阐述理由时也更加强调了特质因素(44.4%);两组儿童在自选策略上没有显著差异(X[2,(3.72)]=4.105,p>0.05),大多认为自己会采取向他人求助的方式。
    表1 难题情境下不同儿童的反应数量与质量 (N=72)  
              无特质线索       有特质线索
           优良     不良     优良     不良
反应数量   M   4.056   3.722   4.167   3.722
       S   1.056   1.018   0.786   0.895
反应质量   M   3.056   2.333   3.111   2.000
       S   0.725   0.485   0.676   0.686

  
    表2 求助受挫情境下不同儿童的反应数量与质量 (N=72)  
            无特质线索      有特质线索
           优良   不良    优良     不良
反应数量   M   3.667   2.944   4.278   3.333
       S   0.908   1.211   1.447   0.908
反应质量   M   3.056   2.167   3.167   2.222
       S   0.802   0.858   0.858   0.647

  
    表3 难题情境下儿童对主人公及自己各种可能性行为的预测人次 (N=72)  
         学习优良   学习不良   有特质线索   无特质线索
      对主人公  对自己  对主人公  对自己  对主人公  对自己  对主人公  对自己
向人求助    16    24   25   24   14   20   27   18
看书或查资料    1   4     2     2     2     3     1     3
欺骗性行为     6   0     1     0     4     0     3     0
独立思考      4   0     6     7     5     1     5     6
组合性策略     0    18     0     3     0   12     0     9
放弃        9   0     2     0   11     0     0     0

  
    3.3 儿童对求助受挫情境的加工反应特点
  在求助受挫情境中,统计整理儿童对主人公行为可能性预测时发现,一般认为主人公可能会出现情绪性反应(如“他被气哭了”或“他很生气”等)、过激行为(如“他会骂小光,然后和小光打起来”)、退缩缩行行为(如“他会脸红,然后自己回到座位上”等)、理性行为(如“他会去找老师”)等。学习优良与学习不良的儿童在最有可能行为选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X[2,(3.72)]=9.274,p<0.05),学习优良儿童的优选顺序依次为退缩行为(36.1%)、情绪性反应  (27.8%)、理性行为(22.2%)和过激行为(13.9%),学习不良儿童的优选顺序则依次为情绪性反应(47.2%)、过激行为(25%)、理性行为(19.4%)和退缩行为(8.3%)。在所阐述的理由中,儿童一般基于主人公特质、情者或刺激、行为后果(如“还是先完成作业要紧”或“老师会批评小光的”、“别人会帮助小明的”等)等因素,学习优良儿童的优选理由顺序依次为情境或刺激(50%)、主人公特质(30.6%)、行为后果(19.4%),学习不良儿童的优选理由顺序为情境或刺激(72.2%)、行为后果(22.2%)、主人

公特质(5.6%)。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X[2,(2.72)]=7.752,p<0.05)。以特质线索为变量的考察发现,在有特质线索的情况下,儿童比较多地强调了退缩行为(33.3%)、情绪性反应(30.6%)和理性行为(25%),而无特质线索使得儿童更多地选择了情绪性反应(44.4%)和过激行为(27.8%),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X[2,(3.72)]=8.097,p<0.05);在理由阐述上,无特质线索组的儿童以强调情境或刺激线索为主(80.6%),而有特质线索组的儿童在强调情境或刺激因素的同时(41.7%),也强调了特质因素(36.1%),两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X[2,(2.72)]=17.521,p<0.001)。在问及主人公在今后还会继续向同学进行学业求助时,学习优良儿童和学习不良儿童也有显著性差异(X[2,(2.72)]=10.613,p<0.01),学习优良儿童在回答“会”、“不会”、“很难说”等三种可能性上人数均衡,而学习不良儿童却更多地认为主人公还会继续向他人求助(63.9%);特质变量的两个水平的无显著性差异(X[2,(4.72)]=0.742,p>0.05)。当问及“如果换了是你,你会怎么做”时,儿童类型变量的两种水平以及特质线索变量的两种水平都无显著差异(X[2,1(3.72)]=2.858,p>0.05;(X[2,2(3.72)]=3.755,p>0.05)。
    表4 求助受挫情境下儿童对主人公及自己各种可能性行为的预测人次(N=72)  
       学习优良    学习不良   有特质线索    无特质线索
     对主人公  对自己  对主人公  对自己  对主人公  对自己  对主人公  对自己
情绪性反应   10     5   17   10   11   &nbs

《学习不良和优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中反应特点比较(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20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