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在北大被呛的作文素材 昆曲盛宴上的意外插曲
评高考作文并向考生送祝福,抑或是在多个城市开讲座,她总是千方百计地迎合着潜在的消费者。学者身份和角色扮演的错位,公众形象受到质疑,才是于丹备受争议的关键。
4.人要有自知之明。
如果在北大的舞台上,进行一场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或研讨,我想或许不至于出现于丹被观众集体“炮轰”的局面。于丹在不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地点,试图进行一次不恰当的讲话,才是尴尬的根本。这提醒各类名人,不管你的成就有多高、名气有多大,也要正确认识自己。术业有专攻,术业也有盲区,不分场合地对任何主题都试图推销自己的观点,把价值判断范畴的东西强加于别人,只能自毁形象。商业也有追求,娱乐也有底线,否则,离尴尬上身就不远了。
5.做人还是低调些好。
于丹作为文化名人,凭媒体声誉,涉猎太多并不精通的领域,对自己的知识和名誉都过度透支。从表象来看,作为明星,这是娱乐时代的产物,谁也不会保持永远的热度,必然有退出舞台的时刻。从深层次分析,中国缺少真正的学术大师,而有人喜欢听别人吹捧自己是大师,好像自己就是那全知全能的权威了,什么场合都非己莫属,都应该由其出面总结、指导……做人要低调一点,不要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发表感言,不要动不动就口若悬河地乱侃一通,如此于丹大概也就不会遇到如此尴尬的局面。
二,观众的角度:
1.面对权威,敢于质疑。
昆曲艺术盛宴,艺术大师济济一堂,主办方让于丹代表观众向大师致谢。昆曲不是于丹的主要研究领域,但不妨碍她谈昆曲,可出乎意料的是却被观众“呛”下台。
于丹没有经过全体观众同意就代表全体观众显然不合情理,对于不愿意“被代表”的观众,于丹一直是宣讲道德观、精神理念的代表,当大家被这样的理念灌输到忍无可忍之时,终于在百年大讲堂上爆发了。笔者认为,观众们的举动算不上过分,自己的意见和态度“被代表”,对此发出质疑,应该得到理解。当“被代表”变成了司空见惯,这样的反抗之声更应该得到声援和支持。
不论你是谁,你只能代表你自己,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人是错误的。尊重别人的观念,也是尊重自己。
2.多一些宽容,少一点责备,要有海纳百川的包容。
观众不再迷信所谓的经典和学术权威,更不再迷恋被媒体包装得有些浮躁的学术明星,他们更希望看到纯正的昆曲艺术和原版的古典文献,他们需要有自己的解读和理解。但是在文化领域,无论大师还是平民,都应该对彼此多些宽容和敬畏。文化领地,要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唯尊重别人自由,方自得自由。
三。主办方的角度:
1.打“名人效应”的招牌要分场合。
主办方邀请名人于丹做总结,其目的只不过是想通过“名人效应”提高商业演出的知名度,扩大商业演出的影响力。但戏迷是来听大师的昆曲的,他们只对昆曲感兴趣,无法忍受戏外的“杂音”,不管于丹的昆曲艺术素养有多高,也没有那晚昆曲雅集水准高吧。因此,主办方请名人出场有风险,要特别谨慎。
2.盲目追捧名人亦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主办各种活动的人,时常陷入一种误区,就是以为名人万能,而不管其与活动本身有没有内在联系。相信如果这次他们请的不是于丹,而是一位在昆曲研究方向颇有建树的专家,哪怕不那么知名,也断不会出现这样的不愉快。于丹是无辜的,她其实早已被主办方不经意地放在了炮口之上。这件事提醒主办活动的人:盲目追捧名人亦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要小心,不要取巧。
[时文选粹]
评于丹“被哄下台”:当昆曲国粹遭遇世俗的谦恭
乔子鲲
一台几个小时的昆曲国粹,一队国宝级艺术家,昆曲迷们被深深感动。当文化名人于丹上台要代表观众向老艺术家鞠躬时,观众们喊出“我们不需要被你代表”,把她哄下台去。
不能说北大学生素质低,尽管有解释说观众“大概一半是北大的,一半是校外的昆曲迷”,但不妨看成是学子对艺术的真诚。因为热爱,因为崇敬,所以容不得任何其他形式的对艺术的僭越。有观众称“在一排镇国之宝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亵渎”,更何况这所高等学府早就有把不合格学者嘘下台去的传统,那些没有“金刚钻”的专家根本不敢揽在北大登台讲演这个“瓷器活”。
也不能说被称为“文化超女”的于丹是在借机附庸风雅捞名声,她的行为同样应该被看成是文化学者对艺术的真诚。于丹在微博中回应称,她只想鞠一躬,说一句话: “中国昆曲600多年,老艺术家们年纪加在一起也是600多岁,戏以人传,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传承着中国昆曲的血脉,对这份心甘情愿,我们所有爱昆曲的人深深致敬!”这份对昆曲国粹的热爱与崇敬,亦足见其赤诚。
双方的“冲突”,更多的是因为世俗的谦恭所致。这种谦恭,极为常见于演出、文艺晚会、电视节目。说不完的感谢,表不完的祝愿,让观众陷入没完没了的虚情套话之中。说者或许真心,但听者早已不耐烦了,没有人有足够的耐心去听那种低水平重复、没有一点儿技术含量的致谢致敬词。即使是奥斯卡颁奖典礼引入幽默风趣的表达以调适气氛,人们也远谈不上欣赏而只能说是忍受罢了。
寻常时候观众也许就忍了,毕竟这种世俗的谦恭无孔不入。就像鼓掌一样,往往不代表内心的真诚,而只是机械性的动作。但这次在观众心里却非同寻常,面对昆曲国粹,人们的崇敬之情 《于丹在北大被呛的作文素材 昆曲盛宴上的意外插曲》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23.html
4.人要有自知之明。
如果在北大的舞台上,进行一场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或研讨,我想或许不至于出现于丹被观众集体“炮轰”的局面。于丹在不恰当的时间不恰当的地点,试图进行一次不恰当的讲话,才是尴尬的根本。这提醒各类名人,不管你的成就有多高、名气有多大,也要正确认识自己。术业有专攻,术业也有盲区,不分场合地对任何主题都试图推销自己的观点,把价值判断范畴的东西强加于别人,只能自毁形象。商业也有追求,娱乐也有底线,否则,离尴尬上身就不远了。
5.做人还是低调些好。
于丹作为文化名人,凭媒体声誉,涉猎太多并不精通的领域,对自己的知识和名誉都过度透支。从表象来看,作为明星,这是娱乐时代的产物,谁也不会保持永远的热度,必然有退出舞台的时刻。从深层次分析,中国缺少真正的学术大师,而有人喜欢听别人吹捧自己是大师,好像自己就是那全知全能的权威了,什么场合都非己莫属,都应该由其出面总结、指导……做人要低调一点,不要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发表感言,不要动不动就口若悬河地乱侃一通,如此于丹大概也就不会遇到如此尴尬的局面。
二,观众的角度:
1.面对权威,敢于质疑。
昆曲艺术盛宴,艺术大师济济一堂,主办方让于丹代表观众向大师致谢。昆曲不是于丹的主要研究领域,但不妨碍她谈昆曲,可出乎意料的是却被观众“呛”下台。
于丹没有经过全体观众同意就代表全体观众显然不合情理,对于不愿意“被代表”的观众,于丹一直是宣讲道德观、精神理念的代表,当大家被这样的理念灌输到忍无可忍之时,终于在百年大讲堂上爆发了。笔者认为,观众们的举动算不上过分,自己的意见和态度“被代表”,对此发出质疑,应该得到理解。当“被代表”变成了司空见惯,这样的反抗之声更应该得到声援和支持。
不论你是谁,你只能代表你自己,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人是错误的。尊重别人的观念,也是尊重自己。
2.多一些宽容,少一点责备,要有海纳百川的包容。
观众不再迷信所谓的经典和学术权威,更不再迷恋被媒体包装得有些浮躁的学术明星,他们更希望看到纯正的昆曲艺术和原版的古典文献,他们需要有自己的解读和理解。但是在文化领域,无论大师还是平民,都应该对彼此多些宽容和敬畏。文化领地,要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唯尊重别人自由,方自得自由。
三。主办方的角度:
1.打“名人效应”的招牌要分场合。
主办方邀请名人于丹做总结,其目的只不过是想通过“名人效应”提高商业演出的知名度,扩大商业演出的影响力。但戏迷是来听大师的昆曲的,他们只对昆曲感兴趣,无法忍受戏外的“杂音”,不管于丹的昆曲艺术素养有多高,也没有那晚昆曲雅集水准高吧。因此,主办方请名人出场有风险,要特别谨慎。
2.盲目追捧名人亦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主办各种活动的人,时常陷入一种误区,就是以为名人万能,而不管其与活动本身有没有内在联系。相信如果这次他们请的不是于丹,而是一位在昆曲研究方向颇有建树的专家,哪怕不那么知名,也断不会出现这样的不愉快。于丹是无辜的,她其实早已被主办方不经意地放在了炮口之上。这件事提醒主办活动的人:盲目追捧名人亦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要小心,不要取巧。
[时文选粹]
评于丹“被哄下台”:当昆曲国粹遭遇世俗的谦恭
乔子鲲
一台几个小时的昆曲国粹,一队国宝级艺术家,昆曲迷们被深深感动。当文化名人于丹上台要代表观众向老艺术家鞠躬时,观众们喊出“我们不需要被你代表”,把她哄下台去。
不能说北大学生素质低,尽管有解释说观众“大概一半是北大的,一半是校外的昆曲迷”,但不妨看成是学子对艺术的真诚。因为热爱,因为崇敬,所以容不得任何其他形式的对艺术的僭越。有观众称“在一排镇国之宝面前,任何心灵鸡汤式的东西都是亵渎”,更何况这所高等学府早就有把不合格学者嘘下台去的传统,那些没有“金刚钻”的专家根本不敢揽在北大登台讲演这个“瓷器活”。
也不能说被称为“文化超女”的于丹是在借机附庸风雅捞名声,她的行为同样应该被看成是文化学者对艺术的真诚。于丹在微博中回应称,她只想鞠一躬,说一句话: “中国昆曲600多年,老艺术家们年纪加在一起也是600多岁,戏以人传,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传承着中国昆曲的血脉,对这份心甘情愿,我们所有爱昆曲的人深深致敬!”这份对昆曲国粹的热爱与崇敬,亦足见其赤诚。
双方的“冲突”,更多的是因为世俗的谦恭所致。这种谦恭,极为常见于演出、文艺晚会、电视节目。说不完的感谢,表不完的祝愿,让观众陷入没完没了的虚情套话之中。说者或许真心,但听者早已不耐烦了,没有人有足够的耐心去听那种低水平重复、没有一点儿技术含量的致谢致敬词。即使是奥斯卡颁奖典礼引入幽默风趣的表达以调适气氛,人们也远谈不上欣赏而只能说是忍受罢了。
寻常时候观众也许就忍了,毕竟这种世俗的谦恭无孔不入。就像鼓掌一样,往往不代表内心的真诚,而只是机械性的动作。但这次在观众心里却非同寻常,面对昆曲国粹,人们的崇敬之情 《于丹在北大被呛的作文素材 昆曲盛宴上的意外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