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马克思哲学
【 作 者】韩庆祥
【作者简介】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 哲学部,北京 100091
韩庆祥(1957— ),男,河南孟州人,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哲学博士。
【内容提要】本文揭示了与时俱进的四种基本内涵与形式,对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动因与内容进 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认为马克思哲学之所以重视与时俱进,主要是使自己的哲学具 有新前提、新内容、新形式、新发展和新形态,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内容体现在研究 主题、理论前提、哲学方法、根本原理、思维方式、历史视野、对资本主义命运的看法 和对共产主义看法所发生的转变等方面;最后指出要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重新认 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问题。
【关 键 词】与时俱进/马克思哲学/时代性/创新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4)01-0026-11
从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任何一种思想和学说体系都应与时俱进,与 时俱进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利。然而,当一种思想体系被确立为一个政党的指导思想且 容易演变为教条主义时,当一个社会的创新精神被抑制时,强调与时俱进就是十分必要 的了。马克思的哲学本来就是与时俱进的,这是常识。但值得一提的是,以马克思主义 哲学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曾被某些社会主义国家教条化,从而使 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一定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体现时代的先 进性,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就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由 此,对马克思哲学的与时俱进品质进行研究,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就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与时俱进的内涵与形式
不应把与时俱进当作一种套语和口号,说得多做得少,而应深入研究与时俱进的内涵 、形式及其精神实质。
(一)与时俱进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与时俱进的内涵作出了明确规定:“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 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P12)这里强调了时代性、规律 性和创造性。如果把这一规定转化为学术问题,从学术上加以研究,既需要解释和说明 ,又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发挥。由此我们认为:所谓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 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符合人性发展要求,富于创造性。
体现时代性,也就是反映时代精神。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所谓体现时代精神,就是要 抓住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且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普遍性的问题从空间上体现时代精神 ,长期性的问题从时间上体现时代精神,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从认识主体方面体现时代 精神。一般来讲,凡是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且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大都是时代精神的 反映。当今,我国各地都普遍意识到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培育具有创新精神 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性。这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精神 。
把握规律性。规律性都是以常规性、重复性、全局性的问题和现象表现出来的。凡是 经常、重复、全局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大都反映着其深层背后的规律。经常、重复和全 局出现的腐败现象,表明产生腐败现象的一个规律: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
符合人性发展要求。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反对讲人性论,认为人性论是资产阶级的专 利。近代资产阶级人性论确实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它用一般的人性维护资产阶级的“人 性”和掩盖个人的个性,用资产阶级的“人性”压制了无产阶级的“人性”;它设计出 了一套使个人服从工作规则的标准体系,但忽视了人本身的内在精神世界。然而,资本 主义社会也具有进步的一面,那就是它不断根据和反映人性发展的要求进行社会体系创 新,由此取得了很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认识到了人性问题的重要性,提出 要分析和研究现实的人性,并在某些方面强调要符合人性发展和人性化的要求。然而, 把符合人性发展要求作为一种理论和工作的原则、思路,还没有明确确立起来。其实, 符合人性发展要求,也就是不断根据人对自身利益、生存、发展的需求进行实践。这是 人在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遵循的一种价值取向和价值维度。因而,我们既强调理论和 工作要把握规律性,又强调理论和工作要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这是对十六大报告所规 定的与时俱进的内涵的一种补充。
富于创造性。我们理解的创造性主要有四层含义:一是填补空白的原创或首创,提出 了新思想、新学说和新理论,开创了新实践、新事业和新局面;二是修正前人错误观点 ,纠正了前人错误的实践;三是对前人提出的命题、观点加以补充、充分说明、论证和 发挥,补充、丰富和发展前人的观点,把前人的实践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四 是把前人提出的观点和思想放在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内重新加以系统的组合和定位,进而 分析和解决新问题,发挥新的功能,或是由片面的实践走向全面的实践。
这里,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符合人性发展要求,是与时俱进的“时”,富于创 造性,是与时俱进的“进”。
(二)与时俱进的形式
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理解与时俱进的形式。
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具有四种基本形式。
一是自我清算、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也就是自己清算、批判、超越自己 以前片面、错误和不合时宜的想法、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达到自我完善。这种与时 俱进具有自觉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境。
二是研究主题、研究重点与研究方法的转移。也就是随着时代、历史、实践的发展, 不断调整和改变研究的主题、重点和方法。
三是通过理论创新形成新的理论形态。也就是一种新的理论对另一种理论的扬弃与飞 跃,进而由一种理论形态发展成为另一种理论形态。譬如由朴素唯物主义到机械唯物主 义再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演进与更替,就是唯物主义在历史形态上的与时俱进。正如恩格 斯所说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
四是继承与发展,即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老祖宗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要 继承,但要随着时代、历史、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增添新观点、新思想、新学说、 新理论和新思维,发展老祖宗,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如列宁提出的“一国胜利论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等。再譬如,与计划经济时代强调“听 话、服从、身份、名分、等级,以及义、权、情、靠”等价值体系不同,在市场经济时 代,要与时俱进地强调“民主、诚信、个性、多样、独立、自主、平等、创新、业绩, 以及利、力、理、立”等新的价值体系。
实践上的与时俱进也具有四种形式。
一是使实践反映时代精神,达到时代所要求的水平,形成新的实践形态。我国革命时 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矛盾,因而在实践上 的首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使人民翻身解放,夺取政权。然而,在中国 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主要矛盾则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当前我党执政实践的首要任务 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就是追求发展。我国首先 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夺取政权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当时并不具备建成社会 主义的物质基础、国力基础和人的基础。然而,当时我们误以为只要具备了制度的完备 形式就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所以比较注重根据“生产关系标准”来选择社会主义建设的 实践模式。结果没有把重心放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上,而一味在社会主义的制度(生产关 系)形式上做文章,从而使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付出了沉重代价。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建设合格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要 通过发展从而为其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国力基础和人的基础,这就是在实践上要大力 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实际上是从“发展实践”的 角度谈论社会主义存在的合法性的。不仅如此,在革命时期,革命的实践方式主要是开 展急风骤雨式、歼灭战式的群众运动,而在建设时期,主要是通过循序渐进且深入细致 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实践方式推进发展。
二是使实践符合发展规律的要求。如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是权力配置资源 ,所以在实践上人们愿意做官,在对社会的控制方式上主要实行权威控制、人治管理, 在人的价值实现方式上,一定程度上注重有“关系”就有位和先天给定论;随着我国实 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便主要由市场来配置,所以在实践上便必然强调人们必须凭 自己的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在对社会的控制方式上实行法制控制、民主管理,在人的价 值实现方式上注重有为才有位(竞争)和后天生成论。
三是使实践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如在管理实践方面,根据“经济人”的要求,实行 物本管理,确立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反映“社会人”的要求,实行行为科学,实施社会 结构变迁的发展战略;适应“文化人”或“主体人”的需求,实行人本管理,实施以人 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战略或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是使实践不断地创新。譬如:我国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政治体制上 由过去过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