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 正文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青少年父母的教养方式等等。
    2.心理学研究的现场化所产生的影响
  随着心理学研究应用性的日益加强,传统的理论与实验室研究逐渐转变为各种形式的现场研究,强调在现实的情境与条件下控制和观察心理活动、测定和记录整个心理过程。这与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出现的“生态化趋势”不谋而合。现场研究及生态化趋势对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最大影响在于,它改变了研究者的观念,使他们看到在家庭生活的真实场景中考察父母的具体教养行为,揭示其与儿童社会化的关系的重要性;也促使他们深入幼儿园和家庭,借助与父母、教师的访谈、观察,编制家长教养行为量表,以此反观教养方式的结构、类型。这一研究手法的变化使研究者获得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如,陶沙找到了母亲教养行为的敏感性、接触与参与、交往指导、认知发展指导、积极情感的表达与消极情感的表达等6个因子[23]。
    3.研究手段综合化、数学化带来的影响
  在家庭教养方式研究领域,研究手段的综合化体现在,对于同一个家庭教养行为,既采用访谈法,又借助观察法、问卷法、评价法,力求使所获得的资料和信息更真实、可靠。而研究手段的数字化意味着研究者能够充分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其他数学方法。在家庭教养方式的探索中,研究者所使用的数据分析手段日益先进、复杂、精确。从最简单的百分比比较,发展到近几年大量使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等。统计软件包尤其是SPSS的使用,使研究者可以从多角度快速分析处理数据,产生了高质量的成果。如,桑标运用因素分析法确定了父性意识的9个因子和母性意识的13个因子,还通过多因变量线性模型方差分析,比较了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等因素对父性、母性意识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的年龄对父性和母性意识有明显影响;母亲的文化水平、职业明显影响其母性意识[26]。
  当然,在家庭教养方式研究不断推进,成果不断取得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譬如,生态化研究,许多学者虽然认识到在真实环境中研究儿童青少年的意义,但在实践这一观念的时候过于简单化、形式化。因为仅仅依靠短暂的观察和访谈无法真正把握父母教养子女的行为的实质,更何况这种观察、访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编制一份父母教养行为或方式的量表。从这个意义上,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现场研究或生态取向的研究。生态化研究要求,发展心理学家必须首先对儿童真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探讨,作出描述,然后进行更为客观准确的编码,使之量化,最终作出解释。这种强调观察或描述的重要性的思路,与人类学对人类行为和习俗的研究思路相当一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中阐明了实地考察和面对面的接触这些方法对研究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她指出,不进行实地考察或面对面接触,我们就无法发现和区别在某种文化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以及人们如何判断具体生活事实。正因为本尼迪克特这么坚持并身体力行,她才在文化模式的研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文化人类学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如果发展心理学家想揭示亲子互动过程的机制和实质,不能忽视对真实情境中的父母与儿童的实地观察,这也许是研究取得更新进展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
  [2] 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6).
  [3] 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社会科学,1994,(4).
  [4] 陶沙.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
  [5] [美]R.M.利伯特,等.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
  [6] 周宗奎.儿童社会化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研究,1996,(2).
  [7] 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3).
  [8] 夏利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综述[J].山东

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5).
  [9] 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0]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 Joan  E.Crusec,Hugh  Lytton(1988),Socialization  and  Family,in  Social  Development:History,Theory,and  Research,
Springer-Verlag.
  [12] 侯静,陈会昌.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2).
  [13]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6.
  [14] 卢乐珍.父母教养态度的形成因素[J].江苏教育·幼儿版,1984,(7-8).
  [15] 曾琦,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
  [16] 张文新.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
  [17] 魏运华.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3).
  [18] 雷雳,张钦,等.学习不良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其自我概念[J].心理科学,2001,(2).
  [19] 孙永明,等.父、母教育行为的结构及其与小学儿童焦虑情绪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3).
  [20] 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J].心理科学,1998,(6).
  [21] 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J].心理科学,1998,(1).
  [22] 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
  [23] 陶沙等.3-6岁儿童母亲教养行为的结构及其与儿童特征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3).
  [24] 郑林科,王树秀.影响家庭教养与子女性格的母亲血型气质研究[J].心理科学,2001,(2).
  [25] 李凌艳,庞丽娟,等.2~6岁儿童母亲教育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1997,(3).
  [26] 桑标,杜乃芳.父母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
  [27] 陈会昌,王莉.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
  [28] 王耘.家庭环境对母亲抚养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
  [29] 王耘.社会支持与母亲抚养困难的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26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