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中的科技战略观
,使教育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根本方向,对于不相适应的内容和方法,必须进行新的调整和改革;二是面向世界,适应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要求,学习外国的新成果、新经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三是面向未来,使教育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个面向是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面向现代化是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基础、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哪一个方面,都与科技和人才息息相关,而且对人才培育的水准和要求更高。三个面向,不仅指明了教育调整改革的紧迫任务和战略方向,也体现了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战略指导思想。
在教育问题上,邓小平说:“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又说:“教育方面有好多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出人才、出成果”。
(三)人才是一切问题的关键
在邓小平的战略思想中,科技、教育、人才是三位一体的。当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首先看到的不仅仅是科技成果及转化的速度,更着眼于创造和应用科技的人才力量及其载体。
1.重视科技,就必须重视人才。邓小平一直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他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最重要的,他最关心的还是人才。无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是改革开放,他最关心的是人才,最担心也是人才。人才是思考一切问题的焦点和核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科技和教育,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这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和总目标出发,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用世界和未来发展的战略眼光考察人才问题的结果。
2.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既然是第一生产力,而知识分子特别是广大科技人员则是科技的载体,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部分,是第一生产力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进步、政治繁荣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开发人力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是因为,物化智力和知识资本本身并不创造价值,而是由智力劳动把它们转移到商品上的。原来智力劳动凝结在物化智力和知识资本的知识价值,都是通过智力劳动者的劳动转移过去的。没有这种智力劳动,也就不会有科技成果及其转化。
3.人才问题的紧迫性。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和小生产观念的束缚,我国存在着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特别是文革时期所造成的严重恶果,使我们国家丧失了十多年发展的大好良机,使知识分子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一方面人才严重匮缺,同时许多科技人员又无用武之地。一方面抱怨科技成果太少,同时却有大量科技成果搁置浪费。因此要向科技现代化进军,就必须高扬知识与人才的价值,解放知识生产力,建设一支浩浩荡荡的又红又专的科技大军,培养一大批第一流的专门人才和综合型人才。
4.建立人才涌流的机制。为使人才尽快成长,脱颖而出,邓小平提出,必须对现行的人事管理进行大胆改革,建立健全新的识人、用人制度,努力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和良好环境,真正做到真心爱才、精心育才、大胆选才与合理用才。干部制度改革的方向,必须逐步以科学的考任制代替推荐制,采取明确的责任制和目标管理,使职、责、权、利相结合,政治上予以信任和依靠,生活上予以关心和爱护。要允许人才流动,打破地区、行政界限,对各方面的人才进行合理调整,实行人才分流,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分流出相当力量兴办科技实体,发展高新技术,开拓与科技进步有关的新兴第三产业,为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走向经济主战场,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从而造就人才脱颖而出、大批涌现的制度与环境。
(四)改善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在如何科学地组织管理和领导好社会主义的科技事业问题上,邓小平总结建国以来我党领导科技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能不能把我国的科学技术尽快搞上去,关键在于我们党是不是善于领导科学技术工作”。实践证明,要尽快发展科学,必须有党的正确领导,才能把握科技的发展方向,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联合攻关,完成复杂、综合和重大的科学技术任务,使科技队伍迅速地健康成长,并统一协调,把科技的发展纳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轨道。邓小平认为,要做到“善于领导”,首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即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创造,但同时又不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要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其次,要组织好科技队伍,在科技战线建设好两支队伍,即广泛开展群众性科学实践活动的科技队伍和高水平的专业科技队伍,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有攻克难关的尖兵,并抓好既有战略目标又符合国情的科技发展规划。第三,改善专业科研机构中党委的工作方式方法,要变外行为内行,取得领导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党委不包办一切,尊重和支持业务领导干部行使职权,坚持群众路线,在科技工作中听取专家的意见,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学术交流,反对互相封锁,党委主要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并通过抓科研计划,组织好力量,做好后勤工作,为科技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第四,衡量科研机构党委工作好坏的标准,是“出又多又好的科学技术成果,出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出成果,就是要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此,邓小平提出,对科学家一概不要用行政事务去干扰他们,要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解除后顾之忧,尽力使他们能集中主要精力去钻研业务。出人才,就是要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争取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在红与专的关系问题上,邓小平认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这固然是专的表现,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红的表现”。“只有把全副身心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才有可能攀登科学高峰”。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对科技工作者劳动的尊重和对人才的爱护,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
当今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对我国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加快发展的机遇。邓小平的科技战略观,其根本点在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能不能尽快地把科技搞上去,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国家的强弱与安危。
在邓小平科技战略观的指导下,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了科技的能量,不断地解放科技生产力。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大投入力度,大力进行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而为了解决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效益不高等问题,还必须进一步用邓小平的科技战略观武装国人的头脑,真正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科技创新的理念。
在邓小平科技战略观指导下,为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已着手改革办学体制,优化教育结构,重点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并开始推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尽管这需要一个相当过程,但毕竟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坚持下去,国家就有希望。邓小平早就指出,“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
邓小平的科技战略观,还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指明了方向。邓小平站在时代高度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及其科技战略观,既是对近二三十年来世界科技发展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揭示。它突出了科技与知识的巨大价值,揭示了现代科技革命的出现,使科技参与生产过程和社会生活而引起革命性变革,越来越朝着知识型智能型方向转化,朝着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科学技术和人才已成为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这不仅是一个改 《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中的科技战略观(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347.html
在教育问题上,邓小平说:“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又说:“教育方面有好多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出人才、出成果”。
(三)人才是一切问题的关键
在邓小平的战略思想中,科技、教育、人才是三位一体的。当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首先看到的不仅仅是科技成果及转化的速度,更着眼于创造和应用科技的人才力量及其载体。
1.重视科技,就必须重视人才。邓小平一直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他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最重要的,他最关心的还是人才。无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是改革开放,他最关心的是人才,最担心也是人才。人才是思考一切问题的焦点和核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科技和教育,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这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和总目标出发,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用世界和未来发展的战略眼光考察人才问题的结果。
2.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既然是第一生产力,而知识分子特别是广大科技人员则是科技的载体,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部分,是第一生产力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进步、政治繁荣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开发人力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是因为,物化智力和知识资本本身并不创造价值,而是由智力劳动把它们转移到商品上的。原来智力劳动凝结在物化智力和知识资本的知识价值,都是通过智力劳动者的劳动转移过去的。没有这种智力劳动,也就不会有科技成果及其转化。
3.人才问题的紧迫性。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和小生产观念的束缚,我国存在着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特别是文革时期所造成的严重恶果,使我们国家丧失了十多年发展的大好良机,使知识分子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一方面人才严重匮缺,同时许多科技人员又无用武之地。一方面抱怨科技成果太少,同时却有大量科技成果搁置浪费。因此要向科技现代化进军,就必须高扬知识与人才的价值,解放知识生产力,建设一支浩浩荡荡的又红又专的科技大军,培养一大批第一流的专门人才和综合型人才。
4.建立人才涌流的机制。为使人才尽快成长,脱颖而出,邓小平提出,必须对现行的人事管理进行大胆改革,建立健全新的识人、用人制度,努力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和良好环境,真正做到真心爱才、精心育才、大胆选才与合理用才。干部制度改革的方向,必须逐步以科学的考任制代替推荐制,采取明确的责任制和目标管理,使职、责、权、利相结合,政治上予以信任和依靠,生活上予以关心和爱护。要允许人才流动,打破地区、行政界限,对各方面的人才进行合理调整,实行人才分流,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分流出相当力量兴办科技实体,发展高新技术,开拓与科技进步有关的新兴第三产业,为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走向经济主战场,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从而造就人才脱颖而出、大批涌现的制度与环境。
(四)改善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在如何科学地组织管理和领导好社会主义的科技事业问题上,邓小平总结建国以来我党领导科技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能不能把我国的科学技术尽快搞上去,关键在于我们党是不是善于领导科学技术工作”。实践证明,要尽快发展科学,必须有党的正确领导,才能把握科技的发展方向,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联合攻关,完成复杂、综合和重大的科学技术任务,使科技队伍迅速地健康成长,并统一协调,把科技的发展纳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轨道。邓小平认为,要做到“善于领导”,首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即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创造,但同时又不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要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其次,要组织好科技队伍,在科技战线建设好两支队伍,即广泛开展群众性科学实践活动的科技队伍和高水平的专业科技队伍,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有攻克难关的尖兵,并抓好既有战略目标又符合国情的科技发展规划。第三,改善专业科研机构中党委的工作方式方法,要变外行为内行,取得领导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党委不包办一切,尊重和支持业务领导干部行使职权,坚持群众路线,在科技工作中听取专家的意见,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学术交流,反对互相封锁,党委主要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并通过抓科研计划,组织好力量,做好后勤工作,为科技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第四,衡量科研机构党委工作好坏的标准,是“出又多又好的科学技术成果,出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出成果,就是要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此,邓小平提出,对科学家一概不要用行政事务去干扰他们,要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解除后顾之忧,尽力使他们能集中主要精力去钻研业务。出人才,就是要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争取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在红与专的关系问题上,邓小平认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这固然是专的表现,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红的表现”。“只有把全副身心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才有可能攀登科学高峰”。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对科技工作者劳动的尊重和对人才的爱护,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
三、邓小平科技战略观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对我国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加快发展的机遇。邓小平的科技战略观,其根本点在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能不能尽快地把科技搞上去,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也关系到国家的强弱与安危。
在邓小平科技战略观的指导下,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了科技的能量,不断地解放科技生产力。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大投入力度,大力进行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而为了解决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效益不高等问题,还必须进一步用邓小平的科技战略观武装国人的头脑,真正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科技创新的理念。
在邓小平科技战略观指导下,为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已着手改革办学体制,优化教育结构,重点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并开始推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尽管这需要一个相当过程,但毕竟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坚持下去,国家就有希望。邓小平早就指出,“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
邓小平的科技战略观,还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指明了方向。邓小平站在时代高度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及其科技战略观,既是对近二三十年来世界科技发展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揭示。它突出了科技与知识的巨大价值,揭示了现代科技革命的出现,使科技参与生产过程和社会生活而引起革命性变革,越来越朝着知识型智能型方向转化,朝着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科学技术和人才已成为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这不仅是一个改 《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中的科技战略观(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