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邓小平治国思想基本特征论析


定的社会环境中,使改革得到全面深化,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和进步。 
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核心 
邓小平一贯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早在50年代初他就指出:一切都要引导到发展生产力,共产党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来他一直坚持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并反复阐述这个思想。邓小平是我们党内最早坚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倡导者,也是党的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者之一。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危难之际,他也不顾再次被打倒的危险,力图把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领导全党果断地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移。 
邓小平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从理论上多次阐述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如“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116、373、370、372、380页. )“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116、373、370、372、380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116、373、370、372、380页.)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116、373、370、372、380页.)同时, 邓小平还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116、373、370、372、380页.)从而找到了一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并且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2、308、284、286、271、63、116、373、 370、 372、380页.)作为检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和权衡社会主义真伪的标准。此外,邓小平还对生产力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和丰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为了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邓小平还规划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设想。 
邓小平上述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科学理论,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也为我们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管国内形势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一直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没有动摇过,真正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极大的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而为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 注重制度建设,推行现代化、制度化、法律化,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根本之法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些国家由于法制不健全,缺乏制度约束,领导人权力过分集中,导致独断专行,造成许多冤假错案和不少悲剧。邓小平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建国以后的历史教训中,从他在10年浩劫两度蒙难的经历中,深刻领悟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邓小平高瞻远瞩地看到,要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完整的党内外制度,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早在1980年他就指出:制度问题同思想作风相比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把制度问题提到了应有的高度,摆到了正确的位置。以后邓小平再次强调指出: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注: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33.)实践证明,制度问题不解决好,执政党和领导人的权力不受制度约束,必然会导致专制和腐败,造成重大决策的失误。因此,制度约束是带根本性的问题。 
邓小平在强调制度建设重要性的同时,还精辟地研究了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系统地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的思想,并把制度建设纳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引导各项制度建设。一是在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实行了党政职能分开,加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二是通过改革建立和完善了新的干部人事制度。如干部的选拔、招考、任免、考核、轮换制度,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以及离退休制度,制定并开始实施公务员制度。三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邓小平着力纠正过去出现的“要人治,不要法制”的现象,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16字方针。十多年来,我国制定了一大批重要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四是党的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以上这些制度建设,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五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根本方针和领导方法 
如前所述,签于以往忽视发展生产力的教训,邓小

平始终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把它确定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首要任务。然而邓小平对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成功而来的经济犯罪、道德堕落和腐败滋生,早就有所预料和警觉。因此,邓小平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惩治腐败;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两手抓的内容,从总体上来说,反映了社会进步的两大组成部分,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富裕繁荣,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则着力提高人们的文化及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的纯洁性。一个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及其总体文明程度取决于领导集团能否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及其总体文明程度的提高,邓小平制定了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治国战略方针。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治国方针是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国的国情、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深刻认识的结果。我国的改革实质上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必然存在一个体制转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旧两种体制容易产生碰撞、摩擦、错位和空档,必然会出现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的现象,存在许多漏洞和薄弱环节。再加上我国缺乏执法和守法的传统。这就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大量事实表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是腐败现象、腐败分子和各种犯罪活动产生的易发期和多发期。同时,伴随着对外开放大潮涌入的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国内某些人的封建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思想相结合,也必然会诱发出一些犯罪活动和丑恶现象。此外,市场经济本身也有一些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如不认真对待和解决,势必严重干扰和破坏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仅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

《邓小平治国思想基本特征论析(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36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