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背景下的政府职能建设与管理创新
房地产问题,中低收入阶层人数扩大,而房地产的产业结构问题在于各地方政府依赖卖地的财政收入模式,中低收入阶层买不起住房。对于“越位”现象是指政府突破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市场和社会之间应有的边界,承担了若干管不了和管不好的职能,影响市场机制的发育。表现为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管理者对重大事项的决策,直接干预社会中介组织的人事安排和内部管理,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地方政府和企业一起争上市、争投资项目等。
(二)政府职能存在异化问题
政府职能在设定或履行过程中往往重视部门利益、甚至官员个人利益,从而忽视人民群众利益。如一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官员政绩而无视国家环保法律法规,无视当地环境承受能力,急于招商引资,将高污染项目引入生态环境原本就很脆弱的地区。再者,他们甚至免收企业排污费等所有行政费用,对企业的检查也需事前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入等。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政府部门机构,政府官员居其位而不谋其政或不用心谋其政,服务意识非常淡薄,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务员利用职权谋取非正当利益,过度诉求自身利益。这些错位意识违背了人民的意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水火不容,损害了政府形象。公众对政府工作人员抱怨最多的用词是:指手画脚,冷漠相向,高高在上,办事待人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等等。
(三)政府对公共服务投入不足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建立完善公共服务制度,保障公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平等。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如丹麦、瑞典等国养老金基本上覆盖全体雇员,医疗保险覆盖率已达100%,而我国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一直比较低,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的公共支出格局还带有很浓厚的“建设财政”的特点。拿2008年为例,中央财政收入用于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达到22945.61亿元。中央财政本级收入32671.99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3%,但中央财政本级支出只有13374.31亿元,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21%。地方财政支出中平均38%的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平均54.4%的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公共支出过多地介入了市场领域,没有为政府带来很多的收益,相反却增加了民间资本和企业的竞争成本。大部分公共服务安排在政府没有比较优势的用途上,导致用于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费用明显偏低,政府用于经济建设的费用明显偏高。
(四)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总量的高峰,养老问题也日益摆在政府和公众面前,越来越急迫,城市化的进程中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让我国在未来的40年中每年要承受1000万人由农村进入城市,并且要负担这些新市民的公共服务需要,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现在我国的公共服务状况存在着四个不适应:一是与涉及其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的要求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适应;二是与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不适应;三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适应;四是与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和促进人民民主不适应。所以我们国家的公共服务存在着很大的缺失,如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交通问题、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医疗保障、就业信息服务、社会保障的随员异地迁移和安置问题等。
(五)公务员的人才队伍结构需要改善
我国的公务员队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偏低,这会影响政府职能的履行效果。
第一,公务员人才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公务员缺乏社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知识,不适应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需要。当前我国的公务员大多是单一性学科人才,缺乏公共社会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还有一些缺乏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和理论。
第二,政府公务员的学历层次偏低。在今年“两会”前,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尹蔚民说,通过多年实践锻炼和大规模培训,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公务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总体说来学历层次不高,本科及以上层次人员比例小,难以适应政府职能转变需求,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现有公务员队伍应变能力欠缺。大部分公务员还是依靠经验行政,社会管理创新意识跟不上社会发展,缺乏管理经验和决策能力。还有一部分公务员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意识,不能适应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现有公务员队伍和能力建设
当前必须努力提高广大公务员的业务能力,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提高依法行政、拒腐防变和政治鉴别、计算机操作等能力,适应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成功地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公务员队伍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面对社会问题丛生和多发的群体性事件,我国公务员应该具备社会工作能力,积极分析和正确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二)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定位,积极发展社会组织
政府职能定位应该明确,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时政府职能 《马克思主义背景下的政府职能建设与管理创新》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364.html
(二)政府职能存在异化问题
政府职能在设定或履行过程中往往重视部门利益、甚至官员个人利益,从而忽视人民群众利益。如一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官员政绩而无视国家环保法律法规,无视当地环境承受能力,急于招商引资,将高污染项目引入生态环境原本就很脆弱的地区。再者,他们甚至免收企业排污费等所有行政费用,对企业的检查也需事前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入等。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政府部门机构,政府官员居其位而不谋其政或不用心谋其政,服务意识非常淡薄,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务员利用职权谋取非正当利益,过度诉求自身利益。这些错位意识违背了人民的意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水火不容,损害了政府形象。公众对政府工作人员抱怨最多的用词是:指手画脚,冷漠相向,高高在上,办事待人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等等。
(三)政府对公共服务投入不足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建立完善公共服务制度,保障公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平等。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如丹麦、瑞典等国养老金基本上覆盖全体雇员,医疗保险覆盖率已达100%,而我国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一直比较低,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的公共支出格局还带有很浓厚的“建设财政”的特点。拿2008年为例,中央财政收入用于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达到22945.61亿元。中央财政本级收入32671.99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3%,但中央财政本级支出只有13374.31亿元,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21%。地方财政支出中平均38%的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平均54.4%的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公共支出过多地介入了市场领域,没有为政府带来很多的收益,相反却增加了民间资本和企业的竞争成本。大部分公共服务安排在政府没有比较优势的用途上,导致用于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费用明显偏低,政府用于经济建设的费用明显偏高。
(四)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总量的高峰,养老问题也日益摆在政府和公众面前,越来越急迫,城市化的进程中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让我国在未来的40年中每年要承受1000万人由农村进入城市,并且要负担这些新市民的公共服务需要,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现在我国的公共服务状况存在着四个不适应:一是与涉及其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的要求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适应;二是与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不适应;三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适应;四是与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和促进人民民主不适应。所以我们国家的公共服务存在着很大的缺失,如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交通问题、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医疗保障、就业信息服务、社会保障的随员异地迁移和安置问题等。
(五)公务员的人才队伍结构需要改善
我国的公务员队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偏低,这会影响政府职能的履行效果。
第一,公务员人才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公务员缺乏社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知识,不适应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需要。当前我国的公务员大多是单一性学科人才,缺乏公共社会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还有一些缺乏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和理论。
第二,政府公务员的学历层次偏低。在今年“两会”前,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尹蔚民说,通过多年实践锻炼和大规模培训,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公务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总体说来学历层次不高,本科及以上层次人员比例小,难以适应政府职能转变需求,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现有公务员队伍应变能力欠缺。大部分公务员还是依靠经验行政,社会管理创新意识跟不上社会发展,缺乏管理经验和决策能力。还有一部分公务员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意识,不能适应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现有公务员队伍和能力建设
当前必须努力提高广大公务员的业务能力,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提高依法行政、拒腐防变和政治鉴别、计算机操作等能力,适应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成功地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公务员队伍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面对社会问题丛生和多发的群体性事件,我国公务员应该具备社会工作能力,积极分析和正确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二)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定位,积极发展社会组织
政府职能定位应该明确,建设服务型政府。同时政府职能 《马克思主义背景下的政府职能建设与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