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中的人口与发展矛盾及其解决
总人口(人) 1349000 1498393 119222 58013① 53543 52998
耕地面积(公顷) 556500 626740 45067 23453 43967 40313
1949 人均耕地(公顷) 0.41 0.42 0.38 0.40 0.82 0.76
粮食产量(万公斤)33290.0 42817.0② 2349.0 1798.0 1625.8 1822.8
人均粮食(公斤) 246.8 285.8 197.0 309.9 303.6 343.9
总人口(人) 2506000 2432115 205215 102017 83053 87507
耕地面积(公顷) 476700 556413 38527 17300 50933 47180
1980 人均耕地(公顷) 0.19 0.23 0.19 0.17 0.61 0.54
粮食产量(万公斤)71067.5 80003.0③ 6039.0 2626.5④ 3202.5 2811.1
人均粮食(公斤) 283.6 328.9 294.3 257.5 385.6 321.2
总人口(人) 3413809 2960359 285352 136882 104715 109438
耕地面积(公顷) 572113 697933 46153 25500 59520 38080
2001 人均耕地(公顷) 0.17 0.24 0.16 0.19 0.57 0.35
粮食产量(万公斤)40240.0 50553.9 543.6 1045.6 650.0 378.0
人均粮食(公斤) 117.9 170.8 19.05 76.4 62.1 34.5
资源来源:1.山西五十年编委会.山西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2.有关地区志、县志及相关统计部门资料。
注:①为1950年数据;②为1953~1957年的平均数;③为1979~1988年的平均数;④为1981年数据。
退耕区的城镇化水平都比较低,第二、三产业比重很小,从事农业的人口占绝大多数。2001年,山西省的乡村人口比重为64.91%,而柳林县、方山县、神池县和五寨县的乡村人口比重分别为79.89%、84.22%、83.66%和82.19%,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乡村人口比例越大,总体上对土地的依赖性就越强。从农民的本性动力上认识,耕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获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对土地尽量多的拥有,是每个农民不懈的追求。不可遏制地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不断地开垦荒地。这就是在退耕区为什么一边退耕还林而一边又有人在开垦荒地的根本原因。从客观条件上认识,退耕区农村粮食产量极不稳定,人们为了生存保障,为了有足够的余粮以对付灾年,只有拥有更多的耕地才能在广种薄收的生产模式下生存。在退耕区的农村,不时可以看到正在陡坡上垦荒的农民。国家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不宜耕种,但是,在山西、陕西的黄河沿岸及纵深上百公里的山区丘陵地,只要是能站得住人的地方几乎全部被垦植。退耕区农村的这种强烈的垦荒动力,对退耕还林成果的维持是极大的威胁。
按照当前的退耕还林政策,国家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补助,这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是,国家肯定不会无限期地补下去,如果在停止补助之时,耕地和经济林的收入不能够满足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吃粮需求,他们将不可避免地还要向荒山要粮。现在退耕还林要求80%以上必须是生态林,而生态林对于农民而言是没有多大经济效益的,所以农民对营造生态林的积极性并不高。另一方面,农民更多拥有土地的本性将时时威胁着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林。
2.人口增长对耕地量的需求动力
人口的增减对于耕地量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在退耕区的农村,人口增长的动力也就是垦荒的动力。
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妇女生育水平已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人口的增长已呈惯性增长。然而在退耕区的农村,妇女生育水平仍然较高,人口增长的势头虽然减慢,但惯性以外的增长量依然存在。
退耕区的妇女生育水平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相比较,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在自然生育条
件下,由于较差的自然条件对生育活动的制约作用,妇女的生育水平相对较低,人口的自然增长水平低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二是在实行计划生育的条件下,由于自然条件差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人们观念转变的滞后,以及较差的自然条件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制约,在较长的时期内妇女生育水平又相对较高,人口的自然增长水平也较高。因此,退耕区的人口压力仍然是比较大的。从所调查的两市(地)四县来看,1989年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3.147、2.733、3.788、3.303、2.504和2.858(注:山西省第四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山西省第四次人口10%汇总资料,1991。),均高于山西全省2.461的水平。由于“五普”的妇女生育率数据尚未出来,我们从“五普”0~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以粗略地推断近几年的人口增长情况。据“五普”资料,山西省0~5岁的人口比重为8.39%,而所调查的两市(地)四县分别为9.58%、8.41%、10.83%、9.40%、6.86%和8.52%(注:山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山西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资料汇编。),除神池县外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另外,调查市县的总人口性别比也显著高于全省水平。说明这些地方生育男孩的要求是很强烈的。
调查得到的另外一种情况进一步表明了退耕区农村的人口增长动力。据了解,贫困地区农民有意识超生的主要原因是对生育男孩的追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并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我们的调查只对2孩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山西退耕区4村庄现有2孩户子女状况
项目 合计 柳林县 方山县 神池县 五寨县
曹家yà 牛家岭 & 《退耕还林中的人口与发展矛盾及其解决(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