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
rb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234.)那些宅地宽敞、环境优雅的中上阶层的郊区进一步向着外层郊区扩展。
二、就业的郊区化进程
自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来,城市日益成为美国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主要依托。但随着美国人口的大举郊迁,美国经济活动的重心也从城市向郊区偏移,制造业、商业、服务业乃至企业的办事机构纷纷到郊区安家落户。最先向郊区转移的经济活动是制造业,然后是商业、服务业和企业办事机构等。随着经济活动的郊区化,中心城的功能和地位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1.制造业的郊区化
随着美国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工业企业的集中出现了许多不经济因素,如地价的上涨、税收的加重、设施的老化、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拥挤,加之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美国经济向后工业经济的转变等,使工业生产在内城的聚集受到了限制,而汽车运输的发展则为工业向郊区的扩散创造了条件。所以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美国制造业以更快的速度由中心城向郊区转移,工业卫星城和工业园区普遍建立起来。
早在19世纪末,传统工业就已在郊区建立了众多的卫星城,这是工业郊区化的最早表现形式。进入20世纪以后,郊区工业园区的发展成为工业郊区化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到1940年美国的郊区工业园区增加到35个。战惑,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工业园区在郊区大批地涌现出来。到70年代初,美国的工业园区达2500个以上。1972年,仅芝加哥大都市区的工业园区多达356个。(注:R.J.Johnston,The American Urban System: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2),p.208)郊区工业园区的发展与战后人们观念的转变有关。二战以前,人们将郊区仅仅看作是“卧城”,是逃避城市问题的世外桃源,因此郊区居民对于工业的发展充满敌意。由于战后高科技产业的污染程度低,而且就业的增加还可以使郊区增加税收、减少交通拥挤、节约通勤时间和费用等,因此郊区居民和政府对于工业园区的态度和政策有了很大的转变。比如1951年圣路易斯县的规划委员会在其年度报告中提出:“现在的趋势是为郊区工业的发展作出规划,而不是禁止工业的发展。”(注:Jon C.Teaford,Post-Suburbia: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the Edge Cities(Baltimore:The Jone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pp.50-51,p.56.)
由于工业向郊区的迁移,郊区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迅速,而中心城的制造业日趋衰落,郊区逐渐成为制造业生产的主体。比如从1958-1967年,中心城制造业就业的年增长率只有0.7%,而郊区则高达3.1%。(注:Neil L.Shumsky,ed.,Urbanization and the Growth of Cities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Inc., 1996),p.432.)而在某些大都市区,中心城的就业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急剧减少。比如1947-1972年,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中,中心城共减少了88万个制造业工作职位,而其郊区带内却增加了250万个。因此,中心城的工业就业在大都市区所占的比重不断降低。1963年,美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制造业就业分布于郊区,而到1981年约达2/3。(注:Kenneth T.Jackson,Crabgrass Frontier: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商业和服务业的郊区化
中心性是商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特点使商业活动倾向于向中心商业区集中。但随着中心商业区地价的上涨,交通的拥挤,竞争的激烈,因而产生了强大的推力。商业活动的另一重要特点就是邻近性,即接近于消费者。随着美国人口的不断郊区化,郊区的购买力不断提高,郊区对于商业活动的引力与日俱增。另外,随着汽车购物成为时尚,停车场成为商业机构不可或缺的条件,但中心商业区空间狭小,所以郊区成为理想的选择。
零售业向郊区的大规模扩散始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25年,芝加哥西尔斯公司的副总裁罗伯特·伍德在对美国城市人口的流向作了认真的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说,由于汽车的广泛使用和商业区停车场地的不足,商业区已经不是最理想的商业区位,所以应该把该公司新的A类分店设置在人口密度低、消费者乘车容易到达的地方。(注:Kenneth T.Jackson,Crabgrass Frontier: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12.)大零售商店在郊区的建立开启了美国商业郊区化的进程,而郊区购物中心的出现和普及使商业的郊区化形成浩荡之势。最早的汽车购物中心是1925年于堪萨斯城郊外的“乡村俱乐部广场”。但直到1946年,美国才只有8个购物中心。(注:Kenneth T.Jackson,Crabgrass Frontier: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p.257-267.)战后,购物中心发展迅猛,到60年代中期,猛增到8000多个。1962年,芝加哥大都市区有62个购物中心,到70年代中期增加到100多个,其中15个为地区性购物中心,全部位于郊区。(注:R.J.Johnston,The American Urban System: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St.Martin's&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376.html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234.)那些宅地宽敞、环境优雅的中上阶层的郊区进一步向着外层郊区扩展。
二、就业的郊区化进程
自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来,城市日益成为美国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主要依托。但随着美国人口的大举郊迁,美国经济活动的重心也从城市向郊区偏移,制造业、商业、服务业乃至企业的办事机构纷纷到郊区安家落户。最先向郊区转移的经济活动是制造业,然后是商业、服务业和企业办事机构等。随着经济活动的郊区化,中心城的功能和地位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1.制造业的郊区化
随着美国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工业企业的集中出现了许多不经济因素,如地价的上涨、税收的加重、设施的老化、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拥挤,加之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美国经济向后工业经济的转变等,使工业生产在内城的聚集受到了限制,而汽车运输的发展则为工业向郊区的扩散创造了条件。所以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美国制造业以更快的速度由中心城向郊区转移,工业卫星城和工业园区普遍建立起来。
早在19世纪末,传统工业就已在郊区建立了众多的卫星城,这是工业郊区化的最早表现形式。进入20世纪以后,郊区工业园区的发展成为工业郊区化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到1940年美国的郊区工业园区增加到35个。战惑,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工业园区在郊区大批地涌现出来。到70年代初,美国的工业园区达2500个以上。1972年,仅芝加哥大都市区的工业园区多达356个。(注:R.J.Johnston,The American Urban System: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2),p.208)郊区工业园区的发展与战后人们观念的转变有关。二战以前,人们将郊区仅仅看作是“卧城”,是逃避城市问题的世外桃源,因此郊区居民对于工业的发展充满敌意。由于战后高科技产业的污染程度低,而且就业的增加还可以使郊区增加税收、减少交通拥挤、节约通勤时间和费用等,因此郊区居民和政府对于工业园区的态度和政策有了很大的转变。比如1951年圣路易斯县的规划委员会在其年度报告中提出:“现在的趋势是为郊区工业的发展作出规划,而不是禁止工业的发展。”(注:Jon C.Teaford,Post-Suburbia: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the Edge Cities(Baltimore:The Jone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pp.50-51,p.56.)
由于工业向郊区的迁移,郊区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迅速,而中心城的制造业日趋衰落,郊区逐渐成为制造业生产的主体。比如从1958-1967年,中心城制造业就业的年增长率只有0.7%,而郊区则高达3.1%。(注:Neil L.Shumsky,ed.,Urbanization and the Growth of Cities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Inc., 1996),p.432.)而在某些大都市区,中心城的就业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急剧减少。比如1947-1972年,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中,中心城共减少了88万个制造业工作职位,而其郊区带内却增加了250万个。因此,中心城的工业就业在大都市区所占的比重不断降低。1963年,美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制造业就业分布于郊区,而到1981年约达2/3。(注:Kenneth T.Jackson,Crabgrass Frontier: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p.284.)。由此可见,工业生产已经不是美国中心城的一个主要功能。
2.商业和服务业的郊区化
中心性是商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特点使商业活动倾向于向中心商业区集中。但随着中心商业区地价的上涨,交通的拥挤,竞争的激烈,因而产生了强大的推力。商业活动的另一重要特点就是邻近性,即接近于消费者。随着美国人口的不断郊区化,郊区的购买力不断提高,郊区对于商业活动的引力与日俱增。另外,随着汽车购物成为时尚,停车场成为商业机构不可或缺的条件,但中心商业区空间狭小,所以郊区成为理想的选择。
零售业向郊区的大规模扩散始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25年,芝加哥西尔斯公司的副总裁罗伯特·伍德在对美国城市人口的流向作了认真的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说,由于汽车的广泛使用和商业区停车场地的不足,商业区已经不是最理想的商业区位,所以应该把该公司新的A类分店设置在人口密度低、消费者乘车容易到达的地方。(注:Kenneth T.Jackson,Crabgrass Frontier: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12.)大零售商店在郊区的建立开启了美国商业郊区化的进程,而郊区购物中心的出现和普及使商业的郊区化形成浩荡之势。最早的汽车购物中心是1925年于堪萨斯城郊外的“乡村俱乐部广场”。但直到1946年,美国才只有8个购物中心。(注:Kenneth T.Jackson,Crabgrass Frontier: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p.257-267.)战后,购物中心发展迅猛,到60年代中期,猛增到8000多个。1962年,芝加哥大都市区有62个购物中心,到70年代中期增加到100多个,其中15个为地区性购物中心,全部位于郊区。(注:R.J.Johnston,The American Urban System: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St.Martin's&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