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国际政治论文 >> 正文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


  按照技术条件、发展速度及其不同特点,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可分为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以1920年为界,此前为近代郊区化时期,此后为现代郊区化时期。美国近代郊区化以有轨交通为主要技术条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以近郊的发展为主。而现代郊区化的主要技术条件是汽车和公路的发展,发展进程突飞猛进,以远郊的发展为主。美国现代郊区化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20年到战后初期,是郊区化的加速发展和波动阶段;第二个阶段为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是郊区的爆炸式发展阶段,郊区人口在美国人口中逐步居于主导地位;第三个阶段为70年代至今,是后郊区化阶段,郊区的异质性逐步增强。
    一、美国人口的郊区化进程
    1.美国现代郊区化的开端和波动阶段
  郊区化并非美国现代城市所特有的现象,而是早在近代时期就已出现并且势头日趋强劲。但由于种种原因,美国近代郊区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而1920年以后,由于私人小汽车的广泛应用、高速公路网的逐渐形成、经济结构向后工业经济的转变、联邦及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导以及郊区对中心城兼并的抵制等原因,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在20年代以前,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要高于郊区。比如在1900-1910年和1910-1920年,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35.5%和26.7%,分别高于郊区的27.6%和22.4%,这说明美国人口仍以向中心城的集中为主。然而在20年代,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为23.3%,而郊区为34.2%,后者超过前者近11个百分点。此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中心城,而且差距越来越大,美国人口的分布开始由以集中为主转变为以分散为主。所以20年代是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开端。30年代大萧条期间,美国郊区化的速度放慢,但人口增长率仍然高出中心城8.7个百分点。(注:Donald  N.Rothblatt  and  Daniel  Garr,Suburbia: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London:Groom  Helm,1986),p.4.)到40年代,郊区化的速度回升并超过20年代。这一阶段美国城市的郊区化呈现出加速发展和波动性两个特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20年代,美国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郊区占40.7人,中心城占59.3人。虽然中心城人口的增加仍然多于郊区,但郊区所占新增人口的比重比前两个年代有显著提高,从27.9%和28.4%猛增到40.7%。30年代,郊区所占的比重更大,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郊区就占59.2人,即接近60%,而中心城只占40.8人,(注:Anthony  Downs,Opening  Up  the  Suburbs:An  Urban  Strategy  for  America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p.199.)郊区所占比例已大大超过中心城。由此可见,20和30年代是美国郊区化发展的转折时期,此后,无论从人口增长率来看,还是从新增人口占大都市区的比重来看,郊区的发展速度都超过了中心城,郊区在大都市区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美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
  30年代和40年代初期,由于大萧条和二战的影响,美国的城市化和郊区化几乎都处于停滞状态,表现出极大的波动性。比如,纽约郊区在20年代的增长率为67.3%,30年代降为18.2%,芝加哥郊区从73.9%降为10.4%,克利夫兰郊区从125.8%降为13.0%,洛杉矶郊区从157.9%降为30.1%。(注:Dennis  R.Judd,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Cities:Private  Power  and  Public  policy 
 (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79),p.157.)尤其是住宅郊区的建设更是裹足不前。这一时期的郊区化主要是靠工业在郊区的投资带动了人口的郊区化,因此表现出与20年代和战后繁荣时期的不同特点,即郊区人口的增加以下层工人为主,人口的异质性比较强。而在20年代和战后繁荣时期,虽然工业的郊区化也带动了工人的郊区化,但郊区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社会中上层,他们为逃避城市生活的烦恼,而在郊区建立世外桃源式的居民社区,因而人口的同质性很强。但由于该阶段郊区化进程的缓慢性,这种异质性对郊区人口的同质性特点并未产生重大影响。
    2.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郊区的爆炸式蔓延
  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郊区化浪潮最为波澜壮阔的时期。人们在大萧条和二战期间积累起来的住宅需求于战后迸发出来,年轻人要组建家庭,现有的家庭要搬进新居,住宅需求急剧膨胀,于是在郊区出现了美国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建筑热潮,郊区呈爆炸式蔓延开来。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为郊区的蔓延创造了条件,许多住宅建筑公司采用标准化生产方式,大量使用预制件,成批地建造住宅。同时,这些大公司还从整体上对郊区社区进行统筹规划,学校、商店、娱乐、医疗、教堂等基础和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由于郊区社区的迅速建立,郊区人口急剧增长。50年代美国郊区人口增加了1900万,增长率高达48.6%,而中心城仅增加了630万,增长率只有10.7%。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大城市还在对郊区进行大规模的兼并,否则,中心城的增长率将只有1.5%,而郊区则高达61.6%,郊区的人口增长率将为中心城的41倍以上。(注:  Dennis  R.Judd,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Cities:Private  Power  and  Public  policy  
(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79),p.159.)同时,大都市区的规模越大,郊区的发展速度越快。比如,在30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中,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只有1.7%,而郊区为98%。而在10万人口以下的大都市区中,中心城的增长率为26

%,郊区为74%。进入60年代以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有所降低,为26.8%,但仍然是中心城增长率6.4%的4倍以上。(注:Donald  N.  Rothblatt  and  Daniel  Garr,Suburbia: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London:Groom  Helm,1986),p.4.)但是,如果从郊区所占大都市区新增人口的份额来看,60年代比50年代更高,50年代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中心城仅占23.8人,郊区占76.2人,而到60年代,大都市区每增加100人,郊区竟占去了84人,(注:Anthony  Downs,Opening  Up  the  Suburbs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37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国际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