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极世界的变数
、政治等领域内出现。在单极 体系中,各国更多是在经济领域内展开竞争与抗衡,以经济利益为筹码来实现政治目标 。希望改变现状的国家用经济手段进行抗衡的优势是它不易成为霸权国的作用对象与牺 牲品。因为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不断深化的今天,再强大的竞争者也不能以零和游戏的规 则与对手竞争,相互合作、妥协与让步是共同获利的前提。全球市场是开放的,一损俱 损,一荣俱荣,而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只是一种博弈型霸权,即只能通过讨价还 价的方式才能取得霸主的权威。”(注:马杰:《跨国公司:福祸兼备的经济怪物》, 载王逸舟主编:《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 页。)
沃尔弗斯认为,单极体系的不确定性最小。(注:William C.Wohlforth,“TheStability of a Unipolar World”,p.25.)其实,具体的情形要复杂得多。在两极体制 下,一极采取行动必然要考虑到对手的反应,相对较为理性。单极体系中,霸权国已经 基本可以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偏好或反应,非理性的行为自然会增加。作为霸主,它时刻 要防备任何挑战者的崛起,做出过激反应也是在所难免,即使它保持克制、忍耐,其他 国家仍会担心它将来的行为。这些都说明单极体系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公允地说,沃尔弗斯的单极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冷战后的国际现实——美国高 高在上的地位以及制衡美国的极大阻力。但他不能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美国的绝 对优势,其他国家会置自己的长远利益于不顾,甚至为某些短期的利益转而追随美国。 处于无政府状态下各国必须为自己的安全负责,否则就要付出代价。摩根索曾打过一个 比方:政治家不相信均势就像科学家不相信万有引力。(注:Kenneth Waltz,“Evaluating Theories”,American Science Review,Vol.91,No.4,December 1997,p.91 5.)沃尔兹也指出:“如果一个国家不想成为强国,那是结构性的反常现象。”(注:转 引自理查德·N·哈斯:《规制主义——冷战后的美国全球新战略》,北京:新华出版 社,1999年版,第48页。)单极稳定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二、对单极世界现实的不同理解
单极稳定论不仅在理论上有漏洞,在事实的审视上也存在问题。沃尔弗斯认为,90年 代以来,各大国正越来越接受单极世界的现实,它们显然不愿为抗衡美国付出政治与经 济上的代价,大多数抗衡行动属于言辞性的,表表姿态而已;大部分强国正削减军事开 支,急于登上美国战车。(注:William C.Wohlforth,“The Stability of a Unipolar World”,p.33.)笔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世界进入单极时代之后,俄罗斯、中国、 欧盟等主要力量一直以各自的方式制衡美国,竞争的焦点在经济,均势政治仍是它们保 护切身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
冷战留给美国一笔丰厚的遗产,不仅使它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还使它的盟友对它有 着“深切的安全依赖”。冷战的历史告诉人们,以军事手段并不能获得收益,在核恐怖 时代,军事对峙与冲突更有可能触发相互毁灭的核战争。但这并不表明各大国放弃了均 势政治,把“随大溜”作为国家战略,不再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冷战后,经济的重要 性不断上升,成为大国竞争的主线。除了俄罗斯因特殊情况有所不同之外,其他的主要 力量在与美国的抗衡中基本上都运用这样的战略,即尽量避免与美国在政治、军事领域 发生正面碰撞,在经济领域里则进行竞争与抗衡。
俄罗斯独立伊始,其实力与前苏联相比已经大为削弱,同时还面临着车臣等内部问题 。叶利钦选择了“一边倒”的政策,希望在美国的扶持下尽快加入西方的行列。应该说 ,叶利钦选择亲美政策时,是抱有一点幻想的。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也不至于看不到 其中的弊端。这样做也是一时无奈。美国人表面上安抚俄罗斯,实际上却在趁火打劫。 北约强行东扩,试图将俄罗斯困于东欧一隅,使之不能东山再起。清醒后的俄罗斯发现 美国谋求的单极世界与它推进多极化的目标有着根本的冲突后便开始改变自己的外交政 策。
小布什入主白宫后,对俄政策强硬,俄罗斯也不示弱,两国一度相互驱逐外交人员。 只是在美国遭恐怖主义袭击后,打击恐怖主义需要俄罗斯的合作时,两国的关系才重新 升温。种种迹象表明,尽管美国对俄罗斯压制、围堵,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俄罗斯始终 没有放弃大国地位的诉求。
前苏联解体后,欧洲的安全环境有所改善,同时欧洲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冷战格 局下,他们一直屈从于美国人的领导。现在苏联的威胁消失了,他们希望能够建立“欧 洲人的欧洲”。美国人则抛出“新大西洋主义”,想要通过改造北约继续主导欧洲事务 。1990年11月发表的《欧共体—美国关系宣言》标志着欧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美国正式承认欧共体是它在欧洲的主要合作和对话的伙伴,它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双 方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客观事实。围绕所谓北约的“欧洲支柱”建设问题,欧美 双方都做出了妥协,但它并没有真正削弱美国对欧洲事务的支配。波黑危机的教训表明 ,欧洲在解决自身安全问题上仍然离不开美国;科索沃冲突也使欧洲人认识到加强军事 能力的必要性。在安全领域里欧洲人暂时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如果说欧洲在安全领域还只能向美国击出“软球”,在经济领域却向它击出了颇有份 量的“硬球”。1991年12月,欧共体成员国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联盟从此诞 生。欧盟各国不仅要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要在安全、外交与法律方面实现一体化。欧盟 一体化的进程在1997年6月签署的阿姆斯特丹条
在同美国的经济竞争中,欧盟一直奉行明确、强硬的政策。美国就农产品市场的开放 向欧盟施压,对欧盟在电讯、交通和能源领域对美国的歧视政策采取报复措施。欧盟则 批评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并历数美国对欧美贸易中的50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 于美国贸易法“超级301条款”欧盟更是严厉指责,一再要求美国放弃单方面保护主义 措施。美国在推行“赫尔姆斯—伯顿法”与“达马托法”时遭到了欧盟的坚决抵制,不 得不做出让步。需要指出的是,欧美之争与俄美之争是有区别的。欧美是盟友关系,它 们之间的共同利益要远远多于分歧,而俄美之间则是另一回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欧 盟与俄罗斯都寻求成为国际体系中一支重要、独立的力量。
90年代初,中国便制定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增强 综合国力。鉴于美国在军事、经济、技术等方面超群的实力与垄断地位,中国努力发展 建设性的中美合作关系。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处于更为有利的位置,中国在处理与国家 利益没有实质性冲突的国际事务中表现出超脱的态度。但这决不意味中国在追随美国。 在涉及国家主权与根本利益的事务上,中国始终坚持独立的立场。中国在联合国人权大 会上多次挫败美国的攻击,在台湾问题上,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1992年9月,在美国 向台湾出售150架高性能的F—16战斗机后,中国提出“最强烈抗议”。1995年5月,美 国政府允许台湾“总统”李登辉以访问母校名义访美,引发台海危机。中国发出强烈抗 议,并以述职名义召回大使,中美关系严重倒退。(注: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 史(1949—1995)》,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512—513页。)中国奉行独 立的外交政策,抗衡美国霸权的举动还 《单极世界的变数(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392.html
沃尔弗斯认为,单极体系的不确定性最小。(注:William C.Wohlforth,“TheStability of a Unipolar World”,p.25.)其实,具体的情形要复杂得多。在两极体制 下,一极采取行动必然要考虑到对手的反应,相对较为理性。单极体系中,霸权国已经 基本可以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偏好或反应,非理性的行为自然会增加。作为霸主,它时刻 要防备任何挑战者的崛起,做出过激反应也是在所难免,即使它保持克制、忍耐,其他 国家仍会担心它将来的行为。这些都说明单极体系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公允地说,沃尔弗斯的单极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冷战后的国际现实——美国高 高在上的地位以及制衡美国的极大阻力。但他不能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美国的绝 对优势,其他国家会置自己的长远利益于不顾,甚至为某些短期的利益转而追随美国。 处于无政府状态下各国必须为自己的安全负责,否则就要付出代价。摩根索曾打过一个 比方:政治家不相信均势就像科学家不相信万有引力。(注:Kenneth Waltz,“Evaluating Theories”,American Science Review,Vol.91,No.4,December 1997,p.91 5.)沃尔兹也指出:“如果一个国家不想成为强国,那是结构性的反常现象。”(注:转 引自理查德·N·哈斯:《规制主义——冷战后的美国全球新战略》,北京:新华出版 社,1999年版,第48页。)单极稳定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二、对单极世界现实的不同理解
单极稳定论不仅在理论上有漏洞,在事实的审视上也存在问题。沃尔弗斯认为,90年 代以来,各大国正越来越接受单极世界的现实,它们显然不愿为抗衡美国付出政治与经 济上的代价,大多数抗衡行动属于言辞性的,表表姿态而已;大部分强国正削减军事开 支,急于登上美国战车。(注:William C.Wohlforth,“The Stability of a Unipolar World”,p.33.)笔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世界进入单极时代之后,俄罗斯、中国、 欧盟等主要力量一直以各自的方式制衡美国,竞争的焦点在经济,均势政治仍是它们保 护切身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
冷战留给美国一笔丰厚的遗产,不仅使它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还使它的盟友对它有 着“深切的安全依赖”。冷战的历史告诉人们,以军事手段并不能获得收益,在核恐怖 时代,军事对峙与冲突更有可能触发相互毁灭的核战争。但这并不表明各大国放弃了均 势政治,把“随大溜”作为国家战略,不再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冷战后,经济的重要 性不断上升,成为大国竞争的主线。除了俄罗斯因特殊情况有所不同之外,其他的主要 力量在与美国的抗衡中基本上都运用这样的战略,即尽量避免与美国在政治、军事领域 发生正面碰撞,在经济领域里则进行竞争与抗衡。
俄罗斯独立伊始,其实力与前苏联相比已经大为削弱,同时还面临着车臣等内部问题 。叶利钦选择了“一边倒”的政策,希望在美国的扶持下尽快加入西方的行列。应该说 ,叶利钦选择亲美政策时,是抱有一点幻想的。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也不至于看不到 其中的弊端。这样做也是一时无奈。美国人表面上安抚俄罗斯,实际上却在趁火打劫。 北约强行东扩,试图将俄罗斯困于东欧一隅,使之不能东山再起。清醒后的俄罗斯发现 美国谋求的单极世界与它推进多极化的目标有着根本的冲突后便开始改变自己的外交政 策。
小布什入主白宫后,对俄政策强硬,俄罗斯也不示弱,两国一度相互驱逐外交人员。 只是在美国遭恐怖主义袭击后,打击恐怖主义需要俄罗斯的合作时,两国的关系才重新 升温。种种迹象表明,尽管美国对俄罗斯压制、围堵,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俄罗斯始终 没有放弃大国地位的诉求。
前苏联解体后,欧洲的安全环境有所改善,同时欧洲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冷战格 局下,他们一直屈从于美国人的领导。现在苏联的威胁消失了,他们希望能够建立“欧 洲人的欧洲”。美国人则抛出“新大西洋主义”,想要通过改造北约继续主导欧洲事务 。1990年11月发表的《欧共体—美国关系宣言》标志着欧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美国正式承认欧共体是它在欧洲的主要合作和对话的伙伴,它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双 方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客观事实。围绕所谓北约的“欧洲支柱”建设问题,欧美 双方都做出了妥协,但它并没有真正削弱美国对欧洲事务的支配。波黑危机的教训表明 ,欧洲在解决自身安全问题上仍然离不开美国;科索沃冲突也使欧洲人认识到加强军事 能力的必要性。在安全领域里欧洲人暂时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如果说欧洲在安全领域还只能向美国击出“软球”,在经济领域却向它击出了颇有份 量的“硬球”。1991年12月,欧共体成员国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联盟从此诞 生。欧盟各国不仅要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要在安全、外交与法律方面实现一体化。欧盟 一体化的进程在1997年6月签署的阿姆斯特丹条
约中获得了显著的进展。(注:朱明权: 《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与欧美协调》,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1999年1月,欧元成功发行,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站稳了脚,已对美元形成挑战。毫无疑 问,“为抗衡美国,追求欧洲的独立性而进行政治上的联合,是推动经济联合的重要原 因”。(注: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330—331页。)
在同美国的经济竞争中,欧盟一直奉行明确、强硬的政策。美国就农产品市场的开放 向欧盟施压,对欧盟在电讯、交通和能源领域对美国的歧视政策采取报复措施。欧盟则 批评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并历数美国对欧美贸易中的50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 于美国贸易法“超级301条款”欧盟更是严厉指责,一再要求美国放弃单方面保护主义 措施。美国在推行“赫尔姆斯—伯顿法”与“达马托法”时遭到了欧盟的坚决抵制,不 得不做出让步。需要指出的是,欧美之争与俄美之争是有区别的。欧美是盟友关系,它 们之间的共同利益要远远多于分歧,而俄美之间则是另一回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欧 盟与俄罗斯都寻求成为国际体系中一支重要、独立的力量。
90年代初,中国便制定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增强 综合国力。鉴于美国在军事、经济、技术等方面超群的实力与垄断地位,中国努力发展 建设性的中美合作关系。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处于更为有利的位置,中国在处理与国家 利益没有实质性冲突的国际事务中表现出超脱的态度。但这决不意味中国在追随美国。 在涉及国家主权与根本利益的事务上,中国始终坚持独立的立场。中国在联合国人权大 会上多次挫败美国的攻击,在台湾问题上,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1992年9月,在美国 向台湾出售150架高性能的F—16战斗机后,中国提出“最强烈抗议”。1995年5月,美 国政府允许台湾“总统”李登辉以访问母校名义访美,引发台海危机。中国发出强烈抗 议,并以述职名义召回大使,中美关系严重倒退。(注: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 史(1949—1995)》,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512—513页。)中国奉行独 立的外交政策,抗衡美国霸权的举动还 《单极世界的变数(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