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影子经济
始于1992年的俄罗斯经济转轨为经济学者提供了诸多研究素材,而就一个经济现象的存在规模和它的研究难度来讲,影子经济犹为奇特。这种现象遍布俄罗斯整个社会经济,在1997年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所做影子经济国家排行榜上,俄罗斯仅次于秘鲁,位居第二。既然影子经济在俄罗斯的规模如此强大,完全有必要结合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对它进行分析。
一、影子经济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什么是影子经济?常见的有几种解释:
第一种观点认为,影子经济是违反现行法律和法规的经济活动,是指所有非法经济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程度的刑事犯罪。第二种观点认为,影子经济是指未纳入正式统计和未被社会监控的社会财富的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第三种观点认为,影子经济是指所有用于形成和满足人类各种“恶习”的经济活动。
可以看出,以上每一种观点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影子经济活动的现实过程,从各个方面定性了影子经济,并且彼此之间根本上并不冲突。这样影子经济就可以被分做三个部分来考察:
一是灰色经济,它包括所有法律允许的经济活动,只不过在它们的运行过程之中存在为逃避税收和监管而未纳入正式统计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二是褐色经济,这是指与获得和转让“黑钱”有关的虚报、侵占、盗窃、投机交易与各种形式的欺诈舞弊。三是黑色经济,它是指法律严格禁止的各种类型的经济犯罪活动。
影子经济作为一种非正常经济现象存在于任何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影子经济的比重按估计约占整个世界GDP的5%~10%。俄罗斯的影子经济占GDP的40%左右。40%~50%这一指标是临界的,在这一边缘,影子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变得很是巨大。实际上在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充斥着合法方式和影子方式的冲突和矛盾。
根据1997年“前景工艺”基金会起草的《俄罗斯的影子经济》这份报告,影子经济的结构包含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从事犯罪活动者,如贩卖毒品,武器贸易,敲诈勒索,绑架抢劫,雇佣杀人,强迫卖淫,等等;中间层次是从事影子经营活动者,如商人,金融家,银行家,中小企业家,各种各样的倒爷,等等;最低层次是雇佣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同时,进入这一范畴的还有国家政权和管理机关的当权者和决策者。
对于以上的所有阶层来讲,共同的兴趣集中在获得超出权力范围的额外收入,并且存在共同的利益实现方式,比如资本外逃。事实上,影子经济的犯罪集团和影子经济的中间阶层主要致力于国有资产的占有,非法的原料和战略物资业务,进出口贸易,投资和支付凭证。据估计,仅这两个阶层近年来掠走的资本就达3000亿~5000亿美元。2001年以来,尽管随着俄罗斯黄金外汇储备的增多和卢布汇率的相对稳定,俄罗斯一度出现了资本外流速度放慢的趋势,但仍高达200亿美元。同时,刑事犯罪团伙也积极参与以这些方式获得的收入的再分配,其主要获利方式是恐吓、绑架、勒索直至暗杀。犯罪集团对俄罗斯现行条件很满意,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他们通过影子经济积攒力量,并且通过非法收入的再投资来控制企业。据俄罗斯内务部数据,他们控制或参与了俄境内90%的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这是他们获得非法收入的主要领域。为了保留这种条件,他们也以行贿、赞助等形式收买选举人和当权者。影子经济经营者中的一般商人和企业主也从中获利匪浅。
二、俄罗斯影子经济的运行机制
俄罗斯影子经济的运行机制可以划分成两个大的种类:基本的和辅助的机制。
基本常见的影子经济机制是对现有客体(资源)的使用,在此国家和大企业扮演了“摇钱树“的角色。
1.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通过非正常方式(行贿,官商勾结等)以超低价或国家补贴形式控制国有企业,特别是具有出口优势或资源优势的企业,然后再出售、转让、出租或者经营谋取暴利。
2.在企业建立有限责任公司时(或者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进入其管理层的领导者将原料、设备等一系列物品的采购以及企业产品的销售安排给这些人的“同志式”的中间商来完成的。在企业成本上升,产品价格缩水的同时,核心人物得以牟利。
3.某个商业机构在原企业租赁生产车间用以生产与该企业相同的产品。工厂的经理和核心人员参与或者掌握这一机构,从而将利润丰厚的订单转移到这个平行企业里来分享利润。
4.原企业是科研生产公司(ΗΠΟ)或者科研所(ΗИИ),这种类型的企业按俄罗斯法律可以获得国家预算的科研拨款。但是上述拨款有时却流向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经营部门。等到科研协议期满后,再把由此获得的利息和收益分成给这些“科研工作者”。
上述“业务”的“最终产品”被分割开来:一部分转为现金或外币,一部分被用来购买不动产和个人物品,一部分被转移到国外。这一“业务”流程不是固定的,而俄罗斯快速形成的新的银行体系与为类似业务的服务密切相关。
辅助机制之一是地下经济。这是一种法律禁止的经济活动,其中包括秘密生产和销售武器、弹药、毒品,非法经营赌场和妓院等。经营地下经济的主要是有组织的犯罪集团。据俄内务部统计,这种犯罪组织大约有8000多个,并控制着大约60万亿~70万亿卢布的资金。
辅助形式之二为虚假经济。这指的是通过投机倒把和各种形式的欺诈活动骗取钱财,包括行贿和利用私人关系得到种种优惠。
第三种辅助形式指为逃避监管和税收的法人和自然人行为。据官方统计,到1996年底,俄罗斯所有260万家企业和组织中,全部逃税的占1/3,部分纳税或不按时交税的有170万家,只有16.5%的企业和组织在税务方面表现良好。2001~2002年,在普京总统的领导下,俄罗斯进行了税收改革,颁布了新税法,加大了对偷逃税收现象的打击力度。但是,在2001年俄总理卡西亚诺夫的述职报告里也着重指出:俄罗斯影子经济的比例不会低于20%,而为此国家损失的税收就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
三、俄罗斯经济转轨中影子经济泛滥的原因
俄罗斯经济改革中一个完全没有料到的后果是影子经济的泛滥。在俄罗斯改革之初,俄罗斯理论界普遍认为,影子经济是由苏联体制所固有的特征和缺陷引起的,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所进行的自由化和私有化可以消除这些缺陷。由于存在这种观念,普遍认为随着国家向市场和资本主义过渡,影子经济将减少,而“光明”经济将相应地增长。事实却恰恰与此相反。影子经济占GDP的比重在俄罗斯改革的最初4年内增长了45倍。不仅如此,20世纪90年代,影子经济和光明经济已经紧密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当谈到某位企业家和某个企业时,几乎很难把他们的活动分为非法的或者合法的。为什么俄罗斯的改革没能消除影子经济,却反而导致了影子经济的急剧攀升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影子经济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化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政治精英们为了使改革不可逆转,不惜代价推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私有化。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改革精英们出卖了70年社会主义创造的强大的经济基础,也为影子经济的泛滥提供了源泉。据统计,价值2万亿美元的俄罗斯企业以仅仅72亿美元的价格出卖了。就连丘拜斯于1994年也承认:再过2~3年,
由于私有化理论的根本错误和私有化精英们促成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以及俄罗斯的私有化没有必要的法律保证和长远规划,致使经济犯罪和腐败现象猖獗,少数人利用职权非法侵占大量的国有资产,一夜暴富。
1.在无偿私有化阶段低估国有资产存量,向精英阶层低价转让国家财富。由于俄罗斯的恶性通货膨胀,在国有企业资产评估时,价格本身已经大大低于实际价值,而政治精英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在拍卖和租赁过程中肆意作弊,把国有财产以更低的价格出售或变相赠送给自己的代理人。同时,这些人巧取豪夺,以一瓶伏特加酒或一块黑面包的价格大肆收购普通百姓手中的私有化证券,进而掌握私有化企业的控制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416.html
一、影子经济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什么是影子经济?常见的有几种解释:
第一种观点认为,影子经济是违反现行法律和法规的经济活动,是指所有非法经济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程度的刑事犯罪。第二种观点认为,影子经济是指未纳入正式统计和未被社会监控的社会财富的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第三种观点认为,影子经济是指所有用于形成和满足人类各种“恶习”的经济活动。
可以看出,以上每一种观点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影子经济活动的现实过程,从各个方面定性了影子经济,并且彼此之间根本上并不冲突。这样影子经济就可以被分做三个部分来考察:
一是灰色经济,它包括所有法律允许的经济活动,只不过在它们的运行过程之中存在为逃避税收和监管而未纳入正式统计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二是褐色经济,这是指与获得和转让“黑钱”有关的虚报、侵占、盗窃、投机交易与各种形式的欺诈舞弊。三是黑色经济,它是指法律严格禁止的各种类型的经济犯罪活动。
影子经济作为一种非正常经济现象存在于任何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影子经济的比重按估计约占整个世界GDP的5%~10%。俄罗斯的影子经济占GDP的40%左右。40%~50%这一指标是临界的,在这一边缘,影子因素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变得很是巨大。实际上在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充斥着合法方式和影子方式的冲突和矛盾。
根据1997年“前景工艺”基金会起草的《俄罗斯的影子经济》这份报告,影子经济的结构包含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从事犯罪活动者,如贩卖毒品,武器贸易,敲诈勒索,绑架抢劫,雇佣杀人,强迫卖淫,等等;中间层次是从事影子经营活动者,如商人,金融家,银行家,中小企业家,各种各样的倒爷,等等;最低层次是雇佣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同时,进入这一范畴的还有国家政权和管理机关的当权者和决策者。
对于以上的所有阶层来讲,共同的兴趣集中在获得超出权力范围的额外收入,并且存在共同的利益实现方式,比如资本外逃。事实上,影子经济的犯罪集团和影子经济的中间阶层主要致力于国有资产的占有,非法的原料和战略物资业务,进出口贸易,投资和支付凭证。据估计,仅这两个阶层近年来掠走的资本就达3000亿~5000亿美元。2001年以来,尽管随着俄罗斯黄金外汇储备的增多和卢布汇率的相对稳定,俄罗斯一度出现了资本外流速度放慢的趋势,但仍高达200亿美元。同时,刑事犯罪团伙也积极参与以这些方式获得的收入的再分配,其主要获利方式是恐吓、绑架、勒索直至暗杀。犯罪集团对俄罗斯现行条件很满意,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他们通过影子经济积攒力量,并且通过非法收入的再投资来控制企业。据俄罗斯内务部数据,他们控制或参与了俄境内90%的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这是他们获得非法收入的主要领域。为了保留这种条件,他们也以行贿、赞助等形式收买选举人和当权者。影子经济经营者中的一般商人和企业主也从中获利匪浅。
二、俄罗斯影子经济的运行机制
俄罗斯影子经济的运行机制可以划分成两个大的种类:基本的和辅助的机制。
基本常见的影子经济机制是对现有客体(资源)的使用,在此国家和大企业扮演了“摇钱树“的角色。
1.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通过非正常方式(行贿,官商勾结等)以超低价或国家补贴形式控制国有企业,特别是具有出口优势或资源优势的企业,然后再出售、转让、出租或者经营谋取暴利。
2.在企业建立有限责任公司时(或者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进入其管理层的领导者将原料、设备等一系列物品的采购以及企业产品的销售安排给这些人的“同志式”的中间商来完成的。在企业成本上升,产品价格缩水的同时,核心人物得以牟利。
3.某个商业机构在原企业租赁生产车间用以生产与该企业相同的产品。工厂的经理和核心人员参与或者掌握这一机构,从而将利润丰厚的订单转移到这个平行企业里来分享利润。
4.原企业是科研生产公司(ΗΠΟ)或者科研所(ΗИИ),这种类型的企业按俄罗斯法律可以获得国家预算的科研拨款。但是上述拨款有时却流向商业银行或者其他经营部门。等到科研协议期满后,再把由此获得的利息和收益分成给这些“科研工作者”。
上述“业务”的“最终产品”被分割开来:一部分转为现金或外币,一部分被用来购买不动产和个人物品,一部分被转移到国外。这一“业务”流程不是固定的,而俄罗斯快速形成的新的银行体系与为类似业务的服务密切相关。
辅助机制之一是地下经济。这是一种法律禁止的经济活动,其中包括秘密生产和销售武器、弹药、毒品,非法经营赌场和妓院等。经营地下经济的主要是有组织的犯罪集团。据俄内务部统计,这种犯罪组织大约有8000多个,并控制着大约60万亿~70万亿卢布的资金。
辅助形式之二为虚假经济。这指的是通过投机倒把和各种形式的欺诈活动骗取钱财,包括行贿和利用私人关系得到种种优惠。
第三种辅助形式指为逃避监管和税收的法人和自然人行为。据官方统计,到1996年底,俄罗斯所有260万家企业和组织中,全部逃税的占1/3,部分纳税或不按时交税的有170万家,只有16.5%的企业和组织在税务方面表现良好。2001~2002年,在普京总统的领导下,俄罗斯进行了税收改革,颁布了新税法,加大了对偷逃税收现象的打击力度。但是,在2001年俄总理卡西亚诺夫的述职报告里也着重指出:俄罗斯影子经济的比例不会低于20%,而为此国家损失的税收就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
三、俄罗斯经济转轨中影子经济泛滥的原因
俄罗斯经济改革中一个完全没有料到的后果是影子经济的泛滥。在俄罗斯改革之初,俄罗斯理论界普遍认为,影子经济是由苏联体制所固有的特征和缺陷引起的,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所进行的自由化和私有化可以消除这些缺陷。由于存在这种观念,普遍认为随着国家向市场和资本主义过渡,影子经济将减少,而“光明”经济将相应地增长。事实却恰恰与此相反。影子经济占GDP的比重在俄罗斯改革的最初4年内增长了45倍。不仅如此,20世纪90年代,影子经济和光明经济已经紧密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当谈到某位企业家和某个企业时,几乎很难把他们的活动分为非法的或者合法的。为什么俄罗斯的改革没能消除影子经济,却反而导致了影子经济的急剧攀升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影子经济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化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政治精英们为了使改革不可逆转,不惜代价推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私有化。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改革精英们出卖了70年社会主义创造的强大的经济基础,也为影子经济的泛滥提供了源泉。据统计,价值2万亿美元的俄罗斯企业以仅仅72亿美元的价格出卖了。就连丘拜斯于1994年也承认:再过2~3年,
企业股份将最终被10%~15%的人所控制。在此过程中,影子经济成为了俄罗斯新贵聚敛财富的理想工具。
由于私有化理论的根本错误和私有化精英们促成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以及俄罗斯的私有化没有必要的法律保证和长远规划,致使经济犯罪和腐败现象猖獗,少数人利用职权非法侵占大量的国有资产,一夜暴富。
1.在无偿私有化阶段低估国有资产存量,向精英阶层低价转让国家财富。由于俄罗斯的恶性通货膨胀,在国有企业资产评估时,价格本身已经大大低于实际价值,而政治精英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在拍卖和租赁过程中肆意作弊,把国有财产以更低的价格出售或变相赠送给自己的代理人。同时,这些人巧取豪夺,以一瓶伏特加酒或一块黑面包的价格大肆收购普通百姓手中的私有化证券,进而掌握私有化企业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