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洲自主维和行动的思考
非洲的彻底解放和独立,维护非洲的和平与稳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非洲的最终统一。泛非主义强调非洲国家间的联合自强和自力更生,这一精神直接促成非统的建立和自主维和思想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后,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三阶段),非洲面临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政局动荡和社会危机。为了共同应对严峻挑战,泛非主义再次振兴,非洲国家联合自强意识明显增强,靠集体力量解决内部问题特别是内部冲突与战乱的思想迅速勃兴。
(二)《联合国宪章》为非洲自主维和行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注:从法理上讲,区域组织不是联合国的组成部分,二者也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但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区域组织处于合作与补充的地位,联合国是区域组织强制执行行动的授权者。)。该宪章有关区域组织解决争端的规定有以下几条:1.争端当事国于争端之续存在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护时,应尽先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之利用,或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办法,求得解决(第33条第1款);2.只要符合联合国之宗旨及原则,区域办法或区域机关可以用来对付有关国际和平及安全之维护而宜于区域行动的问题(第52条第1款);应鼓励各国在将地区争端提交安理会之前利用区域办法或通过区域机关将其解决(第52条第2款);安理会对于职权内之强制执行行动可以在适当情形下利用区域办法或区域机关解决地区争端(第53条第1款);除非是针对重新实施侵略政策的前轴心国,否则,若无安理会授权不得依区域办法或区域机关采取任何强制执行行动(第53条第2款);依区域办法或区域机关已经采取或正在采取的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行动,随时应向安理会充分报告(第54条)。此外,还包括与第51条密切相关的区域组织集体自卫权,但此项权利的行使不影响安理会依宪章随时采取其所认为必要行动之权责(第51条)。(注:以上条款引自许光建:《<联合国宪章>诠释》,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128、367、381~382页。)
(三)区域组织和次区域组织安全合作的深化及地区主义的勃兴为自主维和行动提供了基本动力。二战结束后,非洲地区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旧地区主义”到“新地区主义”的过渡和演变。20世纪60~80年代,非洲的区域和次区域性安排主要涉及经贸合作、政治协商、对外防务安排等内容。除非统以外,非洲各次区域组织还较少关注本地区的内部安全问题,未能建构一套成型的安全机制。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双重作用下,地区主义再度复兴并显现出诸多新特征,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地区一体化逐渐向纵深发展,地区安全与防务一体化明显加强。特别是冷战结束后,非统和一些次区域组织的维和意识与维和能力都有很大发展。由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问题是目前非洲各国家组织关注的主要议题,因此有学者将非洲的地区主义称为“发展型地区主义”和“安全型地区主义”。(注:David J.Francis,The Politics of EconomicRegionalism:Sierra Leone in ECOWAS,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td,2001.)
(四)冷战结束后非洲急剧增加的动乱与冲突引起了非洲国家的密切关注。美苏对峙格局的消失使非洲丧失了原有的力量均势,加上西方掀起的“多党民主”浪潮的猛烈冲击,非洲出现了严重的力量失衡。长期被掩盖和抑制的部族、种族、宗教、领土、政治派别等矛盾迅速激化,各种内部冲突急剧增多。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出现战争、冲突或骚乱的非洲国家即达30多个,占非洲国家的半数以上。(注:参见王莺莺:《世纪之交对非洲局部冲突的再认识》,载《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第41页。)冲突与动乱殃及整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也严重制约国家的经济发展。据估计,当前全世界2200万跨境难民中,有810万生活在非洲。(注:John Stremlan,“Ending Africa's Wars”,Foreign Affairs,New York,Jul./Aug.2000,p.32.)非洲国家普遍认识到,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实现非洲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因而,求和平、谋发展已成为多数非洲国家的共识。
(五)非洲国家认识到,单靠外部力量干预难以解决非洲的安全问题。1956~2000年间,联合国在非洲采取了18次维和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维护非洲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相应贡献(注:http://www.un.org/Depts/DPKO/p-miss.htm;http://www.un.org/Depts/DPKO/c-miss.htm.)。但由于非洲并非世界政治的重心,也由于联合国维和资源的相对不足,联合国对非洲的介入力度难以令人满意。在刚果(金)、刚果(布)、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科特迪瓦等国的国内冲突中,联合国的介入力度十分有限。非洲国家意识到,西方大国对非洲的干预和介入往往使非洲冲突更趋长期化和复杂化。一方面,英法等殖民宗主国在非洲有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利益,维护非洲原有政治格局或插手非洲内部冲突以取得于己有利的政治安排是它们心照不宣的政策;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后美国妄图建立以它为首的世界秩序并增强自身在非洲的利益,非洲的冲突与动荡为美国施展外交企图提供了机会和舞台。例如,近年来大湖地区局势的动荡就与美国对非政策不无关系。此外,西方大国对非洲国家历史、文化和部族关系的不甚了解也是维和不力甚至失败的重要原因。美国在索马里现眼的惨剧自然应主要归咎于美国自身,但也与维和部队对索马里国情的漠视不无关系。(注:Preeti Patel &am
非洲自主维和行动的合法性
自主维和行动必须符合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相关原则和法律程序,如不干涉内政,公平、公正和中立,强制执行行动必须经联合国授权以及维和行动应得到当事国(方)同意。由于内外因素的制约和主观认识的淡漠,非洲自主维和行动往往难以满足上述要件,造成严重的“合法性缺失”问题。为此,笔者认为:
(一)区域组织解决争端应尊重冲突当事国的主权和独立。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是联合国的基本原则,这一精神必须在维和行动中得到体现。在利比里亚的维和行动中,由于西非维和部队的武装干预行动未经联合国授权,也未经冲突各方同意,致使维和行动难以摆脱“干涉内政”和“侵犯主权”之嫌。
但是,我们也反对把主权概念神圣化和绝对化。冷战结束后,由国内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问题引发的国内冲突已成为非洲安全与稳定的主要威胁。因此,是否将国内冲突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将国内冲突列为维和行动实施的对象,不仅是可以争论的理论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事实上,冷战结束后非洲自主维和思想的发展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针对冲突多为内战这种新局面,因此要将国内冲突完全排除于自主维和行动之外是很困难的。但是,对国内冲突实施维和行动,可能会与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等公认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发生冲突,因此非洲内外许多国家都要求自主维和行动的实施要慎之又慎,妥善处理这一矛盾。
(二)自主维和行动在选择手段和形式时还需格外谨慎。二战结束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维和行动的方式与手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发生了明显的调整与变化。目前,维和行动的手段与方式已包括斡旋、调停、仲裁、经济和外交制裁、军事封锁和必要时的武装干预,以及冲突后的 《对非洲自主维和行动的思考(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417.html
(二)《联合国宪章》为非洲自主维和行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注:从法理上讲,区域组织不是联合国的组成部分,二者也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但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区域组织处于合作与补充的地位,联合国是区域组织强制执行行动的授权者。)。该宪章有关区域组织解决争端的规定有以下几条:1.争端当事国于争端之续存在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护时,应尽先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之利用,或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办法,求得解决(第33条第1款);2.只要符合联合国之宗旨及原则,区域办法或区域机关可以用来对付有关国际和平及安全之维护而宜于区域行动的问题(第52条第1款);应鼓励各国在将地区争端提交安理会之前利用区域办法或通过区域机关将其解决(第52条第2款);安理会对于职权内之强制执行行动可以在适当情形下利用区域办法或区域机关解决地区争端(第53条第1款);除非是针对重新实施侵略政策的前轴心国,否则,若无安理会授权不得依区域办法或区域机关采取任何强制执行行动(第53条第2款);依区域办法或区域机关已经采取或正在采取的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行动,随时应向安理会充分报告(第54条)。此外,还包括与第51条密切相关的区域组织集体自卫权,但此项权利的行使不影响安理会依宪章随时采取其所认为必要行动之权责(第51条)。(注:以上条款引自许光建:《<联合国宪章>诠释》,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128、367、381~382页。)
(三)区域组织和次区域组织安全合作的深化及地区主义的勃兴为自主维和行动提供了基本动力。二战结束后,非洲地区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旧地区主义”到“新地区主义”的过渡和演变。20世纪60~80年代,非洲的区域和次区域性安排主要涉及经贸合作、政治协商、对外防务安排等内容。除非统以外,非洲各次区域组织还较少关注本地区的内部安全问题,未能建构一套成型的安全机制。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双重作用下,地区主义再度复兴并显现出诸多新特征,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地区一体化逐渐向纵深发展,地区安全与防务一体化明显加强。特别是冷战结束后,非统和一些次区域组织的维和意识与维和能力都有很大发展。由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问题是目前非洲各国家组织关注的主要议题,因此有学者将非洲的地区主义称为“发展型地区主义”和“安全型地区主义”。(注:David J.Francis,The Politics of EconomicRegionalism:Sierra Leone in ECOWAS,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td,2001.)
(四)冷战结束后非洲急剧增加的动乱与冲突引起了非洲国家的密切关注。美苏对峙格局的消失使非洲丧失了原有的力量均势,加上西方掀起的“多党民主”浪潮的猛烈冲击,非洲出现了严重的力量失衡。长期被掩盖和抑制的部族、种族、宗教、领土、政治派别等矛盾迅速激化,各种内部冲突急剧增多。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出现战争、冲突或骚乱的非洲国家即达30多个,占非洲国家的半数以上。(注:参见王莺莺:《世纪之交对非洲局部冲突的再认识》,载《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第2期,第41页。)冲突与动乱殃及整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也严重制约国家的经济发展。据估计,当前全世界2200万跨境难民中,有810万生活在非洲。(注:John Stremlan,“Ending Africa's Wars”,Foreign Affairs,New York,Jul./Aug.2000,p.32.)非洲国家普遍认识到,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实现非洲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因而,求和平、谋发展已成为多数非洲国家的共识。
(五)非洲国家认识到,单靠外部力量干预难以解决非洲的安全问题。1956~2000年间,联合国在非洲采取了18次维和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维护非洲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相应贡献(注:http://www.un.org/Depts/DPKO/p-miss.htm;http://www.un.org/Depts/DPKO/c-miss.htm.)。但由于非洲并非世界政治的重心,也由于联合国维和资源的相对不足,联合国对非洲的介入力度难以令人满意。在刚果(金)、刚果(布)、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科特迪瓦等国的国内冲突中,联合国的介入力度十分有限。非洲国家意识到,西方大国对非洲的干预和介入往往使非洲冲突更趋长期化和复杂化。一方面,英法等殖民宗主国在非洲有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利益,维护非洲原有政治格局或插手非洲内部冲突以取得于己有利的政治安排是它们心照不宣的政策;另一方面,冷战结束后美国妄图建立以它为首的世界秩序并增强自身在非洲的利益,非洲的冲突与动荡为美国施展外交企图提供了机会和舞台。例如,近年来大湖地区局势的动荡就与美国对非政策不无关系。此外,西方大国对非洲国家历史、文化和部族关系的不甚了解也是维和不力甚至失败的重要原因。美国在索马里现眼的惨剧自然应主要归咎于美国自身,但也与维和部队对索马里国情的漠视不无关系。(注:Preeti Patel &am
p; Paola Tripodi,“The Challenge of Peacekeeping in Africa”Contemporary Review,Cheam,Sep.2001,p.27.)
非洲自主维和行动的合法性
自主维和行动必须符合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相关原则和法律程序,如不干涉内政,公平、公正和中立,强制执行行动必须经联合国授权以及维和行动应得到当事国(方)同意。由于内外因素的制约和主观认识的淡漠,非洲自主维和行动往往难以满足上述要件,造成严重的“合法性缺失”问题。为此,笔者认为:
(一)区域组织解决争端应尊重冲突当事国的主权和独立。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是联合国的基本原则,这一精神必须在维和行动中得到体现。在利比里亚的维和行动中,由于西非维和部队的武装干预行动未经联合国授权,也未经冲突各方同意,致使维和行动难以摆脱“干涉内政”和“侵犯主权”之嫌。
但是,我们也反对把主权概念神圣化和绝对化。冷战结束后,由国内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问题引发的国内冲突已成为非洲安全与稳定的主要威胁。因此,是否将国内冲突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将国内冲突列为维和行动实施的对象,不仅是可以争论的理论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事实上,冷战结束后非洲自主维和思想的发展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针对冲突多为内战这种新局面,因此要将国内冲突完全排除于自主维和行动之外是很困难的。但是,对国内冲突实施维和行动,可能会与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等公认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发生冲突,因此非洲内外许多国家都要求自主维和行动的实施要慎之又慎,妥善处理这一矛盾。
(二)自主维和行动在选择手段和形式时还需格外谨慎。二战结束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维和行动的方式与手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发生了明显的调整与变化。目前,维和行动的手段与方式已包括斡旋、调停、仲裁、经济和外交制裁、军事封锁和必要时的武装干预,以及冲突后的 《对非洲自主维和行动的思考(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