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
优势和条件。我们党实行民主集中制,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尽管我们党是个大党,但能始终保持全党思想政治上的一致,形成统一意志和行动。我们党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人民利益观在各代领导集体多次交接中传承、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信念一以贯之。
我们党切实把人民利益观贯彻到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我们党按照人民利益观的要求确定奋斗目标,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不懈奋斗。早在1937年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在十五年的长岁月中,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14](P184)一个实在的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我们党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经受过艰苦磨难、作出过巨大的牺牲,大批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各条战线为人民利益舍“小我”之私求人民“大我”之利,成为最可歌可泣的人民利益践行者。据统计,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牺牲的共产党员有三十余万,毛泽东一家就有6人为人民利益牺牲。毛泽东曾深情地说,这些先烈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资产阶级政党一旦执政,就不遗余力地利用国家政权攫取本阶级、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选民的利益受到漠视和冷落,形成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资产阶级政党的执政过程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争斗规则,由于自身代表的阶级利益的狭隘性、政党内部寡头化倾向的滋生以及金钱政治的困扰,没有也不可能由衷地满足广大人民的切实利益。对于我们党而言,争取和坚持执政不是根本目的,只是我们党为了获得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条件或手段,以便更充分实现、发展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取得执政地位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党是这样说的,也完全是这样做的。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人民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
(四)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人民利益观实践的科学总结,为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奠定了新的重要思想基础
我们党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先进文化的孕育下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党的人民利益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的过程,同时也是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并丰富、发展的过程。
我们党不胜枚举的理论表述和实践活动,一再诠释和证明了党的人民利益观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和事业,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都必须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才能做好”[2](P638);人民群众的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15](P14);人民是个具体、历史的范畴,包括所有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我国新时期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我们党不断打破旧的利益格局,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寻求实现广大人民利益的新途径。在新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日益发展的条件下,我们党提出和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利益整合新思路,在实践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先锋队的性质,与时俱进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在积极接受实践检验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人民利益观,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党的先进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极端艰苦和异常复杂的环境下战胜强敌,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奋起,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们党人民利益观实践的科学总结,蕴涵着开拓创新的内在要求,统领着我们党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征程上不断迈进。
三、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根本实现途径
利益是观念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利益观的实践不仅要有自觉、强烈的意识和愿望,而且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八十多年的奋斗中,我们党探索出了人民利益观的根本实现途径,这条途径是实现、发展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必由之路。
(一)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巩固和扩大最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从根本上消除大规模利益对抗的根源
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利益格局中,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和愿望几乎被完全湮没(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以土地兼并为特征、租佃制度为主的地主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地主、官僚疯狂兼并、掠夺土地(在1927年后愈演愈烈),1934年约占全国68%的耕地被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富农占有,占农村人口90%的中农、贫农、雇农占有的耕地不到1/3。作为中国半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代表的地主、富农鲜有农业资本家气息,主要靠高额地租购买土地和维持其骄奢淫逸生活,而农民则靠租佃土地为生(大部分地租高达80%),遭受名目繁多的地主、官僚的奴役和盘剥。这种反动、腐朽的生产关系造成
我们党一再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消除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赶走外国侵略者和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江泽民同志指出,八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了许多事情,“总起来说,就是三件大事:第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第二,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件事情还正在做”[16]。我们党做这三件大事,就是建立、巩固和扩大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形成社会主义利益关系体系的特点和优势。建国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基本形成,并在新时期利益关系的正确调整中不断巩固和扩大。
根本利益是相对的、有层次的。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是一种具有最高形式和决定性作用的根本利益,能够从根本上带动和保证其它利益的实现;没有这种利益基础或利益基础受到损害,其它利益就不可避免地要落空或不能保全。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的建立和不断扩大,消除了国内大规模利益对抗的根源,为进一步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 《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448.html
我们党切实把人民利益观贯彻到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我们党按照人民利益观的要求确定奋斗目标,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不懈奋斗。早在1937年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在十五年的长岁月中,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14](P184)一个实在的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我们党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经受过艰苦磨难、作出过巨大的牺牲,大批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各条战线为人民利益舍“小我”之私求人民“大我”之利,成为最可歌可泣的人民利益践行者。据统计,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牺牲的共产党员有三十余万,毛泽东一家就有6人为人民利益牺牲。毛泽东曾深情地说,这些先烈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资产阶级政党一旦执政,就不遗余力地利用国家政权攫取本阶级、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选民的利益受到漠视和冷落,形成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资产阶级政党的执政过程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争斗规则,由于自身代表的阶级利益的狭隘性、政党内部寡头化倾向的滋生以及金钱政治的困扰,没有也不可能由衷地满足广大人民的切实利益。对于我们党而言,争取和坚持执政不是根本目的,只是我们党为了获得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条件或手段,以便更充分实现、发展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取得执政地位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党是这样说的,也完全是这样做的。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人民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
(四)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人民利益观实践的科学总结,为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奠定了新的重要思想基础
我们党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先进文化的孕育下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党的人民利益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的过程,同时也是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并丰富、发展的过程。
我们党不胜枚举的理论表述和实践活动,一再诠释和证明了党的人民利益观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和事业,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都必须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才能做好”[2](P638);人民群众的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15](P14);人民是个具体、历史的范畴,包括所有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我国新时期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我们党不断打破旧的利益格局,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寻求实现广大人民利益的新途径。在新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日益发展的条件下,我们党提出和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利益整合新思路,在实践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先锋队的性质,与时俱进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在积极接受实践检验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人民利益观,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党的先进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极端艰苦和异常复杂的环境下战胜强敌,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奋起,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们党人民利益观实践的科学总结,蕴涵着开拓创新的内在要求,统领着我们党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征程上不断迈进。
三、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根本实现途径
利益是观念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利益观的实践不仅要有自觉、强烈的意识和愿望,而且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八十多年的奋斗中,我们党探索出了人民利益观的根本实现途径,这条途径是实现、发展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必由之路。
(一)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巩固和扩大最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从根本上消除大规模利益对抗的根源
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利益格局中,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和愿望几乎被完全湮没(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以土地兼并为特征、租佃制度为主的地主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地主、官僚疯狂兼并、掠夺土地(在1927年后愈演愈烈),1934年约占全国68%的耕地被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富农占有,占农村人口90%的中农、贫农、雇农占有的耕地不到1/3。作为中国半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代表的地主、富农鲜有农业资本家气息,主要靠高额地租购买土地和维持其骄奢淫逸生活,而农民则靠租佃土地为生(大部分地租高达80%),遭受名目繁多的地主、官僚的奴役和盘剥。这种反动、腐朽的生产关系造成
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资金的严重匮乏,阻断了工业原料的供应和商品粮、工业品销售市场,广大农民无力扩大再生产甚至无法维持简单再生产,是中国人民的一大祸害。再看看与半殖民地社会密切相关的一些事情。向中国输入鸦片,这是外国资产阶级对中国进行的一项极端恶劣的经济侵略活动,中国广大人民由此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心毒害。与此同时,帝国主义一次次野蛮侵略,逐渐控制中国海关、对外贸易、交通运输、财政金融等经济命脉,疯狂掠夺中国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操纵中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国处于瓜剖豆分、任人宰割、蒙受屈辱的境地。清政府一再割地赔款,倒台后北洋军阀混战不已,国民党内乱频仍,官僚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紧密勾结,不但压迫工人农民,而且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中等资产阶级。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中国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华大地千疮百孔,民族工商业步履艰难,广大人民处于饥寒交迫、生死两难的水火境地,何谈他们的利益?)。我们党在贯彻人民利益观过程中,首先致力于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和扩大最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这一利益基础主要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来奠定,着重体现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我们党一再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消除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赶走外国侵略者和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江泽民同志指出,八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了许多事情,“总起来说,就是三件大事:第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第二,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件事情还正在做”[16]。我们党做这三件大事,就是建立、巩固和扩大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形成社会主义利益关系体系的特点和优势。建国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基本形成,并在新时期利益关系的正确调整中不断巩固和扩大。
根本利益是相对的、有层次的。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是一种具有最高形式和决定性作用的根本利益,能够从根本上带动和保证其它利益的实现;没有这种利益基础或利益基础受到损害,其它利益就不可避免地要落空或不能保全。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的建立和不断扩大,消除了国内大规模利益对抗的根源,为进一步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 《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