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西方经济学 >> 正文

外资流入对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影响


额是负979亿美元,即有979亿美元的资本净流出(注: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俄罗斯经济学家A·布拉托夫根据俄罗斯国际收支帐户估算的1992-2000年上半年间俄罗斯资本外流高达2900亿美元(不包括走私)。1992年到2000年上半年,俄罗斯外资流入、资本流出和外资流入净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见表3。资本的净流出成为俄罗斯经济转轨期间资本投资连年下降的重要原因。
    转轨时期外资流入的制度转型效应
  外资流入对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影响(第2页)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外资流入的制度转型效应和外资流入的经济增长效应。总体上看,外资流入对俄罗斯制度转型的积极影响要大于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而对经济增长的静态效应又大于其长期动态效应。
  1.资本流入对俄罗斯制度转型的积极影响
  首先,俄罗斯转轨期间的外资流入在特定时期为市场化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在特定时期,在改革矛盾尖锐化而又无法调动国内经济资源平息矛盾的时候,通过利用外资赎买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支持和平息利益受损阶层的反对声音,稳定了改革的方向。
  经济转轨的实质在于它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其核心是制度替代和制度转换。它意味着:第一,原有的财富配置结构和生产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将发生重大变化(因为制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产权配置方式和规则),财富的重新分配将产生社会摩擦,既得利益者需要得到补偿,否则经济转轨可能会被逆转;第二,新制度的建立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和信息成本,实施成本等其他制度转换成本;第三,在制度转换和制度替代过程中,社会可能暂时失去维持自身生存的正常生产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上述种种问题意味着,经济转轨期间要求有一定的社会资源为转轨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转轨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必然是转轨的资本支持问题。外资可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
  前面的分析表明,俄罗斯1992-2001年间利用外资规模尽管相对较小,但在其使用的外资中,“其他形式外资”占的比重很大。“其他形式外资”主要是来自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大型商业银行及银行集团的“国际信贷投资”以及在国内外债券市场上筹措的外资。表1的数据显示,这部分外资在1996年以后占俄罗斯利用外资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1998年甚至接近70%。这部分外资除了部分用于偿还到期政府债务以外,主要用于社会转移支付目的,用来补发拖欠的退休金、教师工资,以及用于其他缓解社会矛盾的社会保障目的,起到了重要的社会稳定作用,从而有利于经济转轨的继续进行。
  外资流入对俄罗斯制度转型所起的第二个积极作用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为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产权改造提供了资金支持,并推动了俄罗斯国内资本市场的形成、发展和成熟。
  俄罗斯国有资产总量巨大,私有化改造方案一经实施即遇到资金问题。事实上,俄罗斯选择“大众私有化”而不是捷克或波兰的“基金私有化”方式,即有出于私有化产权运作的资金制约问题的考虑。但“大众私有化”只是简单地把企业产权由国家手中转移到千千万万的民众手中,在实现产权在市场上的流通和重组之前,私有化的资源重新配置目的并没有真正实现。而俄罗斯自己国内拥有的资金还不足以推动产权的有效流通,需要外部资金的注入。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俄罗斯政府通过颁布相关政策吸引国际战略投资力量购买和持有俄罗斯企业私有化证券。相应政策措施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仅大规模私有化的1994年,外国投资者在8月、11月、12月三个月里用于购买俄罗斯企业股份的资金投入就达9亿美元。这一数量相对于俄罗斯庞大的国有资产总量可能微不足道,但它在俄罗斯证券市场所发挥的边际推动作用的意义却不能低估。
  投入到俄罗斯金融市场上的外国资本,除了向转轨提供信贷投资,以弥补转轨当期收益与当期成本的“赤字”差额以外,还在客观上推动了俄罗斯国内金融资本市场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外资基金在管理制度、金融产品服务种类、投资技巧等方面都拥有俄罗斯当地金融投资者不能比拟的优势,他们参与俄罗斯金融市场的投资运作,客观上推动了俄罗斯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最后,外国直接投资和其他长期资本在俄罗斯总外资流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其对俄罗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所起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合资企业”是外资在俄罗斯进行经营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俄联邦司法部企业注册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00年上半年,在俄罗斯注册的“合资企业”总数为28000家,约占俄罗斯企业总数的1%,其中大约40%的“合资企业”的外商出资份额为100%。在俄罗斯企业私有化由“证券私有化”过渡到“现金私有化”阶段后,在第一阶段形成的企业经理和职工等“内部人”控制的公司产权治理结构开始发生缓慢的变化,企业股权在证券市场的运作下逐渐集中,外国投资者和一批“新俄罗斯人”等战略投资者开始主导企业的控制权。他们(特别是外国投资者)逐渐使企业的治理结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并且实现了较好的企业经营绩效。“俄罗斯经济监测中心”1995、1997和1999年对俄罗斯不同行业和地区的企业进行的样本调查显示,由战略投资者拥有多数股权的外部股东控股企业和管理者控股企业效益好于金融机构控股企业和职工控股企业。“合资企业”经济效益一般好于内资企业。外资推动了俄罗斯企业产权治理结构的现代化。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评价上述外资流入对制度转型的积极影响时,必须考虑由于流入外资的规模较小,其发挥的积极作用非常有限。
  2.资本流入对俄罗斯制度转型的消极影响
  资本国际流动(特别是外资流入)在俄罗斯制度转型中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俄罗斯对制度转型目标、方案和路径的自主性选择。
  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初始方案被称之为“华盛顿共识”(注:约瑟夫·斯蒂克里茨对在美国财政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之间形成的一种共识——即严厉的财政政策,加上放松管制和贸易自由化,就足以摆脱经济“停滞”,启动经济增长——的概括性说法。)。这一方案受到美国财政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鼓

励,并被允诺将对这一方案的实施提供资金援助。对预期的滚滚而来的资金援助的渴望,加上某种政治原因,一种叫做“休克疗法”的政策组合在改革之初被付诸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不良后果是经济深度衰退和社会矛盾尖锐化,经济转轨步入非良性循环的轨道。俄罗斯通过挖掘内部资源来弥补改革成本,从而进行自我救助的能力丧失殆尽,政府陷入严重依赖外部资源才能干预转轨过程的尴尬之中。这种局面要求对转轨的目标模式、转轨方案等做出调整。但众所周知的是,此后的政策调整受制于其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每次调整几乎都要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外部力量的首肯。
  从1992年到2001年,在经济形势持续恶化、政府财政资源枯竭的背景下,俄罗斯不得不严重依赖IMF、世界银行和国际银团贷款以及在债券市场融资来维持政府影响经济转轨和干预经济运行的能力。俄罗斯的许多国外融资都用于紧急目的,而这些外部信贷融资又都被附加了严厉的条件,要求俄罗斯的制度变迁遵从他们的标准。虽然俄罗斯尽力满足他们对俄经济转轨的要求,但俄罗斯最终得到的融资总额与被允诺的信贷额度之间仍存在着巨大差距。这本身既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经济转轨的自主性,又加剧了改革中的矛盾。
  外资流入在制度转型方面的另一个不利影响是,风险资本在俄罗斯金融市场上的投机和炒作行为,在迫使俄罗斯努力实现金融市场规范化的同时,也提高了俄罗斯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的系统风险,进而把俄罗斯的制度转型置于全球性风险之中。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就是这种系统风险的总爆发,它在一定时期内破坏了经济转轨进程。
    转轨时期资本流入的经济增长效应
  外资流入的经济增长效应包括两个方面:外资流入的直接产出效应(或曰静态产出效应)和动态溢出效应。外资流入的综合经济增长效应的后果及其大小,与外资流入净余额相关,与流入外资结构及其用途相关。
  1.俄罗斯外资流入的静态产出效应
  外资流入的经济产出效应取决于流入外资的总量、净余额以及形式、用途和地区结构。
  就净余额而言,流入俄罗斯的外资减去从俄罗斯流出的资本,其净余额一直为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46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西方经济学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