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邓小平企业改革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 正 文 】 
搞好国有企业,既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长远发展,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厦能否顺利建立,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它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80年代以来,我们依据邓小平同志的企业改革思想,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缺乏活力的弊端,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多年国有企业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努力寻找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新思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则从我国跨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战略方针。这些构成我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推动着企业改革这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探索——对国有企业改革形式的多方面实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企业改革思想指导下,我们针对传统企业制度的内在缺陷,提出并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企业改革政策,在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层次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 
一是下放权力,扩大企业自主权。1978年9月, 邓小平说:“要加大地方的权力,特别是企业的权力。企业要有主动权、机动权,如用人多少,要增加点什么,减少点什么,应该有权处理。企业应该有点外汇,自己可以订货,可以同国外交流技术。有些事情,办起来老是转圈,要经过省、部、国家计委,就太慢了。”(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31页。)同年12月,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问题,此后一直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前,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放权让利,实施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政策和法规,实行利润留成制度、企业基金制度和各种奖励制度,增加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些措施对于增强企业活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是明确权责,推行经济责任制。1983年6月, 邓小平指出:“工业有工业的特点,农业有农业的特点,具体经验不能搬用,但基本原则是搞责任制,这点是肯定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页。)1986年6月10日,邓小平指出:“权力不下放,企业没有自主权, 也就没有责任,搞得好坏都是上面负责。全部由上面包起来,怎么能搞好工作,调动积极性?总之,改革要继续进行下去。”(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60页。)在这里, 邓小平同志把权力下放和明确责任结合起来,以保证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根据这样的改革思路,在80年代前期,国家在向企业放权让利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经济责任制,特别是以经济责任制的方式,明确企业和企业管理者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责、权、利关系的结合。这对于增强企业活力,挖掘企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三是实行两权分离,推行承包制、租赁制等企业经营方式。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依据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论,国营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上可以适当分离,从而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商品生产者。在此之后,国营企业的改革进入到以承包制为主要形式的阶段。国有企业实行承包制,目的是调动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邓小平指出:“企业改革,主要是解决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调动企业积极性,这是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个问题在我们一些同志的思想上还没有解决,主要是受老框框的束缚。”(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192页。)1986年1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承包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得到推广,给国有企业注入了生机活力。 
四是加强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1978年9月, 邓小平指出:“我们改造企业,为了保证应有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要有合格的管理人员和合格的工人。 ”(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第130页。)所以,他主张,管理干部要经过考核, 不合格的作编外处理,而且还要组织他们学习,对他们进行培训。同年10月,邓小平提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所有的企业必须毫无例外地实行民主管理,使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对于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邓小平同志也针对原有领导体制中的问题,提出了有十分重要指导意义的构想,他说:“有准备有步骤地改变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经理负责制,经过试点,逐步推广,分别实行工厂管理委员会、公司董事会、经济联合体的联合委员会领导和监督下的厂长负责制、经理负责制。”(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40页。 )邓小平提出的这些改善企业管理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思想,在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是实行政企分开,精简专业经济管理结构。1986年12月19日,邓小平指出:“企业下放,政企分开,是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政治体制改革。下放总会遇到障碍。现在机构臃肿,有的部委据说有上万人,必须精简。否则,这么多人,就要当‘婆婆’,揽权。这些人在中央机关工作多年,多数都有一定知识,到基层竞选厂长、经理,显示自己的本领去嘛!”(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92页。)实行政企分开,就是要把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的职能,同政府从宏观上管理整个国民经济的职能彻底分开,减少政府的经济管理机构对企业过多的干预,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自主经营的外部环境,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经过这五个方面的实验和探索,到1991年9月, 中央明确提出了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新思路,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转机建制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企业改革思想提出来的。首先是进一步落实企业自主权,完善企业的约束机制。这就是要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正确界定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限与企业作为国有资产经营者的权限,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的前提下,使企业对其经营的国有资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力,同时配套建立企业内部的各种约束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其次是深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内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由厂长或经理作为企业的法人代表,负责组织和管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企业和职工之间实行合同制或聘任制,建立企业和职工之间双向选择的用工制度;企业人员的工资收入与企业经营的状况相联系,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彻底打破“铁工资”和“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从而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再次是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完善企业的外部机制。要求各级政府从过去那种对企业

的人、财、物,产、供、销实行直接管理的旧模式中解脱出来,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精简机构和人员,使政府真正承担起规划、协调、监督、服务的宏观管理职能。此外还要相应建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所必须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促进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尽管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经比较接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果。但是,企业改革的基本做法没能从根本上摆脱旧的框架体系,改革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创新——对企业改革目标模式的创造性定位 
从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过各种形式的改革试验与探索,积累了多方面的成功经验。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邓小平企业改革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483.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