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3.0来了
襟见肘,经济基本面难有大起色,但政府研发预算并未减少,2011 年美国研发投入甚至占到了全球份额的33% 左右。2012 年财政年度美国再次增加了国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等重要科学部门预算,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并启动先进制造技术公会项目。该项目旨在采用公私合作伙伴方式来增加制造业研发投资,缩短从创新到投放市场的周期,以尽快抢占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高端产业和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
目前,美国已经正式启动高端制造计划,积极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能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这将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集群发展,并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
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还有没有机会?无视中国目前两大既有比较优势:综合成本较低与超大规模国家的市场优势,外媒充斥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终结“中国崛起”的论调。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不敢苟同。但他在与同事王忠宏共同执笔的《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认识》一文中指出,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近期挑战大于机遇。
挑战之一:在中国竞争优势亟待转换升级的关键时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因素将加大调整的压力和难度,数字化制造将使劳动力成本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下降。当前,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速度已明显快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数字化制造的影响有可能加速削弱中国的既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数字化制造并不是简单的机器替代劳动,数字制造技术、知识产权、设计、软件、品牌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提高,这些非物质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而这些方面恰恰是中国的短板。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有差异。数字化制造的优势体现在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提供个性化产品,因此对那些贴近市场最终需求的产业影响较大,而中国许多产业是大量进口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生产最终消费品,其受影响的范围和深度要大于其它国家。此外,发达国家与中国在新能源、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不可能像传统产业一样出现新一轮大规模跨国间产业转移,面临的贸易和知识产权纠纷更加多发。挑战之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当地化、分散化的生产方式,将对中国依赖大规模出口的产业体系形成挑战。数字化制造将使得某些行业(特别是生产生活资料的行业)规模经济变得不明显,个性化定制、分散生产成为新特点。为更贴近市场,更快响应市场需求,企业会更多选择在消费地进行本地化制造,从而,将对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和全球生产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产业分工体系有可能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延续产业链分工,主要体现在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资料领域;另一是靠近市场需求的就地生产,主要集中在个性化需求突出的生活资料领域。后一种趋势将使全球化呈现新的发展方向,对地区产业格局逐步产生深刻影响。
就外商直接投资而言,一方面,外资企业将更加看重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更加贴近消费需求,会加大在中国设立研发、设计等机构的力度。另一方面,部分外资企业考虑贴近消费者、规避市场风险、享受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政策以及中国成本上升等因素,会将已在中国的部分外资回流到发达国家。此外,也促使国内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并且更多地采取在国外投资设立生产企业的方式。
挑战之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合作、分散、开放的特征,提出了体制机制适应性的新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组织模式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扁平化结构、分散合作式商业模式更为普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更为突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更为紧密,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更为重要。
这些变化对体制机制的适应性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政府对企业微观活动的直接干预多,不利于创新的行政性审批多,缺乏针对性的集中决策多;此外,在信息和能源等领域市场垄断、行政性垄断问题突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仍不完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意味着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大力度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总体而言,以技术为引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也进一步凸显了市场规模、需求多样性的重要性,内需扩大还将提高中国超大规模国家的市场优势。就此意义上说,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不会终结中国的崛起,如果把握住机会反而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机遇,但近期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我们怎么办?
有评论指出,“对科技大趋势的研判,是国家发展和当下世界经济能否走出低迷状态的重大战略性选择。如不能锁定正确的方向,而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浪费在无关痛痒华而不实的项目上,必将丧失重大的历史机遇。中国目前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动车、高端装备制造这7 个领域,作为未来工业革命的重点方向,不可谓不全面,但恐怕还应从中选取更精准的突破口,下大力气、投大资金,真正干出点名堂来。”
那么,中国如何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冯飞从宏观层面提出建议:第一,从其引发全球性结构大调整的高度,加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研究,强化工业和实体经济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以数字化制造为重点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因行业间利润失衡造成对实体经济的侵蚀,注重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升级传统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大力支持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聚焦重要产业、重点技术,对3D 打印、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智能电网、移动互联网、 《工业革命3.0来了》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555.html
目前,美国已经正式启动高端制造计划,积极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能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这将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集群发展,并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
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还有没有机会?无视中国目前两大既有比较优势:综合成本较低与超大规模国家的市场优势,外媒充斥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终结“中国崛起”的论调。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不敢苟同。但他在与同事王忠宏共同执笔的《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认识》一文中指出,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近期挑战大于机遇。
挑战之一:在中国竞争优势亟待转换升级的关键时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因素将加大调整的压力和难度,数字化制造将使劳动力成本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下降。当前,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速度已明显快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数字化制造的影响有可能加速削弱中国的既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数字化制造并不是简单的机器替代劳动,数字制造技术、知识产权、设计、软件、品牌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提高,这些非物质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而这些方面恰恰是中国的短板。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有差异。数字化制造的优势体现在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提供个性化产品,因此对那些贴近市场最终需求的产业影响较大,而中国许多产业是大量进口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生产最终消费品,其受影响的范围和深度要大于其它国家。此外,发达国家与中国在新能源、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不可能像传统产业一样出现新一轮大规模跨国间产业转移,面临的贸易和知识产权纠纷更加多发。挑战之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当地化、分散化的生产方式,将对中国依赖大规模出口的产业体系形成挑战。数字化制造将使得某些行业(特别是生产生活资料的行业)规模经济变得不明显,个性化定制、分散生产成为新特点。为更贴近市场,更快响应市场需求,企业会更多选择在消费地进行本地化制造,从而,将对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和全球生产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产业分工体系有可能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延续产业链分工,主要体现在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资料领域;另一是靠近市场需求的就地生产,主要集中在个性化需求突出的生活资料领域。后一种趋势将使全球化呈现新的发展方向,对地区产业格局逐步产生深刻影响。
就外商直接投资而言,一方面,外资企业将更加看重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更加贴近消费需求,会加大在中国设立研发、设计等机构的力度。另一方面,部分外资企业考虑贴近消费者、规避市场风险、享受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政策以及中国成本上升等因素,会将已在中国的部分外资回流到发达国家。此外,也促使国内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并且更多地采取在国外投资设立生产企业的方式。
挑战之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合作、分散、开放的特征,提出了体制机制适应性的新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组织模式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扁平化结构、分散合作式商业模式更为普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更为突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更为紧密,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更为重要。
这些变化对体制机制的适应性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政府对企业微观活动的直接干预多,不利于创新的行政性审批多,缺乏针对性的集中决策多;此外,在信息和能源等领域市场垄断、行政性垄断问题突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仍不完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意味着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大力度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总体而言,以技术为引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也进一步凸显了市场规模、需求多样性的重要性,内需扩大还将提高中国超大规模国家的市场优势。就此意义上说,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不会终结中国的崛起,如果把握住机会反而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机遇,但近期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我们怎么办?
有评论指出,“对科技大趋势的研判,是国家发展和当下世界经济能否走出低迷状态的重大战略性选择。如不能锁定正确的方向,而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浪费在无关痛痒华而不实的项目上,必将丧失重大的历史机遇。中国目前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动车、高端装备制造这7 个领域,作为未来工业革命的重点方向,不可谓不全面,但恐怕还应从中选取更精准的突破口,下大力气、投大资金,真正干出点名堂来。”
那么,中国如何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冯飞从宏观层面提出建议:第一,从其引发全球性结构大调整的高度,加强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研究,强化工业和实体经济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以数字化制造为重点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因行业间利润失衡造成对实体经济的侵蚀,注重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升级传统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大力支持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聚焦重要产业、重点技术,对3D 打印、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智能电网、移动互联网、 《工业革命3.0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