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非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战略初探
【关 键 词】非均衡发展/先富/共同富裕
【 正 文 】
非均衡发展战略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从理论上对这一战略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体系,正确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
非均衡发展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不平衡、不均称的状态,这种现象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但是,把非均衡发展作为一种较长时期选择和运用的经济发展战略,则是邓小平同志的创造和发明。
1.确立“先富带后富”的指导思想和经济政策,寻求实现最终共同富裕的途径。
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他的“先富”思想,明确指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有了历史性的转变,即由平衡发展转变为不平衡发展,而不平衡发展的目的是达到最后的平衡,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又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因为在现阶段的中国,实践已经证明,同步富裕或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现在要发展生产力,摆脱落后状况,消灭贫穷,就必须打破均衡,支持和鼓励一部分人率先致富。当然支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以辛勤劳动合法经营为前提的。对那些歪曲现行经济政策,利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漏洞,为搞钱而进行的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必须高度警惕,坚决斗争。邓小平同志同时指出:“先富政策”不会产生两极分化。先富与后富的差别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就不会导致两极分化。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就会产生两极分化,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总之,就全国范围来看,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2.作出先沿海后内陆的战略部署,构建改革开放的基本框架。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条件差别很大。充分发挥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资源、财力、管理、技术、人才、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优势,使他们的发展速度先快一些,就能对经济条件稍差的地区产生示范和鼓舞作用。创办经济特区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从经济发展看,深圳毗邻香港,具有地缘和人缘优势,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具有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有利条件,便于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向国际市场。因此,深圳经济特区自成立以来,由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央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把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窗口”,让深圳发展起来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它对全国其他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和辐射作用。 到1995 年底深圳市政府向中央和省财政上缴利税60亿元。深圳还通过为内地招商服务、到内地投资、培训和交流干部、智力支持和进行无偿支援等多种方式帮助和带动内地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建立了许多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3.制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要想较快地实现现代化,必须制定一个既切合实际、反映时代要求,又能激励群众、凝聚人心的战略步骤。早在1979年12月,邓小平在回答外国客人提出的中国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想的问题时,提出先实现小康。他认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象西方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相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7 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三大确认了邓小平的战略构想,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符合中国的实际,纠正了以往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左”的偏差。“三步走”的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比较富裕型,这种梯次递进和发展构想是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具体运用。
二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在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设计和制定的。
1.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是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形成的现实依据。
我国各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政治的及其它种种因素,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我国沿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交通发达等原因,经济发展比较快,而内地则相对比较闭塞,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比较落后。因此,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样,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能因地制宜,打破“均衡”发展的思想禁锢。争取条件比较优越的东部地区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然后利用东部来推动中、西部的快速发展,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共同富裕。
2.纠正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错误,是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形成的历史背景。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实行的平均主义政策,实际上是奖懒罚勤、奖劣罚优、挫伤先进、鼓励落后。在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实际情况,盲目推行“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忽视各地区的差异,片面强调全国各地在同一时间达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时,工厂大多分布在沿海,面对这种不合理分布的局面,党和政府采取了重点发展内地的战略,试图通过对内地大规模投资和将企业从沿海迁入内地的办法,迅速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发展。当然这种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改善中国地区生产力布局和加强内地经济基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时期地区差距的缩小是以全国整体经济效益的下降为代价的。因此,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3.我国人口自然分布的特殊状况是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形成的客观因素。
我国人口分布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东南密集,西北稀疏,而且越接近海岸人口密度越大。根据1989年的统计,爱辉——滕冲线(从黑龙江省的爱辉开始,向西南经甘肃省的兰州,再到云南省的滕冲)东南一侧,包括台湾省在内,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2.9%,而人口则占全国总人口的94.4%,西北一侧的面积占57.1%,人口却只占5.6%。 东南侧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41人,而西北一侧每平方公里却不到12人,相差20倍。邓小平同志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实际上就是让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带 《邓小平非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战略初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560.html
【 正 文 】
非均衡发展战略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从理论上对这一战略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体系,正确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
非均衡发展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不平衡、不均称的状态,这种现象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但是,把非均衡发展作为一种较长时期选择和运用的经济发展战略,则是邓小平同志的创造和发明。
1.确立“先富带后富”的指导思想和经济政策,寻求实现最终共同富裕的途径。
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他的“先富”思想,明确指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有了历史性的转变,即由平衡发展转变为不平衡发展,而不平衡发展的目的是达到最后的平衡,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又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因为在现阶段的中国,实践已经证明,同步富裕或均衡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现在要发展生产力,摆脱落后状况,消灭贫穷,就必须打破均衡,支持和鼓励一部分人率先致富。当然支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以辛勤劳动合法经营为前提的。对那些歪曲现行经济政策,利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漏洞,为搞钱而进行的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必须高度警惕,坚决斗争。邓小平同志同时指出:“先富政策”不会产生两极分化。先富与后富的差别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就不会导致两极分化。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就会产生两极分化,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总之,就全国范围来看,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2.作出先沿海后内陆的战略部署,构建改革开放的基本框架。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条件差别很大。充分发挥经济条件较好地区的资源、财力、管理、技术、人才、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优势,使他们的发展速度先快一些,就能对经济条件稍差的地区产生示范和鼓舞作用。创办经济特区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从经济发展看,深圳毗邻香港,具有地缘和人缘优势,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具有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有利条件,便于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向国际市场。因此,深圳经济特区自成立以来,由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央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把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窗口”,让深圳发展起来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它对全国其他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和辐射作用。 到1995 年底深圳市政府向中央和省财政上缴利税60亿元。深圳还通过为内地招商服务、到内地投资、培训和交流干部、智力支持和进行无偿支援等多种方式帮助和带动内地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建立了许多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3.制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要想较快地实现现代化,必须制定一个既切合实际、反映时代要求,又能激励群众、凝聚人心的战略步骤。早在1979年12月,邓小平在回答外国客人提出的中国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想的问题时,提出先实现小康。他认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象西方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相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7 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三大确认了邓小平的战略构想,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符合中国的实际,纠正了以往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左”的偏差。“三步走”的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比较富裕型,这种梯次递进和发展构想是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具体运用。
二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在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设计和制定的。
1.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是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形成的现实依据。
我国各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政治的及其它种种因素,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我国沿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交通发达等原因,经济发展比较快,而内地则相对比较闭塞,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比较落后。因此,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样,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能因地制宜,打破“均衡”发展的思想禁锢。争取条件比较优越的东部地区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然后利用东部来推动中、西部的快速发展,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共同富裕。
2.纠正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错误,是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形成的历史背景。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实行的平均主义政策,实际上是奖懒罚勤、奖劣罚优、挫伤先进、鼓励落后。在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实际情况,盲目推行“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忽视各地区的差异,片面强调全国各地在同一时间达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时,工厂大多分布在沿海,面对这种不合理分布的局面,党和政府采取了重点发展内地的战略,试图通过对内地大规模投资和将企业从沿海迁入内地的办法,迅速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发展。当然这种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改善中国地区生产力布局和加强内地经济基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时期地区差距的缩小是以全国整体经济效益的下降为代价的。因此,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
3.我国人口自然分布的特殊状况是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形成的客观因素。
我国人口分布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东南密集,西北稀疏,而且越接近海岸人口密度越大。根据1989年的统计,爱辉——滕冲线(从黑龙江省的爱辉开始,向西南经甘肃省的兰州,再到云南省的滕冲)东南一侧,包括台湾省在内,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2.9%,而人口则占全国总人口的94.4%,西北一侧的面积占57.1%,人口却只占5.6%。 东南侧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41人,而西北一侧每平方公里却不到12人,相差20倍。邓小平同志的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实际上就是让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带 《邓小平非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战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