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闲暇:城市居民新的社会财富观
很低,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终日辛苦劳动,天天都要为获得食物而奔波,那时是很少有闲暇时间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能用较少的时间生产较多的食物及其他产品,为劳动时间的缩短和闲暇时间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这时人们才谈得上休息、娱乐及其他。生产力越发展,人们就越能用较少的时间创造较多的财富,得到闲暇的时间也越多。在阶级社会里,除去物质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也存在闲暇时间分配上的不平等。马克思在谈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部分人为另一部分人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闲暇时间时指出:“……这种奴隶劳动为其他人,为社会的另一部分,从而也为(整个)雇佣工人的社会创造余暇,创造自由时间。”“如果把资本创造的生产力发展也考虑在内,那么,社会在6小时内将生产出必要的丰富产品,这6小时生产的将比现在12小时生产的还多,同时所有的人都会有6小时‘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1-282页。)现代社会的发展证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闲暇时间的增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比如当今一些发达国家(包括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内)的闲暇时间已经有了较大的增长,实行每周5天,每天7小时工作制的比较普遍。在社会上除去有物质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也有闲暇时间财富上的不平等,包括不同性别、年龄、不同职业者之间拥有不等的闲暇时间。同时我们还能看到,人们尽情的休闲、享乐是以紧张的,有时甚至是精疲力竭的工作为代价的。
其次,闲暇时间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闲暇时间作为一种社会财富与其他社会财富有着不同点,即它不被直接的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只拥的物质财富(有钱),而没有闲暇时间的人(或个人)并非是真正富有的人。闲暇对于我们如何安排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家庭生活和工作也有很多的影响。在西方国家,人们开始把闲暇本身看作是一种目的,看作是一种新的、有利于自我实现,并使自己感到愉快的社会需要。从企业的要求来说,这种社会需要过去经常被认为是虚度时光,而现在被说成是人的尊严所在;从对家庭的要求来说,这种社会需要过去经常被称作是自私的表现,而现在却被认为是尊重他本人及其家庭成员人格的表现。这种需要的一部分过去经常被宗教组织认为是邪恶的,而现在却被认为是生活的艺术。前苏联学者列昂尼德·戈尔顿在谈到社会主义条件下闲暇生活的意义时指出:“保证社会主义全体公民享有同等的工作之余的自由时间这一事实本身,就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这使得早先不但同文化和教育无缘而且连识字这一最起码的可能都没有的千百万劳动群众,在社会生活、文化和闲暇消遣等各个不同领域里发挥了被革命所激起的独立自主精神,居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人们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享用文化财富。结果,闲暇消遣的形式也就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在社会主义的早期发展阶段,经济上还没有可能去着手解决同合理利用自由时间有关的一切问题。马克思的论断在当时还只不过是一种理想,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而现在,这已成为社会主义今天日程上的主要问题之一。”(注:[苏联]列昂尼德·戈尔顿:《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5年第3期,第51页。)列昂尼德的论述对今天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是有现实意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在于极大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人们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一部分人迈向或已经进入小康,“休闲”、“娱乐”、“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等问题已被当作第一需要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今天人们谈论较多的是生活质量。在多数人那里,生活质量的内涵越来越多地被闲暇时间和闲暇生活所占领。一些人已经把闲暇时间和闲暇生活质量作为生活质量的代名词。
第三,闲暇时间是发展才能,激发人们去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的有效途径。联合国《消遣宪章》对“消遣时间”(即闲暇时间)的这种作用有过很好的说明:“消遣和娱乐……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欣赏艺术、科学和大自然,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无论在城市和农村,消遣都是重要的,消遣为人们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变化条件(意志、知识、责任感和创造能力的自由发展),消遣时间是一种自由的时间,但在这个时间里,人们能掌握作为人和作为社会有意义成员的价值。”联合国宪章的这一阐述,表达了现代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的人本位的表述。
还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些学者在研究闲暇时间时就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生产率越高,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短,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就越高。为此,人们就需要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进行学习和发展各种技能,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闲暇时间里可以从事各种精神文化的创造性活动,可以得到愉快娱乐和休息,可以学习各种自己爱好的技能,发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可以自由自在进行社会交往,可以学习各种知识,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以求得智力、体力和心理的健康和全面的发展。对于社会来说,人们在闲暇时间中得到的‘补偿’和发展,将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注:[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11月18日。)今天,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闲暇问题会显得更加突出。可以认为,今天测量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指标必须包含闲暇时间和闲暇生活的有关指标,没有这些指标是不可思议的。因此,闲暇时间已经是被越来越多人公认的宝贵的社会财富,并想尽可能多地拥有它,利用它。
三、新的社会财富和财富观
也许直到今天人们还没有从理性上把闲暇时间和财富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等同起来,但在实际上,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也在同步增长,社会在发展生产力,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同时创造不断增多的闲暇时间财富。而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对闲暇时间的要求越来越多,一种新的社会财富观正在逐步形成。
1.新的社会财富——闲暇时间拥有量。自从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一些单位还实行每天7小时工作制,从这两个指标上看,人们的闲暇时间拥有量得到了增长,是无疑的。每周5天工作日,每年就可增加50天左右由个人支配的时间,其中自然包含了闲暇时间。
另外,部分单位还有“带薪休假”制,这种带薪休假日
表2 带薪假日状况
人数 %
完全没有 172 57.3
1-10天 37 12.3
11-20天 6 2.0
30天以上 7 2.3
无效回答 78 26.0
合计 300 100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585.html
其次,闲暇时间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闲暇时间作为一种社会财富与其他社会财富有着不同点,即它不被直接的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只拥的物质财富(有钱),而没有闲暇时间的人(或个人)并非是真正富有的人。闲暇对于我们如何安排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家庭生活和工作也有很多的影响。在西方国家,人们开始把闲暇本身看作是一种目的,看作是一种新的、有利于自我实现,并使自己感到愉快的社会需要。从企业的要求来说,这种社会需要过去经常被认为是虚度时光,而现在被说成是人的尊严所在;从对家庭的要求来说,这种社会需要过去经常被称作是自私的表现,而现在却被认为是尊重他本人及其家庭成员人格的表现。这种需要的一部分过去经常被宗教组织认为是邪恶的,而现在却被认为是生活的艺术。前苏联学者列昂尼德·戈尔顿在谈到社会主义条件下闲暇生活的意义时指出:“保证社会主义全体公民享有同等的工作之余的自由时间这一事实本身,就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这使得早先不但同文化和教育无缘而且连识字这一最起码的可能都没有的千百万劳动群众,在社会生活、文化和闲暇消遣等各个不同领域里发挥了被革命所激起的独立自主精神,居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人们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享用文化财富。结果,闲暇消遣的形式也就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在社会主义的早期发展阶段,经济上还没有可能去着手解决同合理利用自由时间有关的一切问题。马克思的论断在当时还只不过是一种理想,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而现在,这已成为社会主义今天日程上的主要问题之一。”(注:[苏联]列昂尼德·戈尔顿:《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5年第3期,第51页。)列昂尼德的论述对今天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是有现实意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在于极大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人们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一部分人迈向或已经进入小康,“休闲”、“娱乐”、“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等问题已被当作第一需要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今天人们谈论较多的是生活质量。在多数人那里,生活质量的内涵越来越多地被闲暇时间和闲暇生活所占领。一些人已经把闲暇时间和闲暇生活质量作为生活质量的代名词。
第三,闲暇时间是发展才能,激发人们去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的有效途径。联合国《消遣宪章》对“消遣时间”(即闲暇时间)的这种作用有过很好的说明:“消遣和娱乐……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欣赏艺术、科学和大自然,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无论在城市和农村,消遣都是重要的,消遣为人们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变化条件(意志、知识、责任感和创造能力的自由发展),消遣时间是一种自由的时间,但在这个时间里,人们能掌握作为人和作为社会有意义成员的价值。”联合国宪章的这一阐述,表达了现代人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的人本位的表述。
还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些学者在研究闲暇时间时就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生产率越高,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短,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就越高。为此,人们就需要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进行学习和发展各种技能,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闲暇时间里可以从事各种精神文化的创造性活动,可以得到愉快娱乐和休息,可以学习各种自己爱好的技能,发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可以自由自在进行社会交往,可以学习各种知识,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以求得智力、体力和心理的健康和全面的发展。对于社会来说,人们在闲暇时间中得到的‘补偿’和发展,将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注:[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11月18日。)今天,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闲暇问题会显得更加突出。可以认为,今天测量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指标必须包含闲暇时间和闲暇生活的有关指标,没有这些指标是不可思议的。因此,闲暇时间已经是被越来越多人公认的宝贵的社会财富,并想尽可能多地拥有它,利用它。
三、新的社会财富和财富观
也许直到今天人们还没有从理性上把闲暇时间和财富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等同起来,但在实际上,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也在同步增长,社会在发展生产力,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同时创造不断增多的闲暇时间财富。而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对闲暇时间的要求越来越多,一种新的社会财富观正在逐步形成。
1.新的社会财富——闲暇时间拥有量。自从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一些单位还实行每天7小时工作制,从这两个指标上看,人们的闲暇时间拥有量得到了增长,是无疑的。每周5天工作日,每年就可增加50天左右由个人支配的时间,其中自然包含了闲暇时间。
另外,部分单位还有“带薪休假”制,这种带薪休假日
从7天到30天不等,这是人们得到闲暇时间的又一渠道。在“中国大城市居民闲暇生活状况调查”中,得到的天津方面的资料是(见表2):
表2 带薪假日状况
人数 %
完全没有 172 57.3
1-10天 37 12.3
11-20天 6 2.0
30天以上 7 2.3
无效回答 78 26.0
合计 300 100
从上述统计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现在享受带薪休假的人还不占多数,但一部分人确实从这条渠道得到了更多的闲暇时间。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明文规定:国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享有带薪年假。而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政策建议如下:全国工薪阶层每年平均可享受两周的带薪假期,工作1至3年、3至5年和5至10年的劳动者分别可享受6天、10天和14天的带薪假期。工作10年以上每年增加一天,最多可达30天。此外,国家还打算推行奖励旅游制度等政策(注:[天津]《今晚报》2001年9月1日。)。
无论如何,今天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有了较大的增长,下面我们比较一下1985年在天津进行的“千户居民户卷调查资料”和1998年在天津进行的“中国大城市居民闲暇生活状况调查”资料。1985年得到的资料是: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工作日平均每天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