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发展阶段论”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主要是制定一个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对农业发展,邓小平尤为关注,早在60年代初总结“大跃进”的教训时强调加强农业,依次为农、轻、重、交、商。改革开放后,他更心系农业,“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但解决农业问题“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邓小平同志统领全局,既强调大力发展农业、能源、交通和教育、科技,还大力提倡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同时,还要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指出社会全面进步是经济继续发展的保证,是整个社会和谐协调、安定团结、有序互补的根本。“发展阶段论”以改革为突破口,宏观阐释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持干下去”。
三、邓小平“发展阶段理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支撑
“可持续发展”概念始于环境学和生态学,指环境污染的可接受、生态平衡的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即“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本世纪60—70年代,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追求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生活,而又不同程度忽略了地球的负荷能力,导致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等社会问题,极大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此,人类意识到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各国局部的经济和环境利益全球化,生态、环境同发展同宗共源。联合国1972年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强烈震撼并唤醒了人类的环境意识;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地球宣言》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从此,可持续发展概念升华为一种发展战略。其基本内涵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类文明进步而对环境施加的压力,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保护支撑经济增长的资源与环境,以达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协调发展;注意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决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与发展,以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协调,保证世代繁荣。
李鹏委员长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脑会议”上提出:“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至每一个人。”“中国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深知自己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方面的责任和可以发挥的作用。”事实也证明,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不研究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与挑战。1998年我国长江和嫩江、松花江发生的特大洪灾,应该警钟长鸣。
我国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人口大国,人均占有资源量并不高,我国早在70年代末实施的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已经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特别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绝对数大,资源浪费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组织和管理中的短视行为,各种社会问题剧增等,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尤显突出。进入90年代,中国正面临建国以来的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据估计中国人口将在2000年时接近13亿;到下世纪中叶,人口总数将达到15—16亿。面对人口急增需经济加快发展而资源相对短缺和自然环境日趋恶劣的矛盾,人口控制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同步协调发展,尤为关键。我国逐步认识到工业化发展的弊端,从战略眼光统筹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全面贯彻“三步走”发展战略。1995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认真分析了在未来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妥善解决的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诸如农业基础薄弱;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在经济快速增长和体制转换过程中,通货膨胀压力大,国家财力不足,宏观调控能力不强;国民经济总体素质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粗放,效益不高;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就业压力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地区发展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别悬殊;腐败现象有所滋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等,提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并于1996年正式写入了《远景目标纲要》。1996年7月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上, 江泽民又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绝不能走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必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发展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保护方面的许多问题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人们素质的提高来解决。”1997年9 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计划生育、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资源的有偿使用、提高人口素质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从此,邓小平阶段发展理论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溶入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3.欧可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4.彭承福.邓小平理论与中华腾飞研讨会论文集.西南师
5.重庆市及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6.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604.html
邓小平同志统领全局,既强调大力发展农业、能源、交通和教育、科技,还大力提倡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同时,还要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指出社会全面进步是经济继续发展的保证,是整个社会和谐协调、安定团结、有序互补的根本。“发展阶段论”以改革为突破口,宏观阐释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持干下去”。
三、邓小平“发展阶段理论”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支撑
“可持续发展”概念始于环境学和生态学,指环境污染的可接受、生态平衡的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即“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本世纪60—70年代,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追求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生活,而又不同程度忽略了地球的负荷能力,导致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等社会问题,极大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此,人类意识到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各国局部的经济和环境利益全球化,生态、环境同发展同宗共源。联合国1972年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强烈震撼并唤醒了人类的环境意识;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地球宣言》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从此,可持续发展概念升华为一种发展战略。其基本内涵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类文明进步而对环境施加的压力,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保护支撑经济增长的资源与环境,以达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协调发展;注意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决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与发展,以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协调,保证世代繁荣。
李鹏委员长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脑会议”上提出:“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至每一个人。”“中国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深知自己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方面的责任和可以发挥的作用。”事实也证明,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不研究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与挑战。1998年我国长江和嫩江、松花江发生的特大洪灾,应该警钟长鸣。
我国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人口大国,人均占有资源量并不高,我国早在70年代末实施的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已经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特别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绝对数大,资源浪费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组织和管理中的短视行为,各种社会问题剧增等,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尤显突出。进入90年代,中国正面临建国以来的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据估计中国人口将在2000年时接近13亿;到下世纪中叶,人口总数将达到15—16亿。面对人口急增需经济加快发展而资源相对短缺和自然环境日趋恶劣的矛盾,人口控制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同步协调发展,尤为关键。我国逐步认识到工业化发展的弊端,从战略眼光统筹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全面贯彻“三步走”发展战略。1995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认真分析了在未来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妥善解决的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诸如农业基础薄弱;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在经济快速增长和体制转换过程中,通货膨胀压力大,国家财力不足,宏观调控能力不强;国民经济总体素质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粗放,效益不高;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就业压力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地区发展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别悬殊;腐败现象有所滋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等,提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并于1996年正式写入了《远景目标纲要》。1996年7月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上, 江泽民又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绝不能走浪费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必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发展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保护方面的许多问题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人们素质的提高来解决。”1997年9 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计划生育、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资源的有偿使用、提高人口素质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从此,邓小平阶段发展理论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溶入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3.欧可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4.彭承福.邓小平理论与中华腾飞研讨会论文集.西南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4
5.重庆市及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6.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邓小平“发展阶段论”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