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路径的学理依据
公民教育作为公共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其共同的基础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不相冲突,而且恰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包含的基础内容,因而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能够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是将马克思主义以生动形象的形式为大众所接受,而提高公民的公共文明意识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因而,当代公共文明建设成为公民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共同任务与基础条件。
四、作为一种内在机制要求:公民教育的传播学理据
公民教育是一种非常广泛并且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活动,其广泛性已经远远超出学校教育所能涵盖的范围,公民教育的内在传播机制要求其达到传播的广泛性,作为现代公民养成教育的推进器。大众传播对于公民个人的政治社会化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而现代公民的养成和大众传播的发展密不可分。
(一)大众传播的常规化和稳定性要求
公民通过大众传播获取社会信息,表达个人意见,大众传播影响着公民政治意识、思维形式、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学校规范系统的教育不同,人们不可能在学校度过一生,所以公民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大众传播必然会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大众传播具有传播范围广、受众层次多和知识更新迅速等特点。在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大众传播发挥了它的辐射性强的特点。大众传播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大量生产、复制、传播信息产品,为现代公民教育提供了有效支撑。
公民教育过程中这种大众传播的常规化和稳定性要求,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途径,因而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有效避免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弊端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为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作出了它应有的贡献。当前我国政工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工干部青黄不接、稳定性差。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脱离人民生活,从实际情况看,“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而公民教育的常规化可以培养、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化理论宣传队伍,不断提高理论宣传者的理论修养和引导水平,使理论浅显易懂、简洁科学,进而有效地避免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弊端。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途径
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给人们的思想带来冲击,思想政治工作也相应地面临着如何更新理念、转换方式方法的问题。我们要处理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与兼顾多元化发展的问题。多种思想文化、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并存,但又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同时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手段、途径等的创新。“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体系的构建,既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又适应了新时期的历史要求;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又联系现实状况展开工作,应当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
[作者简介]1.刘青青(1986-),女,山东东营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2.高峰( 1960-),男,山西偏关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西方公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外比较。北京100089。[基金项目]2010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公民教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项目编号:lOAbKD091)阶段性研究成果。
《公民教育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路径的学理依据(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