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分析
2/3。从总体看,印度的基本现代化实现程度为45.7%,现代化实现程度为32.4%,分别比中国低15.9和15.5个百分点。应该说明的是,在测算印度现代化实现程度时由于无法获得最新数据,一部分数据是90年代的数据,所以实际差距较之表2反映出的差距应当小一些。
表2印度现代化实现程度
附图
三
结合表1,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人均发展水平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从人均GDP看,2001年已达到7500元,比1978年的379元增加了712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近5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发展水平明显偏低。目前世界人均GDP已超过5100美元,高收入国家更是在28000美元之上,而中国2001年仅为907美元(按美元与人民币1∶8.27计算),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1/30,甚至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20
0美元,1999年)。若按购买力平价折算,中国人均GDP约为3800美元,也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960美元,1999年)。从人均GDP的基本现代化和现代化实现程度看,分别为15%和9%,是现代化10个指标中实现程度最低的。可见,人均发展水平偏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基本的制约因素。
2.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90年代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3.45%,人口城市化水平已从1990年的26.23%提高到2000年的36.09%,北京达到78%,上海则超过80%。目前中国城镇总数已经达到1.9万个,全国县级以上城市669个。但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经达到45%,欧美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达到38%,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则达到45%以上,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比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低9个百分点,离现代化实现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偏低,与多年来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政策有关。且不说,“大跃进”和“文化革命”期间采取的一系列反现代化的做法,如几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城市居民到农村等,这些措施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发展,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一些政策措施也严重制约了城市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国家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制定了“离土不离乡”政策,现在看来,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限制了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乡镇企业的发展没有带来相应的城市化,出现了非农化和城市化不同步的奇特现象,这在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极为罕见。目前。中国非农水平为50%,但城市化水平却只有36%。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愈益认识到,加快中国人口城市化步伐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推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有人曾作过这样的推算,如果每年能够提升一个百分点的城市化水平,就能够创造近千亿元人民币的社会消费需求,就能够让GDP加速近一个百分点。而要加快中国人口城市化步伐,必须对中国的户籍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中国的户籍制度已成为横亘在城乡间的重要壁垒,是制约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户籍制度逐渐有了一些松动,中国城市化进程才有了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以0.6%左右的速度提升这样一个可喜的变化。
3.第三产业比重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水平。2001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3.6%。这一比重不仅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70%相距甚远,也与世界低收入国家37%的平均水平相差2个百分点。中国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除了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指导思想和体制政策等方面压抑第三产业发展,使得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低于相对应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近年来第三产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但由于城市化和非农化水平偏低,也使得第三产业继续发展缺乏持续的后劲。第三产业发展一般呈现以下规律: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到工业化中期后,第二产业达到相当规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向比较富裕阶段迈进(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经济增长处于起飞过程,第三产业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部门,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逐渐接近并超过第二产业,进而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1990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7.1%,41.6%,31.3%;11年以后调整为15.2%,51.1%,33.6%。第一产业在此期间下降了11.9个百分点,二产增加了9.5个百分点,三产增加了2.3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显示,中国目前正处在向工业化中期逼近阶段,人均GDP已接近1000美元,目前正处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期,对第三产业服务消费的需求处于快速上升期,同时,一、二产业升级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这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4.非农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非农化水平是反映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最重要指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速,大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目前已达1.45亿,这一期间,是中国非农化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巨大,虽然大批劳动力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但目前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仍达到50%,就业结构仍呈现正金字塔形,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999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50.1%∶23%∶26.9%,非农化水平为49.9;2001年,这一比重才超过50%。说明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只是接近工业化中期水平。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大难题之一。目前全国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仍超过4亿,但农业发 《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分析(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636.html
表2印度现代化实现程度
附图
三
结合表1,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人均发展水平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从人均GDP看,2001年已达到7500元,比1978年的379元增加了712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近5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发展水平明显偏低。目前世界人均GDP已超过5100美元,高收入国家更是在28000美元之上,而中国2001年仅为907美元(按美元与人民币1∶8.27计算),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1/30,甚至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20
0美元,1999年)。若按购买力平价折算,中国人均GDP约为3800美元,也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960美元,1999年)。从人均GDP的基本现代化和现代化实现程度看,分别为15%和9%,是现代化10个指标中实现程度最低的。可见,人均发展水平偏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基本的制约因素。
2.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90年代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3.45%,人口城市化水平已从1990年的26.23%提高到2000年的36.09%,北京达到78%,上海则超过80%。目前中国城镇总数已经达到1.9万个,全国县级以上城市669个。但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经达到45%,欧美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达到38%,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则达到45%以上,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比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低9个百分点,离现代化实现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偏低,与多年来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政策有关。且不说,“大跃进”和“文化革命”期间采取的一系列反现代化的做法,如几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城市居民到农村等,这些措施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发展,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一些政策措施也严重制约了城市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国家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制定了“离土不离乡”政策,现在看来,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限制了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乡镇企业的发展没有带来相应的城市化,出现了非农化和城市化不同步的奇特现象,这在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极为罕见。目前。中国非农水平为50%,但城市化水平却只有36%。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愈益认识到,加快中国人口城市化步伐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推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有人曾作过这样的推算,如果每年能够提升一个百分点的城市化水平,就能够创造近千亿元人民币的社会消费需求,就能够让GDP加速近一个百分点。而要加快中国人口城市化步伐,必须对中国的户籍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中国的户籍制度已成为横亘在城乡间的重要壁垒,是制约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户籍制度逐渐有了一些松动,中国城市化进程才有了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以0.6%左右的速度提升这样一个可喜的变化。
3.第三产业比重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水平。2001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3.6%。这一比重不仅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70%相距甚远,也与世界低收入国家37%的平均水平相差2个百分点。中国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除了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指导思想和体制政策等方面压抑第三产业发展,使得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低于相对应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近年来第三产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但由于城市化和非农化水平偏低,也使得第三产业继续发展缺乏持续的后劲。第三产业发展一般呈现以下规律: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到工业化中期后,第二产业达到相当规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向比较富裕阶段迈进(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10000美元迈进),经济增长处于起飞过程,第三产业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部门,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逐渐接近并超过第二产业,进而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1990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7.1%,41.6%,31.3%;11年以后调整为15.2%,51.1%,33.6%。第一产业在此期间下降了11.9个百分点,二产增加了9.5个百分点,三产增加了2.3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显示,中国目前正处在向工业化中期逼近阶段,人均GDP已接近1000美元,目前正处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期,对第三产业服务消费的需求处于快速上升期,同时,一、二产业升级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这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4.非农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非农化水平是反映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最重要指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速,大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目前已达1.45亿,这一期间,是中国非农化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巨大,虽然大批劳动力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但目前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仍达到50%,就业结构仍呈现正金字塔形,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999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50.1%∶23%∶26.9%,非农化水平为49.9;2001年,这一比重才超过50%。说明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只是接近工业化中期水平。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大难题之一。目前全国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仍超过4亿,但农业发 《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分析(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