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马哲论文 >> 正文

科学合理性重构与双效革命——休谟科学哲学思想及其意义管窥


部近代哲学,都在对之进行解答。而正是这同一的任务,恰好突显出休谟思想非比寻常的意义。
  
  对于科学合理性问题,不论是唯理论的“先验”,还是经验论的“抽象、反思”,在“启蒙”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实际上都是一种理性主义解释,“17 -18世纪的欧洲哲学中有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等各种派别的分野,但各派在提倡理性、限制信仰上有着很大一致。笛卡尔运用理性演绎法建立起来的哲学体系固然是典型的理性主义体系;培根等人的经验主义也同样以尊重和颂扬人本身所具有的认识能力,即与盲目的信仰相对立意义下的理性为前提”。那这样,休谟便掀起了一场革命:将理性用情感和本能取而代之。我们已经指出,休谟用“自然倾向的虚构”确立了因果关系、心与外物的存在进而对科学合理性进行了解释,这种“自然倾向的虚构”之所以能够替代理性而上位,就在于我们在进行这种虚构时带有某种情感或感觉,这种情感或感觉不是别的,正是当下的知觉所带有的那种直接感与在场感。但那本不在场的虚构如何带有这当下的直接感与在场感?是靠联想!休谟指出,联想不仅通过本能进行着虚构,还向虚构传递着那本属于当下的直接感与在场感,这种直接感和在场感使虚构生动、强烈,使其获得了与当下在场的经验相若的地位,正是由于这“类经验”性,由自然倾向所进行的虚构使心灵感到满足进而从心灵处获得认可。这样,凭借情感和本能,对于科学合理性,休谟用自然主义解释取代了理性主义解释。
  
  在以上情感和本能替代理性的革命中,联想功不可没,但即便如此,其在休谟哲学中的重要意义仍未被穷尽,而巴里·斯特德的解读则使之再没有遗漏。斯特德将休谟的联想同牛顿的万有引力相等同,这一定位显示出联想那更为重要的作用:联想揭示了休谟哲学的论域,指出在休谟的哲学中存在的只有观念,因为联想连接的只能是观念,“观念论在休谟哲学中是作为背景而出现的”。
  
  休谟的观念论承袭于洛克,中间经由贝克莱,这一传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观念渐步彻底化的过程。洛克承认心灵实体与物质实体的存在,认为二者是观念的双重来源。贝克莱则不然,他为了维护上帝,否定了物质实体的存在,认为世界上只存在观念和精神实体——作为有限精神的心灵与作为无限精神的上帝。也正是因为如此,贝克莱使观念论备受争议,因为他使观念论暴露着人们所能发现的最浅显的浅薄: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实在外物其实只是非实在的观念。但在这一方面,我们委实是错怪了贝克莱,因为我们完全混淆了他的反省观念与感觉观念,前者由心灵所创造,而后者由上帝所创造。为了强调“外物是由上帝所创造”,贝克莱用“观念”一词取代了我们通常指称外物的“事物”。所以,他只是在“强调上帝才是外物‘终极实在”’的前提下否定了物质实体的存在,却从未否定实在外物的存在。因此,贝克莱讲:“我们并不曾失掉自然中的任何事物”。真正使我们失掉自然中一切事物的是休谟,当休谟在彻底化过程中连心灵实体也一并否去时,存在的便只有观念。但在此我们要注意,尽管否认心灵实体的存在,但宁愿冒着自相矛盾的危险,休谟却始终在预设着“一个我们不知其所是的心灵的存在以作为观念出现和活动的剧场”。由此可知,在休谟的哲学中,存在着的其实不只是观念,还有心灵(休谟所否定的只是那“单纯同一的心灵”,即自我),并且休谟是在最朴素意义上来使用二者。所以,当面对其实在存在被彻底否定的因果关系、心(自我)与外物,休谟所谓用自然倾向来重新确立它们,实质上就是在心灵中用观念来建构它们,即它们并不实在存在,我只是在心理上确信它们存在。所以,休谟对它们所做的自然主义解释更确切来讲是一种心理主义解释。
  
  这种心理主义解释对科学合理性意义重大。休谟之前的近代哲学家,包括贝克莱,在为近代科学辩护的过程中,都深信自然世界实在存在且与自我二分。因此,他们之所以认为近代科学合理的最本质原因就在于,他们坚信近代科学是对自在的或上帝所赋予的“客观”的把握。但在这一进程中,哲学家们十分含混地对待了以下这一问题:主观自我如何达至与其相分的客观自然?为完成这一超越,他们有的求救于上帝,例如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以及贝克莱;有的则由于近代科学当时事实上的“如日中天”而根本认为这种超越不言而喻而对之加以默认,例如培根和洛克。休谟科学合理性心理主义解释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指出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客观自然其实只是主观观念的建构,进而将哲学家们含糊对待的“主观自我向客观自然超越”的违法性予以曝光,使其“不言而喻”变成“不可理喻”。这种超越的不可理喻直接表明“先前哲学家从实在客观处(上帝或自在自然)为近代科学寻求合理性”的不可理喻。但休谟并未在摧毁一切后坐视不理,其心理主义解释的重要意义仍在延续:休谟将作为近代科学前提的实在的主观自我与客观自然澄清为只是一种预设心灵中的观念的建构,但面对这预设心灵中的客观自然,出于自己的朴素性,休谟总是情不自禁地将“预设心灵”同“预设心灵中的主观自我”相混淆,因为这种混淆,休谟便在“主观自我中产生出一个客观世界”,这一客观世界实际上就类似于康德的与物自体相区别的现象世界,而休谟也必定“像康德一样,在自我的终极结构中寻找对全部经验(当然也包括近代科学)的说明”。因此,休谟对科学合理性所进行的心理主义解释,不仅仅是一场由本能和情感取代理性的革命,更是一场从客观转向主观的革命。这也就是说,在主观自我处为近代科学寻求其合理性,休谟绝不仅仅只是为康德指明了方向,他本身就已经在实践着这一转向。所以,他提前发动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不同的只是,他的主观自我仍是那朴素意义上的心理自我,他用来解释近代科学合理性的最终因也只不过是那源于心理自我的情感和本能

《科学合理性重构与双效革命——休谟科学哲学思想及其意义管窥(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66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马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