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 正文

内隐无意识加工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中的决定性阶段,如两难问题情境的解决与广泛存在于学习阶段的选择题备择项的取舍等。传统的决策理论是“主观效应期望理论”,它要求决策者必须对问题情境有全面、深入、透彻的了解,然后通过仔细斟酌评估,甚至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解出这些数学模型的方程,然后求出最优解。可见传统决策理论坚持认为人的决策过程必须经过大量意志努力的最优化决策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程序对问题的求解,是在清醒意识控制之下按严密逻辑顺序进行的。但目前认知科学中正在形成一种共识,即认为决策或控制的有意识体验只是很糟糕地反映了人类认知活动的真正方式,实际上的工作机制应该是并行的,并且以一种或多或少难以意识觉察的方式进行。这种决策中无意识自动加工的存在,在西蒙的“有限决策理论”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由于影响决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各因素的出现概率及其对决策的影响权重也是复杂多变的,而人类的认知资源却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人的决策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最优化决策。据此,西蒙提出了他的“有限理性说”,以“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化决策,并将基于经验的决策也纳入决策理论,强调决策理论的实用性。
  按照认知经济原则,在非注意条件下,处于低卷入状态的主体一般不会费力去收集、分析各种信息,此时最可能影响决策的就是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其中外显的记忆通过信息的可得性启发式策略影响决策,而经验的内隐记忆则通过知觉流畅性、概念流畅性、偏好等自动对决策产生影响,比如“阈下广告效应”的存在即体现出深层无意识心理加工对决策的影响。尤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在学习、接受信息时不可能对所有待接受信息都进行有意识控制加工,往往还包含大量无意识的自动加工。在教学领域也是如此,如在困难选择题模糊选项的取舍上,由于时间限制,被试在无法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知识并予以精细分析时,往往凭“第一感觉”或直觉作出判断。这种“第一感觉”和“直觉”可以说是内隐加工的结果,其中包含以往知识经验的内隐记忆在无意识中自动发生的作用。这种知识经验内隐记忆的无意识使用与有意识的最优化决策之间的区别类似于人类问题解决中启发式策略与算法策略的区别,虽然不能保证会得到最优结果,且会增加犯错误的可能性,但却能大大提高决策的效率。这可以对理解专家的操作与专家系统的矛盾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实际操作中,专家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占有的信息量越多,其信息提取与操作速度就越快,而这种信息量与提取速度的关系在专家系统中则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究其原因,除了其特有的启发式策略的有效运用之外,专家的内隐知识在其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人们有相当一部分的技巧、技能和知识是内隐的,它对人起作用,却又无法被人表征出来,或无法被人随意地提取出来,这正是矛盾的关键所在。在问题解决中,面对一个问题情境,专家内隐记忆中类似的知识经验在无意识中被快速自动激活,并对当前任务产生无意识迁移的影响,从而使其能运用相关策略去应对问题并予以快速解决。因此,现今对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建立,不能再仅仅依据对专家的口语报告分析来进行,因为专家的内隐知识是无法直接表述为某种具体规则的,而这种内隐知识的获得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包括由内隐学习所获得的部分,也包含由外显知识的程序化、自动化转化而成的部分;当人类外显掌握的大量熟练的或自动化了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不运用时,就会逐渐积淀为一种无意识的存在,为内隐认知作用的发挥及无意识迁移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背景。
    (四)学习迁移与内隐认知
  由于迁移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研究角度的多样性,使得对迁移的解释存在多种不一致的结论,但正是这种研究结论的多样性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与探索空间。格式塔学派的关系转换说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这已经涉及到迁移中的内隐加工。概括说与产生式迁移理论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概括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或在于两种技能间存在共同的产生方式,亦即共同的规则。而内隐学习的研究已经表明:对于学习材料内在结构与底层规则的掌握,内隐学习有着外显学习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有实验研究也证实底层规则的顺利迁移过程无需任何有意识的控制加工来完成[4]。因此,可以从内隐加工的角度对迁移作出新的解释。
  迁移作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许可以被意识到,或许在无意识中产生。相应地,迁移也可以分为两类:意识迁移与无意识迁移。无意识迁移类似于内隐记忆、启动效应,人们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从某种复杂的刺激情境中习得一种复杂领域知识的抽象结构,进而将其迁移到新的环境中,自动地去控制处于新情境下的行为,甚至于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新刺激与先前学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某领域的先前经验能够影响一个人将来的表现或行为,而且是在没有意识到这种影响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进行的。可见无意识地获得的知识也具有广泛的迁移效果,可以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Levett和Anderson以平面几何为材料进行解题迁移的研究结果也证实解题记忆的迁移也可能是内隐的[5]。内隐认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解题迁移的新特征,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迁移的内部机制。而有意识迁移则是在外显记忆内容基础之上通过运用相关迁移认知策略得以实现,是处于特定元认知策略的控制之下完成的。但即使是在有意识迁移中,两种学习活动中相似性或共同原则的发现与掌握过程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内隐的,比如有时只凭直觉就感悟到这两种学习活动中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表达不出作出这种判断的逻辑依据;甚至也还没有发现其相似之处,但对这两种学习材料的内隐学习却激活了意在寻找二者相似之处、为迁移准备了相关条件的可得性信息或认知策略。而这一策略的应用往往会找到以前未曾发现的相似之处或共同原理,进而指引、促进有意迁移的进行。亦即可得性信息可作为迁移的启发式,当个体元认知没有对当前的问题或迁移投入多少关注时,迁移几乎全部依靠这个启发式,于无意识中完成迁移过程;而一旦元认知(或意识)捕获到自动激活的信息,或元认知对迁移过程予以较高关注,自动激活信息就成为后继的控制性加工的起点,在意识的控制之下继续提取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迁移以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及其反馈又以同化和顺应的方式来重构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样,这种认知结构的改变也是内隐不可觉知的。
  不同于有明确目的定向的、受一定认知策略控制的有意识迁移,内隐无意识

迁移的进行不是线性定向的,而是呈扇形辐射发散的。即思维过程并非只沿某一特定方向发展,而是多向发散的。这样,虽然练习的迁移效果不如直接训练的效果明显(因为有限的启动资源向多方向辐射,其强度必定不如集中在直接训练的特定方向上)但这样却大大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从而易化了头脑中多种不同知识与表象的提取或调用,不断构思出新的见解与方案,大大促进了跨领域迁移的实现,表现出了高度的创造性。
    三、以内隐无意识加工的观点对教学的启发与思考
  基于认知理论中无意识或自动化程度越高的加工所消耗的认知资源越少这一观点,若信息或知识呈现方式更易引起人们的随意后注意,更适宜无意识加工的特点,无疑将有益于人类快速便捷地觉察、采集、记忆和理解重要的信息,并从中获取和发现有用的知识。车文博在其著作《意识与无意识》中所介绍的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洛扎诺夫的快速教学法的原理就是在主体无意识状态中使用暗示法进行教学,在催眠、半睡眠等无意识状态中利用提示法调动人的无意识活动的精神能动性,协调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的积极性,以提高人们学习的效率。尤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提高人们接收信息的效率,研究内隐无意识加工问题对于找到适合人类自身特性的信息输入方式,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潜伏于无意识加工之中的创造性的灵感突现以及直觉的研究也对如何改进人的信息提取与利用方式有着重要意义。这就为当今的学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应使师生认识到内隐认知的存在及其重要意义
  前文已经论述了内隐认知有着诸多不同于外显认知的特征,且其存在的客观性无论是在科学实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得到证实:如阈下刺激、启动效应对后继作业易化作用的普遍存在,医学专用期间学习的存在等。其实,早在19世纪末,艾宾浩斯采用重学习时的节省法来研究记忆的保持与遗忘时就已经发现:学习的内容即使

《内隐无意识加工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66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