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管理科学论文 >> 正文

由集体福利到市场福利


的飞跃,农民阶级结构与生活方式均呈现多样化趋势。绝大多数农民基本生活需要已经满足,而且开始进入追求满足更高需要与生活质量的阶段。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农民需要满足途径日趋多元化,国家福利提供、市场就业、社区互助和家庭福利四大渠道并存共生,许多农民已经完成身份与观念转变而成为现代市民阶级。中国农民物质福利与基本生活需要满足程度不断提高,正处于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转变中。但是在中国社会不平等程度加剧与收入差异扩大,社会排挤与相对剥夺感增强的背景下,农民的精神心理福祉水平显著下降,他们的不满意、怨恨与社会仇视情绪正日趋上升。总体来说,中国农民基本生活需要满足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福利状况稳定性程度显著下降。全国各地农民的总体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正在稳步上升,而且福利发展速度惊人。
    三、简要讨论与基本结论
  农民问题既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又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更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发展、国家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战略问题。探索世界上人口最多和农民人数最多国家的工业化、都市化和社会现代化发展之路,是项前所未有和极具挑战性的伟大事业。不言而喻,中国农村工业化与都市化,中国农民的现代化与市民化过程是观察与描述中国社会结构性变迁的最佳视角,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观察现代社会变迁的宝贵社会实验场所,具有无比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政策意义,其重要性无论如何评价都是不会过份的。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史无前例与翻天覆地的结构性社会变迁过程中,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现代化既是中国社会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之处和瓶颈所在。农民问题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的根本问题是经济保障与生活福利问题。这意味着农民生活方式、生活状况与生活质量成为衡量中国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最佳指标和最佳观察角度。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现代化过程就是从社会身份与社会阶级结构上消灭农民阶级,或者是将自给自足的农民阶级改造为现代取向的农业劳动者的社会变迁过程。这意味着解决农民问题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是“消灭”农民(孟德拉斯,1991)。更为重要的是,农民生活状况与福利水平直接影响到城市社会每个人的生活状况与福利水平,直接威胁到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状况。
  本文提出的集体福利与市场福利政策模式是对当代中国农民阶级生活状况与福利水平的理想类型的概括,试图重新概念化并从政策角度分析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与农民现代化的社会变迁轨迹,以便从一个侧面描述中国社会现代化与结构性社会变迁的过程。在纷繁复杂与千变万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如何从总体上把握和概念化当代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基本状况,这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概念化的基本特征是高度抽象与理论升华,总结类似社会现象的本质性特征,归纳社会变迁的普遍性发展规律,因此只能放弃详细具体的深度描述与叙述分析。与此同时,为了将农民问题放在特定时空状态下来动态考察,我们侧重于中国农民问题的制度性背景的描述与结构性变迁轨迹的分析,以便凸显中国农民生活状况与福利水平变迁的制度性环境与内在逻辑性。概括而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民生活状况与福利制度安排基本特征是集体主义福利,其思想、组织与制度性环境是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生活状况与福利制度安排基本特征是市场福利,其思想、组织与制度性环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集体福利与市场福利制度与政策模式在农民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中均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比较而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民生活状况与福利水平是低水平的,但是近乎停滞不前的静态状况却凸显稳定和可靠的基本优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社会福利制度创新有目共睹,绝大多数农民基本生活需要已经满足。农民摆脱了长期困扰他们的传统和贫困的生活方式,勤劳致富,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多元化与地区差别成为农民生活与福利状况的基本特征,而且主要依托市场就业与家庭照顾福利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变化波动幅度较大,稳定性显著下降。从长远角度看,由市场福利回归到更高层次新型集体福利是中国农民福利制度创新的基本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中央:《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3年。
  [2] 中国共产党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58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

  [3] 中国共产党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6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4] 民政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
  [5] 民政部政策研究室编:《村民委员会工作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
  [6] 李守经、邱泽奇:《中国农村社会学十年:课题与观点》,1989年6月于北京。
  [7]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
  [8] 张留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指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
  [9] 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0] 陈吉元(主编):《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
  [11] 周士禹、李本公(主编):《优抚保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
  [12] 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发展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13] 陆学艺:《重新认识农民问题——十年来中国农民的变化》,《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6期。
  [14] 陆学艺(主编):《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证研究》,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
  [15]  赵树凯:《纵横城乡:农民流动的观察与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
  [16] (法)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7] (美)阿瑟·刘易斯著、施炜等译:《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18] (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19] 郭书田、林纯彬:《失衡的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20] 高凯、熊甲光(主编):《新中国的历程(1949.10.1-1989.10.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21]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22]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23] Federico,R.C.(1990),Social  Welfare  in  Today's  World.New  York:McGraw-Hill.
  [24] Johnson,L.C.  &  Schwartz,C.L.(1997),Social  Welfare:A  Response  to  Human  Need,4th  ed.Massachusetts:Allyn  
and  Bacon.
  [25] Room,G.(1979),The  Sociology  of  Welfare:Social  Policy  ,Stratification  and  Po

《由集体福利到市场福利(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72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管理科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