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离人文精神的“孝德”并不美
> (摘自201 2年11月9日 《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针刺文]
“孝道”不该沦为“表演”
时下,“孝德课”在教育圈里是个时髦的字眼,放眼全国,很多学校都争先恐后地开展这项教育。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无可厚非,但现在流行的感恩教育似乎有些变味儿。
事实上,有些学校平时并不太重视通过课堂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孝德,而是热衷于在课外搞一些动静大、惹眼球的“演讲式教育”。以普安乡小学的孝德报告会为例, “造势”成了贯穿始终的主旋律,伴随着一声声真情告白、一个个深情拥抱、一次次纵情飙泪……煽情的“孝德课”俨然变成了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
有评论认为这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或者“真人秀”。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缜密的规划。“这种轰轰烈烈的场面,只能满足一时的情感宣泄,对于长久的孝德教育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网友们对这种教育方式有些不以为然, “我们学校也曾有过类似的教育课,当时在场的很多人都哭了,同学纷纷上台反省自己,有个男生甚至背着母亲绕操场跑了一圈。可没过几天,一切又都恢复了原样”。
荒唐的还不止于此,凭借这股势头强劲的孝德风,一些曾经遭人唾弃、发霉的旧风俗也被捡了回来,下跪、磕头、洗脚……这些脱离人们视线多年的旧时文化,如今成了孝德课标签式的“亮丽风景”。2011年“五四青年节”那天,广东实验中学为初二学生策划了一场特别的“青年礼”:全体同学跪在操场上,从父母手里接过家书。当时有一个细节,现场主持人一再激励“同学们不要再犹豫了……”但大家仍然面面相觑,感觉不好意思,最终很多同学只是单膝跪下。校方宣称, “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可以传递孩子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对此,有人调侃,历经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滋生了久远的“跪文化”,国人不但习惯于跪父母,更习惯于跪官员、跪权力,下跪已然成为“臣服”的代名词。而“五四”先贤们高举反封建大旗,目的之一就是要让习惯于匍匐前行的中国人站起来。广东实验中学“反其道而为之”的创意有辱“五四精神”,实在让人捧腹。
有趣的是,广东这厢钟情于早就淡出历史舞台的“下跪”,河南那厢则将更具土腥味儿的磕头视为表达感恩的最高礼节。2007年,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启动“亲情寒假·感恩父母”活动,并把“给父母磕一个头”当咸了学生的寒假作业。此举引起了年青一代的反感,在很多学生看来,给父母磕头太过时了,还不如为父母分担些家务活来得实在。
当然,除了下跪、磕头这些固定节目外,还有“洗不完的脚”。很多人也许还记得央视公益广告《妈妈,洗脚》,这个广告的画面就取材于家庭场景,然而,这个私密性很强的孝行,却被一些学校搬到了室外,成为孝德教育的必修课,难怪有人质疑有作秀的味道。2011年5月6日,地处江西偏远山区的德兴市新岗山明德小学校园内热闹非凡,学校组织500余名学生聚集在操场上给妈妈洗脚以示孝心;而上海一所中学甚至给学生颁发洗脚日历卡,每洗一次脚,父母就在卡上签字,这张卡片将在学期末成为评定道德分数的主要依据。
有媒体注意到, 中国的“孝德”演出有悠久的历史,这种闹剧并非今天独有。光绪二年,徽州官府组织数百个良家媳妇给公公洗脚,场面壮观,而情形却相当暧昧和诡异;民国二十五年,山西某地曾闹过一场磕头喜剧,300名守寡贞妇,集体向婆婆磕头,发毒誓效忠亡夫,地方官绅事后还大立贞操牌坊,以表彰那些烈妇的壮举。
“百善孝为先”,一个“孝”字贯穿古今。毫无疑问,中国自古就有奉养父母、孝亲敬长、以孝治家的传统,但那些人为制造的“催泪大戏”,却让人不禁长吁短叹:难道孝道文化一定要通过如此张扬的方式来传承吗?答案不言自明。诚如网友所言: “讲孝,是好事。人类区别于动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能够反哺,产生的效果是人类得以积累生产和生活的经验,也顺便发展了文化。不过, ‘孝’这名目,一旦上升为某种意识形态,就会演变成仪式和表演,而且是不合人情的仪式和表演”。
[结束语]
催眠之下萌生的感人故事,恐怕很快就会“风干”。教育孩子感恩,需要父母以身作则,更需要学校一以贯之地润化;不需要矫情,也不需要人为地营造“气场”,否则“孝德课”便会徒有其表,丢了灵魂 《剥离人文精神的“孝德”并不美》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74.html
[针刺文]
“孝道”不该沦为“表演”
时下,“孝德课”在教育圈里是个时髦的字眼,放眼全国,很多学校都争先恐后地开展这项教育。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无可厚非,但现在流行的感恩教育似乎有些变味儿。
事实上,有些学校平时并不太重视通过课堂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孝德,而是热衷于在课外搞一些动静大、惹眼球的“演讲式教育”。以普安乡小学的孝德报告会为例, “造势”成了贯穿始终的主旋律,伴随着一声声真情告白、一个个深情拥抱、一次次纵情飙泪……煽情的“孝德课”俨然变成了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
有评论认为这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或者“真人秀”。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缜密的规划。“这种轰轰烈烈的场面,只能满足一时的情感宣泄,对于长久的孝德教育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网友们对这种教育方式有些不以为然, “我们学校也曾有过类似的教育课,当时在场的很多人都哭了,同学纷纷上台反省自己,有个男生甚至背着母亲绕操场跑了一圈。可没过几天,一切又都恢复了原样”。
荒唐的还不止于此,凭借这股势头强劲的孝德风,一些曾经遭人唾弃、发霉的旧风俗也被捡了回来,下跪、磕头、洗脚……这些脱离人们视线多年的旧时文化,如今成了孝德课标签式的“亮丽风景”。2011年“五四青年节”那天,广东实验中学为初二学生策划了一场特别的“青年礼”:全体同学跪在操场上,从父母手里接过家书。当时有一个细节,现场主持人一再激励“同学们不要再犹豫了……”但大家仍然面面相觑,感觉不好意思,最终很多同学只是单膝跪下。校方宣称, “跪是中国的最高礼节”,可以传递孩子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对此,有人调侃,历经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滋生了久远的“跪文化”,国人不但习惯于跪父母,更习惯于跪官员、跪权力,下跪已然成为“臣服”的代名词。而“五四”先贤们高举反封建大旗,目的之一就是要让习惯于匍匐前行的中国人站起来。广东实验中学“反其道而为之”的创意有辱“五四精神”,实在让人捧腹。
有趣的是,广东这厢钟情于早就淡出历史舞台的“下跪”,河南那厢则将更具土腥味儿的磕头视为表达感恩的最高礼节。2007年,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启动“亲情寒假·感恩父母”活动,并把“给父母磕一个头”当咸了学生的寒假作业。此举引起了年青一代的反感,在很多学生看来,给父母磕头太过时了,还不如为父母分担些家务活来得实在。
当然,除了下跪、磕头这些固定节目外,还有“洗不完的脚”。很多人也许还记得央视公益广告《妈妈,洗脚》,这个广告的画面就取材于家庭场景,然而,这个私密性很强的孝行,却被一些学校搬到了室外,成为孝德教育的必修课,难怪有人质疑有作秀的味道。2011年5月6日,地处江西偏远山区的德兴市新岗山明德小学校园内热闹非凡,学校组织500余名学生聚集在操场上给妈妈洗脚以示孝心;而上海一所中学甚至给学生颁发洗脚日历卡,每洗一次脚,父母就在卡上签字,这张卡片将在学期末成为评定道德分数的主要依据。
有媒体注意到, 中国的“孝德”演出有悠久的历史,这种闹剧并非今天独有。光绪二年,徽州官府组织数百个良家媳妇给公公洗脚,场面壮观,而情形却相当暧昧和诡异;民国二十五年,山西某地曾闹过一场磕头喜剧,300名守寡贞妇,集体向婆婆磕头,发毒誓效忠亡夫,地方官绅事后还大立贞操牌坊,以表彰那些烈妇的壮举。
“百善孝为先”,一个“孝”字贯穿古今。毫无疑问,中国自古就有奉养父母、孝亲敬长、以孝治家的传统,但那些人为制造的“催泪大戏”,却让人不禁长吁短叹:难道孝道文化一定要通过如此张扬的方式来传承吗?答案不言自明。诚如网友所言: “讲孝,是好事。人类区别于动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能够反哺,产生的效果是人类得以积累生产和生活的经验,也顺便发展了文化。不过, ‘孝’这名目,一旦上升为某种意识形态,就会演变成仪式和表演,而且是不合人情的仪式和表演”。
[结束语]
催眠之下萌生的感人故事,恐怕很快就会“风干”。教育孩子感恩,需要父母以身作则,更需要学校一以贯之地润化;不需要矫情,也不需要人为地营造“气场”,否则“孝德课”便会徒有其表,丢了灵魂 《剥离人文精神的“孝德”并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