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30年:历程与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和消费结构转变的需要,中国采取了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政策,轻工业、纺织业、服装业等相关行业发展极为迅速并成为当时的主导产业。
20世纪90年代的消费结构第二阶段升级换代对彩电、冰箱、钢铁、机械制造等相关行业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这些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彩电业在1994 - 1999年间年均增长率达17%,如果扣除增长率较低的1997年则达到19%;家用电冰箱行业在1993 - 1995年间年均增长率达24%;家用洗衣机行业1993年、1994年、1996年、1997年的增长率平均为20%;由此带动的相关行业如钢铁、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增长率在此期间也高于其他行业。
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等行业急剧扩张既是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的结果,又给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做了一个极好的注解。随着中国消费结构由“吃穿”为主向“住行”为主升级,中国汽车工业、建筑业、住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等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带动了建材、装备、钢铁、机械、化工等中间需求行业的强势发展,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汽车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在2002年、2003年增长率分别达到39%、37%,尤其是轿车产量在这两年的增长率分别为55%、90%;计算机行业产量在2000 - 2005年均增长率达67%;移动通讯手机行业产量在2001 - 2005年间,增长率达42%。由此带动的钢材行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23. 6%。
因此,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适应市场需要的结果,市场需求起着直接的关键作用。这一点与建国后中国产业发展和布局几乎完全受政府力量的作用存在极其明显的差异。
(二)产业结构随改革鼓点的调整而调整,随产业政策的实施而升级
通过文章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改革的每一个重大举措都对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也直接体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中。如1978 - 1983年期间,改革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农业领域,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的直接后果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不降反升的异常现象。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大大刺激了第二产业的高速增长,“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提出以及对“三资企业”、“个体经济”的认可,极大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产业结构在3次产业间的布局。国务院于1989年3月发布的《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和于1992年6月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以及1997年颁布的《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都有力地推动了当时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十六大后,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等产业政策性文件,以及针对产能过剩,出台了钢铁、电解铝、水泥、铁合金、焦化、煤炭、电石、电力、纺织等行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无疑对发展或淘汰相关行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影响明显。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宏观政策的制定上,有时政府还会出台和采取一些诸如减税、低息贷款、出口优惠等具体措施鼓励资本进入某些行业和领域,如2000年为鼓励软件产业发展,国家采取了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2010年前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征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用于企业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的税收优惠政策;2004年4月“铁本事件”后国家对钢铁市场采取了限制其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2006年4月国家为抑制投资需求,进一步稳定房地产价格,将5年期以上银行房贷基准利率由6. 12%再次上调至6. 39%。改革开放30年来,正是这些政府行为与市场化力量共同作用引导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使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十七大报告中不仅明确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指向。如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能源产业等。毋庸置疑,十七大报告的出台将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产业结构随对外开放的进程而调整,随国际产业的转移而变革
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结构应国际产业转移需要而调整的过程。自1980年批准建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之后,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又先后经历了从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等沿海地区再到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直至所有内陆地区等历程。为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中国在税收、土地使用、进出口自主权等方面都给予诸如“两免六减半”的外资超国民待遇,
与目前发达国家对外产业转移的主体已经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为主、资本转移以间接投资为主的情况不同,随着对外开放国策的实行,中国在吸纳外商直接投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中,承接的产业仍以制造业为主,资本流动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
中国对外开放的初期,恰逢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其产业的又一轮浪潮,这次转移主要以宾馆娱乐设施、食品等第三产业领域以及纺织、服装、服装、家用电器、机械电子终端组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第三产业也由此获得了较快的增长,其产值比重迅速增加。这一时期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为港澳台华人资本,且绝大多数以中小企业为主。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十四大的召开使中国对外开放步入新的阶段。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外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适当投向金融、商业、旅游、房地产等领域”。不仅外资的规模迅速增加,而且其投资领域也呈多元化趋势。1995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指导外资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一步指明了外商投资的方向和领域。自1988年后,外商直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757.html
20世纪90年代的消费结构第二阶段升级换代对彩电、冰箱、钢铁、机械制造等相关行业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这些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彩电业在1994 - 1999年间年均增长率达17%,如果扣除增长率较低的1997年则达到19%;家用电冰箱行业在1993 - 1995年间年均增长率达24%;家用洗衣机行业1993年、1994年、1996年、1997年的增长率平均为20%;由此带动的相关行业如钢铁、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增长率在此期间也高于其他行业。
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等行业急剧扩张既是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的结果,又给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做了一个极好的注解。随着中国消费结构由“吃穿”为主向“住行”为主升级,中国汽车工业、建筑业、住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等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带动了建材、装备、钢铁、机械、化工等中间需求行业的强势发展,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汽车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在2002年、2003年增长率分别达到39%、37%,尤其是轿车产量在这两年的增长率分别为55%、90%;计算机行业产量在2000 - 2005年均增长率达67%;移动通讯手机行业产量在2001 - 2005年间,增长率达42%。由此带动的钢材行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23. 6%。
因此,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适应市场需要的结果,市场需求起着直接的关键作用。这一点与建国后中国产业发展和布局几乎完全受政府力量的作用存在极其明显的差异。
(二)产业结构随改革鼓点的调整而调整,随产业政策的实施而升级
通过文章第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改革的每一个重大举措都对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也直接体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中。如1978 - 1983年期间,改革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农业领域,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改革措施的直接后果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不降反升的异常现象。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大大刺激了第二产业的高速增长,“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提出以及对“三资企业”、“个体经济”的认可,极大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产业结构在3次产业间的布局。国务院于1989年3月发布的《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和于1992年6月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以及1997年颁布的《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都有力地推动了当时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十六大后,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等产业政策性文件,以及针对产能过剩,出台了钢铁、电解铝、水泥、铁合金、焦化、煤炭、电石、电力、纺织等行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无疑对发展或淘汰相关行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影响明显。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宏观政策的制定上,有时政府还会出台和采取一些诸如减税、低息贷款、出口优惠等具体措施鼓励资本进入某些行业和领域,如2000年为鼓励软件产业发展,国家采取了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2010年前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征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用于企业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的税收优惠政策;2004年4月“铁本事件”后国家对钢铁市场采取了限制其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2006年4月国家为抑制投资需求,进一步稳定房地产价格,将5年期以上银行房贷基准利率由6. 12%再次上调至6. 39%。改革开放30年来,正是这些政府行为与市场化力量共同作用引导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使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十七大报告中不仅明确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指向。如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能源产业等。毋庸置疑,十七大报告的出台将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产业结构随对外开放的进程而调整,随国际产业的转移而变革
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结构应国际产业转移需要而调整的过程。自1980年批准建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之后,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又先后经历了从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等沿海地区再到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直至所有内陆地区等历程。为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中国在税收、土地使用、进出口自主权等方面都给予诸如“两免六减半”的外资超国民待遇,
与目前发达国家对外产业转移的主体已经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为主、资本转移以间接投资为主的情况不同,随着对外开放国策的实行,中国在吸纳外商直接投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中,承接的产业仍以制造业为主,资本流动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
中国对外开放的初期,恰逢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其产业的又一轮浪潮,这次转移主要以宾馆娱乐设施、食品等第三产业领域以及纺织、服装、服装、家用电器、机械电子终端组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第三产业也由此获得了较快的增长,其产值比重迅速增加。这一时期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为港澳台华人资本,且绝大多数以中小企业为主。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十四大的召开使中国对外开放步入新的阶段。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外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适当投向金融、商业、旅游、房地产等领域”。不仅外资的规模迅速增加,而且其投资领域也呈多元化趋势。1995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指导外资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一步指明了外商投资的方向和领域。自1988年后,外商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