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金融学论文 >> 正文

产业结构调整30年:历程与特点


产业结构调整30年:历程与特点
冯素杰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摘要:文章从3次产业的发展速度、结构变化以及第一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变化等几个方面对中国产业结构30年的调整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认为中国产业结构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主导产业的更替、改革鼓点的调整、产业政策的实施、对外开放的进程和国际产业的转移而调整升级。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历程;特点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0)03-0014-07
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无不证明,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在日益深化的市场化进程中中国产业结构一直在不断地调整,其合理化程度得到了明显改善。
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后,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中,在相关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后起国家转移的过程中,在市场逐步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和各种产业政策的作用下,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表现为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此消彼长,还体现在各产业内部构成的相对变动上。
(一)三次产业的发展速度及结构变化
1978年至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突出成就。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30年来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亦是各产业产值比重此消彼长的过程。在GDP平均增长率高达9.85%的情况下,各产业增长率的差异是3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相对变动的最直接原因。


表1和图1不仅清晰地显示了30年来GDP和3次产业在增长率上的变动情况和趋势,还彰显了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格局以及产业结构同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同期跳动的共振现象。总体来看,1978 - 2007年30年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高达9. 8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依次为4. 59%、11. 64%和10. 95%。平均增长率间的较大差异直接导致3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1978年28. 19: 47. 88: 23. 94变为2007年的11. 30: 48. 60: 40. 10。从首尾两端看,第一产业的份额绝大部分让位于第三产业。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重大举措、每一个阶段性攻坚都会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变动的过程也因此而深深络上了改革开放的印记。我们可以将改革开放30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划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1978 -1983年阶段。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第一产业产值是呈上升态势,由1978年的28. 19上升至1983年33. 18,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47. 83降至1983年的44. 38,下降了3.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先降后升,由1978年的23. 94降至1980年的21. 60,后又回升至1983年的22. 44。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上升的“逆”产业结构变动的反常现象反映和体现了中国农村和农业领域改革先行一步的历史事实。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同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民秘密签订“大包干”协议的石破天惊之举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全国改革的大幕。这场自下而上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也因此而呈显著上升趋势,并随着1982年1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而达到改革开放30年来最高水平的33. 39个百分点。
1984 -1988年阶段。这一阶段第二产业增长迅速,增长率在1984和1985两个年度高达14. 48%和18.57%,与第二产业相比更高的增长率使得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由1984年的32.13%降至1988年的25. 7%,其下降的份额几乎全转移到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由1984年的24. 78升至1988年的30. 5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比较平稳没有明显升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迅速以及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加的根源在于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标志着中国改革的主战场由农村经济体制转向城市经济体制,这条农村——城市的改革道路沿袭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足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城市经济的主体第二产业减少了许多束缚和羁绊,增加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并由此获得了高速增长,第三产业也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提出而突飞猛进。与此同时,对外开放也有了重大举措。继1979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之后,1984年中国开放了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工业城市,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以及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地纷纷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海南省成为第5个经济特区。1988年3月,国务院制定沿海地区实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使得沿海地区三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发展迅速,加工工业、农副业和以出口为导向的食品加工业、服装业和其他轻工业得到长足发展。
1989 -1991年阶段。1989年六四风波后,国际市场的封锁对中国经济产生了短暂的影响,在产业结构中亦有体现。1990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由前一年25. 11上升至27. 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则都有所下降,分别由42. 83和32. 06个百分点降至41. 34和31. 55个百分点,说明第一产业受国际市场封锁的影响要远远小于第二、三产业。随着国际市场的封锁被迅速解禁,产业结构亦重回正常的轨道,1991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降至24. 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大幅上升至33. 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则基本稳定未变。
1992 - 2002年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将改革开放带入到第二个春天。第二产业在南巡讲话的当年和第二年增长率分别达到21. 15%和19. 87%,其产值比重也由1991年的41. 79个百分点上升至43. 44和46. 57。在随后的几年,则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75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金融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