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人化世界”思想何以可能——对历史唯物主义出场前提的追问
把自己当作了新世界的绝对主宰;另一方面,他们又把自己的行为和为行为所立定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原则当作天经地义的东西,仿佛资产阶级制度是自“亚当夏娃”起就已经存在且一直存在着的东西。一方面,资产阶级在本能行动上是最为“历史”的一个阶级,他们从不满足于小农式的固步自封;另一方面,他们又总是把世界、世界的规律(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里,世界的规律不过是资本发财的规律)当作永恒的对象和永恒的规律。这种被卢卡奇称为“资产阶级思想二律背反”的矛盾现象其实服从同一个定律:资产阶级的利益定律。资产阶级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把本然黑色的东西说成白的,甚至在直冒火星的拜金主义瞳孔中“黑的”原本就是白的。与此相反,无产阶级由于阶级利益的驱动,本能地、自在地与真相站在一起,他们既看到了世界是生生不息的、由人的实践所推动的运动过程,又愿意和迫切认可这一运动的实在性——因为唯有世界是人化世界、是由人的活动推动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才有希望改变当下的奴隶处境,才有信念把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生存状况(连同资本家享受人上人特权的生存状况)当作一个暂时的历史现象而予以扬弃。
三、“人化世界”思想的出场又是近代历史哲学和历史科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化世界”思想——把世界理解为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从物质根源上来看是资本主义大工业改造自然和资本主义阶级对立的产物,而从思想谱系来看则是近代历史哲学和历史科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实际上,从维科到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以及法国和英国的历史编纂学等等,已经为马克思“人化世界”思想的出场奠定了初步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渊源方面决非空穴来风,它是批判地继承近代历史哲学和历史科学(不仅包括历史编纂学,还特别要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的最终成果。尽管马克思严厉批评青年黑格尔派囿于纯粹思想领域的“醉醺醺的思辨”,但他同时又坚持通过研究前人思想来把握现实的本质与规律的正确原则,因为这些思想以理性的形式(尽管还是颠倒的、神秘的、抽象的)初步把捉到了“现实”——超越了狭隘感性经验的真正现实。
站在今天人们的视角来看,人一直就创造着历史并处于历史之中;但实际上含有世界观意义的“历史”观念,却只是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大规模改造自然这一现实的思想反映。近代最先认识到历史的认识论价值和属人特性的哲学家是维科。他的《新科学》明确提出,人们对“神”的观照方式应当有一个大的改变,因为“前此哲学家们只是通过自然界事物去观照神”,“但是哲学家们还没有就人类的最独特的那方面去观照天神旨意,人类本性有一个主要特点,这就是人的社会性。””可见,维科已经不是从自然主义的素朴观点去理解“神”(按唯物主义的解读,维科的“神”也就是他对世界最高原则的理解,因此对象化着他的世界观),而是开始从人所特有的历史属性出发去理解。但这在“逻辑”上就是悖论的,因为“神”原本是一个永恒的存在,经由“历史”化的理解则消解了其终极性、永恒性、至上性;解除这种悖论的方案则只能是—一“神”(世界)经过“历史”的转换已经发生了一个从永恒对象到生成对象的转变。这其中当然隐藏着马克思“人化世界”思想的最早萌芽。
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唯心主义的历史解释原则已经相当丰满。权举一例,在谈到“历史的地理基础”问题时,黑格尔提出:“有好些自然的环境,必须永远排斥在世界历史的运动之外,在寒带和热带上,找不到世界历史民族的地盘。人类意识的觉醒……同自然界直接的、未反省的性质相反对。”关于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奠基意义问题,列宁的《哲学笔记》给予了最清晰的诠释。列宁总是强调要按照唯物主义的原则去理解黑格尔;一经这样的转化,那么黑格尔神秘语言背后所内蕴的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就解蔽开来。按列宁的提示,黑格尔上述论断的意蕴就是极其深刻的:所谓“有些自然环境必须排斥在世界历史之外”,就是指只有经由(西方)人的实践改造的自然(自在世界的一部分)才能称为历史,否则即使“存在”,也是“存在着的无”。这不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评费尔巴哈非历史的世界观时所说的——“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命题的另一形式的表述吗?黑格尔的“精神”、“意识”唯物主义地翻转过来就是感性的人的历史活动。这种唯心主义世界观虽然“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主宾关系,但却天才地提示了人对世界的生成性地位——世界被“精神”、“无人身的理性”所支配的秘密,不正在于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使“世界人化”的真相吗?正如列宁所说,“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黑格尔那里处于萌芽状态的天才思想——种子——的一种应用和发展。”
《马克思的“人化世界”思想何以可能——对历史唯物主义出场前提的追问(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879.html
三、“人化世界”思想的出场又是近代历史哲学和历史科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化世界”思想——把世界理解为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从物质根源上来看是资本主义大工业改造自然和资本主义阶级对立的产物,而从思想谱系来看则是近代历史哲学和历史科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实际上,从维科到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以及法国和英国的历史编纂学等等,已经为马克思“人化世界”思想的出场奠定了初步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渊源方面决非空穴来风,它是批判地继承近代历史哲学和历史科学(不仅包括历史编纂学,还特别要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的最终成果。尽管马克思严厉批评青年黑格尔派囿于纯粹思想领域的“醉醺醺的思辨”,但他同时又坚持通过研究前人思想来把握现实的本质与规律的正确原则,因为这些思想以理性的形式(尽管还是颠倒的、神秘的、抽象的)初步把捉到了“现实”——超越了狭隘感性经验的真正现实。
站在今天人们的视角来看,人一直就创造着历史并处于历史之中;但实际上含有世界观意义的“历史”观念,却只是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大规模改造自然这一现实的思想反映。近代最先认识到历史的认识论价值和属人特性的哲学家是维科。他的《新科学》明确提出,人们对“神”的观照方式应当有一个大的改变,因为“前此哲学家们只是通过自然界事物去观照神”,“但是哲学家们还没有就人类的最独特的那方面去观照天神旨意,人类本性有一个主要特点,这就是人的社会性。””可见,维科已经不是从自然主义的素朴观点去理解“神”(按唯物主义的解读,维科的“神”也就是他对世界最高原则的理解,因此对象化着他的世界观),而是开始从人所特有的历史属性出发去理解。但这在“逻辑”上就是悖论的,因为“神”原本是一个永恒的存在,经由“历史”化的理解则消解了其终极性、永恒性、至上性;解除这种悖论的方案则只能是—一“神”(世界)经过“历史”的转换已经发生了一个从永恒对象到生成对象的转变。这其中当然隐藏着马克思“人化世界”思想的最早萌芽。
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唯心主义的历史解释原则已经相当丰满。权举一例,在谈到“历史的地理基础”问题时,黑格尔提出:“有好些自然的环境,必须永远排斥在世界历史的运动之外,在寒带和热带上,找不到世界历史民族的地盘。人类意识的觉醒……同自然界直接的、未反省的性质相反对。”关于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奠基意义问题,列宁的《哲学笔记》给予了最清晰的诠释。列宁总是强调要按照唯物主义的原则去理解黑格尔;一经这样的转化,那么黑格尔神秘语言背后所内蕴的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就解蔽开来。按列宁的提示,黑格尔上述论断的意蕴就是极其深刻的:所谓“有些自然环境必须排斥在世界历史之外”,就是指只有经由(西方)人的实践改造的自然(自在世界的一部分)才能称为历史,否则即使“存在”,也是“存在着的无”。这不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评费尔巴哈非历史的世界观时所说的——“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命题的另一形式的表述吗?黑格尔的“精神”、“意识”唯物主义地翻转过来就是感性的人的历史活动。这种唯心主义世界观虽然“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主宾关系,但却天才地提示了人对世界的生成性地位——世界被“精神”、“无人身的理性”所支配的秘密,不正在于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使“世界人化”的真相吗?正如列宁所说,“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黑格尔那里处于萌芽状态的天才思想——种子——的一种应用和发展。”
《马克思的“人化世界”思想何以可能——对历史唯物主义出场前提的追问(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