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邓小平方法论
学思想:一是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一是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特殊和一般相联结而存在这一矛盾问题的精髓。它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表现出来,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三、基本方法论原则
(八)方法问题属主体范畴,但并非纯主观的产物,而是客观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只有反映了客观规律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规律的存在是一个系统,因而反映规律的方法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它既有反映最根本问题的最高方法论原则,也有反映时代基本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如果说,前者是方法论的灵魂,那么后者就是方法论的主干。具有基干性质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是具有灵魂意义最高方法论原则的具体化,它更贴近于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生活。
(九)“三个面向”的思维向度。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总方向的规定。也是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考如何“走自己的路”的思维向度。所谓思维向度,即思维的方向和角度。它构成思维的时空,廓定思维的视野,标示思维的境界。
首先,思考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不可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也不可忘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把立脚点和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使思维方式跟上现代化的进程。所谓跟上现代化进程,从根本上说,就是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
其次,思考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不仅要懂得中国,还要懂得世界,特别要懂得中国和世界的联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把中国和世界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了一起,一个自我孤立的中国是不可能发展强大的。做一个当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站在全球的高度看中国,同时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世界影响。
再次,思考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不仅要背靠历史,立足现实,还要面向未来,把历史、现实和未来统一起来。在我们的思维因素中,不仅要有历史经验的积淀,现实的理论思考,还要有思维的前瞻性。邓小平关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断,实际上就是现代科学思维的基本特征。
(十)“三个有利于”的价值取向。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针对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当代共产党人、特别是各级领导者的价值取向。所谓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人们进行价值选择所遵循的方向。如果说,认识的真理性判断,关系到人们前进之路,那么,价值性判断,则关系到人们的根本立场。
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中具有根本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动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也为共产主义作物质准备。当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之上共产主义得以实现时,将是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有利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是其崇高的理想信念在思维方法上的体现。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说,它是着眼于国力的提高的。国力的强弱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奋力追赶,就有被淘汰的可能。这是一个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二是说,它是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高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力,是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等方面的统一,只有这诸多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才符合社会主义国力的发展规律。只有这诸多方面的综合力量提高,才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必须以国家的强大为目标。
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选择理论中,具有最终目的性意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共产党人的利益价值观,要求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既着眼于根本,又给人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这既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体现。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价值理论,从社会、国家、人民三个方面着眼,不仅确立了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是非标准,也规定了我们开拓未来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江泽民同志从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统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党和国家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当我们思考它的理论渊源时,不难看出它和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理论的内在联系。
(十一)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邓小平在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为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学习和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这四大方法论原则,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要求。
所谓原则性,从哲学意义上讲,就是实事求是原则和人民利益原则,前者是它的真理性体现,后者是它的价值取向。从政治上讲,就是邓小平规定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人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必须灵活地处置各种问题,但灵活性决不可超越原则的界限,不能拿原则作交易。原则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思想表现,原则性归根到底是个立场问题,具有首要的意义。
所谓系统性,就是从事物的整体性出发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系统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只有从系统性着眼,才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依据邓小平的论述,坚持系统性方法论原则,主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要从全局着眼看局部,又要从各个局部的关系上把握全局;二是过程
所谓预见性,就是依据规律,预见未来,指明方向。思维根据必然性指明发展的目标,同时又要根据必然通过偶然实现的规律,预见可能发生的困难和曲折,在工作中把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起来。预见性是思想的前瞻性在工作中的体现,使人们真正懂得没有预见性就没有领导,为着领导必须预见。邓小平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就是建立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之上的。
所谓创造性,就是人类为着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规律,改变物质的发展形态,创造出事物的新的存在形式。创造性的本质是创新,包括知识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等。创造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的生命力的源泉,是一个民族活力的灵魂,是革命和建设的动力。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是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创建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形态。
(十二)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恩格斯曾称辩证的发展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列宁和毛泽东则称辩证的发展是无产阶级的“发展观”或“宇宙观”。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就是这种道理的通俗表达,实际上就是邓小平的发展观。
在邓小平的发展观中,首要的是发展的绝对性。发展中有相对的静止,也有暂时的后退,但这些只有相对的意义。静止是发展的一种形式或状态,后退一步往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它 《简析邓小平方法论(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882.html
三、基本方法论原则
(八)方法问题属主体范畴,但并非纯主观的产物,而是客观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只有反映了客观规律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规律的存在是一个系统,因而反映规律的方法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它既有反映最根本问题的最高方法论原则,也有反映时代基本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如果说,前者是方法论的灵魂,那么后者就是方法论的主干。具有基干性质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是具有灵魂意义最高方法论原则的具体化,它更贴近于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生活。
(九)“三个面向”的思维向度。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总方向的规定。也是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考如何“走自己的路”的思维向度。所谓思维向度,即思维的方向和角度。它构成思维的时空,廓定思维的视野,标示思维的境界。
首先,思考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不可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也不可忘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把立脚点和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使思维方式跟上现代化的进程。所谓跟上现代化进程,从根本上说,就是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
其次,思考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不仅要懂得中国,还要懂得世界,特别要懂得中国和世界的联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把中国和世界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了一起,一个自我孤立的中国是不可能发展强大的。做一个当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站在全球的高度看中国,同时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世界影响。
再次,思考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不仅要背靠历史,立足现实,还要面向未来,把历史、现实和未来统一起来。在我们的思维因素中,不仅要有历史经验的积淀,现实的理论思考,还要有思维的前瞻性。邓小平关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断,实际上就是现代科学思维的基本特征。
(十)“三个有利于”的价值取向。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针对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当代共产党人、特别是各级领导者的价值取向。所谓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所谓价值取向,是指人们进行价值选择所遵循的方向。如果说,认识的真理性判断,关系到人们前进之路,那么,价值性判断,则关系到人们的根本立场。
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中具有根本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动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也为共产主义作物质准备。当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之上共产主义得以实现时,将是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有利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是其崇高的理想信念在思维方法上的体现。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说,它是着眼于国力的提高的。国力的强弱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奋力追赶,就有被淘汰的可能。这是一个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二是说,它是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高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力,是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等方面的统一,只有这诸多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才符合社会主义国力的发展规律。只有这诸多方面的综合力量提高,才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必须以国家的强大为目标。
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选择理论中,具有最终目的性意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共产党人的利益价值观,要求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既着眼于根本,又给人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这既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体现。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价值理论,从社会、国家、人民三个方面着眼,不仅确立了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是非标准,也规定了我们开拓未来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江泽民同志从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统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党和国家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当我们思考它的理论渊源时,不难看出它和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理论的内在联系。
(十一)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邓小平在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为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学习和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这四大方法论原则,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要求。
所谓原则性,从哲学意义上讲,就是实事求是原则和人民利益原则,前者是它的真理性体现,后者是它的价值取向。从政治上讲,就是邓小平规定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人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必须灵活地处置各种问题,但灵活性决不可超越原则的界限,不能拿原则作交易。原则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思想表现,原则性归根到底是个立场问题,具有首要的意义。
所谓系统性,就是从事物的整体性出发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系统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只有从系统性着眼,才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依据邓小平的论述,坚持系统性方法论原则,主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要从全局着眼看局部,又要从各个局部的关系上把握全局;二是过程
和阶段的关系:既要从全过程着眼看阶段,又要从各个阶段的联结上把握全过程的发展;三是系统和层次的关系:既要从大系统出发看层次,又要从各层次的联结上把握整个系统。
所谓预见性,就是依据规律,预见未来,指明方向。思维根据必然性指明发展的目标,同时又要根据必然通过偶然实现的规律,预见可能发生的困难和曲折,在工作中把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起来。预见性是思想的前瞻性在工作中的体现,使人们真正懂得没有预见性就没有领导,为着领导必须预见。邓小平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就是建立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之上的。
所谓创造性,就是人类为着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规律,改变物质的发展形态,创造出事物的新的存在形式。创造性的本质是创新,包括知识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等。创造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的生命力的源泉,是一个民族活力的灵魂,是革命和建设的动力。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是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创建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形态。
(十二)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恩格斯曾称辩证的发展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列宁和毛泽东则称辩证的发展是无产阶级的“发展观”或“宇宙观”。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就是这种道理的通俗表达,实际上就是邓小平的发展观。
在邓小平的发展观中,首要的是发展的绝对性。发展中有相对的静止,也有暂时的后退,但这些只有相对的意义。静止是发展的一种形式或状态,后退一步往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它 《简析邓小平方法论(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