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马哲论文 >> 正文

从《反杜林论》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从《反杜林论》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曾庆桃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道德是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中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特殊的行为关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批判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论基础上,对道德产生的真正根源、道德的基本内涵及道德的基本属性进行强有力的论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关键词:反杜林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产生,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永恒的道德和超阶级的道德是没有的。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需要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尽管这些道德准则并非道德中最本质的方面,且在阶级社会中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毕竟起着约束不同阶级人们行为的作用。
  
  一、杜林的永恒道德论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写有关道德方面的原理是在第一篇哲学部分,比较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但在学习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前,我们必须先了解杜林的永恒道德论,因为恩格斯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存在的基础上来论述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杜林先生是从唯心主义先验论出发,认为道德的世界和一般知识的世界一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在发展过程中构成比较完全的道德意识和所谓良心的那些特殊真理,只要它们的最终的基础都已经被认识,就叮以要求具有同数学的认识和运用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范围。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道德观,认为他的道德论是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
  
  “永恒”一词贯穿于杜林先生的一切理论体系之中,存在于—卜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因此他自然而然也认为道德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是“永恒的原则和规范”,认为这些“原则”可以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一切民族之上。同时,杜林否定道德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他认为“善不是恶,恶不是善”,善与恶是超历史的、超阶级的、永恒的,是人类天生的本性。 (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且杜林还从这种超阶级的先验的道德观出发,确立了他的人类绝对的道德标准,即暴力是恶,人类相爱是善。人类相爱是天生的,是超阶级的,永恒的。杜林的永恒道德观,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夕是大肆鼓吹和宣扬,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反对暴力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作出批判“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认为道德受社会关系的制约,根源于社会关系,由社会关系所决定。道德关系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存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社会生活领域。人们在发展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道德理想。道德不是永恒的、抽象的,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道德产生的根源
  
  恩格斯指出,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必然会产生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上的矛盾或冲突,为解决这些矛盾或冲突,调节社会关系,就逐渐产生了一些行为准则和观念,这就是道德。道德归根到底是人们物质生产和交换关系的产物。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这说明道德不能直接从物质生产中产生,不能直接反映物质生产的状况,道德产生于社会关系中,产生于人与人关系中。
  
  从人类社会开始个体对家庭、部落的关系,男女之间的关系,家长对子女和子女对家长的关系,就已经在共同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这些关系渐渐巩固下来以后,就变成了人们行为方面公认的标准,变为社会道德。所以对于人的任何行为品德,应该根据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去考察,人们不能脱离社会的生活和行动,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一定社会关系,即人们之间的关系,人们对社会的关系。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和规则是在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社会意识。总之,社会关系及社会经济制度是人们社会道德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二)道德的本质
  
  1.道德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对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上所作出的社会评价,以及通过这种评价来调整人们对社会和人们相互之间的各种观念、规范、原则、标准的总和。简单地说道德是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同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是在所有制关系中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一部分。
  
  2.道德与法的区别
  
  法律主要依靠强制的力量,不管人们内心是否信服,只要触犯了法律,就要实行强制,法律依靠强制手段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道德则是靠人们内心信服为后盾,通过人们的内心约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3.道德与宗教的区别
  
  宗教是反映、宣传和维护一定阶级道德观念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往往把道德和宗教混为一谈,宣扬宗教就是道德,企图借宗教和神的力量来维护他们的道德规范。在人们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情况下,往往把道德观念当作宗教信仰,又把这种信仰当作高尚的道德观念。其实道德是依靠舆论的力量,而宗教则是依靠神的力量,依靠教规。依靠宗教来评价人们的道德是错误的,是不能从根本上揭示道德的本质。
  
  (三)道德的属性
  
  1.阶级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深刻地揭示了道德的阶级性,说到“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

《从《反杜林论》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88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马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