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先进性及其时代价值
论文: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先进性及其时代价值
陈成志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摘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幸福观,又是辩证的科学的幸福观,它以其幸福理想的崇高性、幸福主体的广泛性、幸福内容的完整性和幸福途径的实践性等特点,彰显出先进性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真”与“善”的辩证统一,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导地位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下不断创造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新业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强大生命力和不容置疑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先进性;时代价值
纵观人类幸福思想发展史,统治阶级的幸福观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幸福观,并且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封建地主阶级的幸福观高于奴隶主阶级的幸福观,而资产阶级幸福观又高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幸福观。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统治阶级的幸福观呈现不断进步的趋势,但是在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幸福观,实质上都是为维护少数统治者和剥削者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在与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真”与“善”的辩证统一,是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导地位的根本依据。 (论文范文 fanwen.oyaya.net) 笔者在“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性及其认同教育”(发表于《学术交流》2012年第3期)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性做了专门论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仅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幸福观,而且是辩证、系统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仅是联系、全面的幸福观而且是开放、发展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无可辩驳的科学性特点。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仅是人类幸福伦理思想发展史上最科学的幸福观,而且是最先进的幸福观。
一、幸福理想的崇高性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对历史上剥削阶级利己主义幸福观的否定,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建立“世界大同”的共产主义制度为幸福理想。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理想的崇高性和神圣性。早在青年时期,马克思就有了为社会进步为人类解放而生活而奋斗的幸福理想,“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事实上,马克思后来毕生所从事的就是一项“为大家而献身”的“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马克思不但是崇高幸福理想的倡导者和宣传者,而且是一位勇敢、忠诚的实践者和开拓者。马克思认为,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其实马克思本人就是这样的人。
二、幸福主体的广泛性
任何幸福观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都是为不同阶级利益服务的。资产阶级幸福观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其幸福主体也只能是少数资产阶级。无论是资产阶级的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幸福观还是其经过粉饰后的合理利己主义幸福观以及“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幸福观,在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的资本主义社会,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是不会带来幸福的。“虽然它肯定了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它把这种权利归结为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性,这就实际上取消了无产者追求幸福的物质条件,把少数有产者的幸福建立在大多数人的痛苦和死亡之上,因此,资产阶级的幸福观必然成为一种抽象而伪善的道德说教,在人人幸福的旗帜下掩盖了无产者的不幸;在人人享乐的口号下,掩盖了无产阶级的被迫禁欲,因此‘富有和贫穷的对立并没有在普遍幸福中得到解决,反而……更加尖锐化了。’”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幸福主体不是少数剥削者和压迫者,而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充分体现了幸福主体的广泛性。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现自身解放和幸福的锐利思想武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七大报告把“最广大的人民”作为幸福的主体,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幸福主体的广泛性。坚持幸福主体的人民性就是坚持幸福主体的广泛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幸福主体的广泛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一切剥削阶级幸福观的分水岭。
三、幸福内容的完整性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幸福内容从横向看主要包括物质幸福、精神幸福、人际幸福、生态幸福等;从纵向看主要包括过程幸福、结果幸福、短暂幸福、长久幸福、过去幸福、现实幸福和未来幸福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幸福内容是一个包含多种要素、结构合理的内容体系,它具有全面性、完整性、协调性的特点。幸福内容的完整性是对享乐主义幸福观、拜金主义幸福观、拜权主义幸福观等“残缺性”、非科学幸福观的否定。许多调查和研究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的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幸福内容完整性”观点的正确性。普林斯顿大学(TheUniversityOfPrinceton)教授丹尼尔,坎乃门(DanielKahneman)指出,“有许多证据证明,(物质上)更加富有并非使我们更加幸福。研究表明,更富有的国家的人们的确比贫穷的国家的人们更幸福些,但是,一旦有了住宅、食物和衣服,额外的钱财似乎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据2001年5月19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50年来,美国的富有程度 《论文: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先进性及其时代价值》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919.html
陈成志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摘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幸福观,又是辩证的科学的幸福观,它以其幸福理想的崇高性、幸福主体的广泛性、幸福内容的完整性和幸福途径的实践性等特点,彰显出先进性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真”与“善”的辩证统一,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导地位的根本依据。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下不断创造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新业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强大生命力和不容置疑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先进性;时代价值
纵观人类幸福思想发展史,统治阶级的幸福观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幸福观,并且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封建地主阶级的幸福观高于奴隶主阶级的幸福观,而资产阶级幸福观又高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幸福观。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统治阶级的幸福观呈现不断进步的趋势,但是在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幸福观,实质上都是为维护少数统治者和剥削者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在与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真”与“善”的辩证统一,是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导地位的根本依据。 (论文范文 fanwen.oyaya.net) 笔者在“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性及其认同教育”(发表于《学术交流》2012年第3期)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性做了专门论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仅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幸福观,而且是辩证、系统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仅是联系、全面的幸福观而且是开放、发展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无可辩驳的科学性特点。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仅是人类幸福伦理思想发展史上最科学的幸福观,而且是最先进的幸福观。
一、幸福理想的崇高性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对历史上剥削阶级利己主义幸福观的否定,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建立“世界大同”的共产主义制度为幸福理想。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理想的崇高性和神圣性。早在青年时期,马克思就有了为社会进步为人类解放而生活而奋斗的幸福理想,“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事实上,马克思后来毕生所从事的就是一项“为大家而献身”的“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马克思不但是崇高幸福理想的倡导者和宣传者,而且是一位勇敢、忠诚的实践者和开拓者。马克思认为,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其实马克思本人就是这样的人。
二、幸福主体的广泛性
任何幸福观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都是为不同阶级利益服务的。资产阶级幸福观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其幸福主体也只能是少数资产阶级。无论是资产阶级的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幸福观还是其经过粉饰后的合理利己主义幸福观以及“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幸福观,在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的资本主义社会,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是不会带来幸福的。“虽然它肯定了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它把这种权利归结为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性,这就实际上取消了无产者追求幸福的物质条件,把少数有产者的幸福建立在大多数人的痛苦和死亡之上,因此,资产阶级的幸福观必然成为一种抽象而伪善的道德说教,在人人幸福的旗帜下掩盖了无产者的不幸;在人人享乐的口号下,掩盖了无产阶级的被迫禁欲,因此‘富有和贫穷的对立并没有在普遍幸福中得到解决,反而……更加尖锐化了。’”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幸福主体不是少数剥削者和压迫者,而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充分体现了幸福主体的广泛性。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现自身解放和幸福的锐利思想武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七大报告把“最广大的人民”作为幸福的主体,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幸福主体的广泛性。坚持幸福主体的人民性就是坚持幸福主体的广泛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幸福主体的广泛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一切剥削阶级幸福观的分水岭。
三、幸福内容的完整性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幸福内容从横向看主要包括物质幸福、精神幸福、人际幸福、生态幸福等;从纵向看主要包括过程幸福、结果幸福、短暂幸福、长久幸福、过去幸福、现实幸福和未来幸福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幸福内容是一个包含多种要素、结构合理的内容体系,它具有全面性、完整性、协调性的特点。幸福内容的完整性是对享乐主义幸福观、拜金主义幸福观、拜权主义幸福观等“残缺性”、非科学幸福观的否定。许多调查和研究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的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幸福内容完整性”观点的正确性。普林斯顿大学(TheUniversityOfPrinceton)教授丹尼尔,坎乃门(DanielKahneman)指出,“有许多证据证明,(物质上)更加富有并非使我们更加幸福。研究表明,更富有的国家的人们的确比贫穷的国家的人们更幸福些,但是,一旦有了住宅、食物和衣服,额外的钱财似乎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据2001年5月19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50年来,美国的富有程度 《论文: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先进性及其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