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新发展


的认识上也有过偏差和“左”的影响。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这种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我们却在1958年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提出了“十五年赶超英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口号,以致发展到“穷过渡”,严重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给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作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回答,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进一步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 —380页。) 
邓小平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重大意义在于:(一)为我们正确地认识国情,立足现实,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既避免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的“计划”、“规划”,又避免无所作为,不图进取的思想,防止犯“左”和右的错误。(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不发达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在这个初级阶段中,这些国家要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及各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优势。凡上种种既是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又是由初级阶段走向更高阶段的必经过程。(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增强对其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长期奋斗。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市场经济逐步发达和完善的阶段。这需要上百年的奋斗,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矢志不移,勤俭建国,艰苦创业。 
三、邓小平经济理论在所有制关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分配关系、内外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社会关系方面,突破传统的观念,作了新的科学阐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一)关于所有制关系,邓小平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的论断。对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把变革现存所有制关系作为无产阶级改造现代社会的首要任务提出来,并设想在资本主义最先进的国家“必须剥夺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经营权,而代之以所有这些生产部门由社会来经营”,实现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平等,即完全的公有制。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及其所有制实现条件的理论预测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实际进程并不一样。怎样把坚持和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要的历史任务,但是多年来,我们曾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就是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或者至多是全民和集体两种公有制形式。 
在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自50年代后期起又多次实行“小集体向大集体过渡”、“大集体向全民过渡”,直至在“文革”中出现了“穷过渡”的做法,严重窒息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邓小平的伟大贡献在于,通过对我们长期追求“一大二公”的深刻反思,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并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所有制形式的改革,以此为序幕,推动全国的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二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适合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的所有制结构基本形成,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又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二)关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观点可谓是石破天惊,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页。)以后又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邓小平还讲到要把计划和市场这两个优势结合起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将价值规律引入经济体制。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又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观念。党的十四大则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邓小平的理论贡献主要是:1、 把市场经济的制度性价值与体制性价值严格区分开来,澄清了历史的误解;2、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严格区分开来,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3、指明了市场经济是一种手段, 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能划等号,这样就使我们能大胆地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吸收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来。 
(三)关于分配关系,邓小平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结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设想,是在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和产品经济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实行的。其前提条件是:1、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2、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单一的全民所有制;3、 由一个代表全社会的经济中心直接计划和组织社

会的生产和分配;4、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消亡;5、个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6、培养熟练劳动者的费用全部由社会负担。显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还不具备这些前提条件。而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追求的是形式上的平等,从而导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邓小平在分配关系上的贡献是: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他明确指出:“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的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2、反对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邓小平认为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3、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其他分配形式的存在,提倡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社会成员、其他地区也富起来,最终走向共同富裕。4、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并严肃指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111页。) 
(四)在内外关系上,邓小平提出了对外开放思想。邓小平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同时代主题变换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指导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思想,构成邓小平经济思想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邓小平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把握了对外开放这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他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97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