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新发展


【 正 文 】 
邓小平经济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解决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使我国经济建设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路。今天,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邓小平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对于进一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始终如一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实现我国跨世纪的伟大战略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经济理论解决了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新的时代主题,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实现了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以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此为背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进行了理论阐述和科学预想。但是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经济建设,如何建立、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作了艰难的探索,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邓小平经济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我国实际出发,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如何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落后走向现代化的问题。 
首先,邓小平科学地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长期以来人们的一般认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消灭了一切人对人剥削的、实现了按劳分配的社会经济制度。在这种认识下,人们往往从生产关系角度考虑问题,仅仅从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来认识社会主义。这种认识在“左”的指导思想下,发展到在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在发展阶段上急于“穷过渡”,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以至“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荒谬理论。正如邓小平所深刻指出的“文化大革命”十年中,“许多怪东西都出来了。要人们安于贫困落后,说什么宁要贫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这就是‘四人帮’搞的那一套。哪有什么贫困的社会主义、贫困的共产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7—228页。)“‘四人帮’荒谬的理论导致中国处于贫困、停滞的状态”。(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8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认识的伟大贡献,在于他不仅肯定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更在于他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统一起来加以考虑,而且把生产力作为首先的根本的因素。他多次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成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石。 
其次,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提出了“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的号召。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一条主线。这一思想不仅是基于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现实,更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一)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只有发展生产力, 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富裕,公有制和人民政权才能巩固和发展。(二)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增强综合国力靠发展,改善人民生活靠发展,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凝聚力靠发展,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靠发展。(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发展生产力,要图发展,就要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不能再蹈过去搞政治运动、搞“阶级斗争”的复辙;要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加紧建设,几年上一个台阶;要利用当前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不当头,不称大,不逞强,埋头苦干,发展和壮大自己。总之,全党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基本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第三,邓小平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 
确定了以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不等于就发展了生产力;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不等于就是经济建设。要实现发展生产、建设经济的任务,根本途径是改革。邓小平的伟大贡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发展到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高度,并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称之为“第二次革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页。)正是邓小平这一改革动力论的思想,才可能改变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的活力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才可能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提高政府与企业管理部门的效率;才可能冲破闭关锁国,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才可能调整和完善以往的所有制结构,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形式的所有制共同发展;才可能打破单一的分配体制,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总之,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打破了旧有经济体制及其机制中的僵化模式,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局面。 
第四,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构想,构筑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 
邓小平不仅抓住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时代主题,而且还制定了实现的步骤和基本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最现实的最具马克思主义时代感的经济学。早在1979年末,邓小平在同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谈话时,提出了争取20世纪末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的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在邓小平的倡议下,中国共产党中央制定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规划:第一步,在80年代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的发展正沿着邓小平的构想前进。1978年以后的二十年,我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截止199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8%,国内生产总值为9020亿美元,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 
二、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对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认识,成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确定经济社会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是全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了共产主义和

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的概念,列宁也作过类似的论述。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前身是一个摆脱封建农奴制不久的资本主义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然而仅经过1921—1936年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斯大林就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匆匆考虑消灭三大差别,向共产主义过渡。赫鲁晓夫及以后的苏联领导人则声称苏联已经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实际上这种发达社会主义远不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生产水平,只能是“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苏联的最终解体,与其脱离国情、违背实际、超越阶段不无关系。 
我国在社会发展阶段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新发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97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