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问题―――对校园占座现象的思考
摘要:校园占座现象实质上是一种资源的抢占现象,它的背后折射出了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问题。本文通过对占座现象的层层深入地分析,得出一条结论,垄断能提高共有资源配置的效率。希望对解决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 抢占 共有资源 成本收益 供求分析 市场结构
占座现象是校园里的特色事物之一,它貌似简单,却反映了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问题。座位作为一种校园里的共有资源,是通过学生的占座行为完成自发配置的。那些没有明确或无法明确分配规则的共有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类抢占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占座现象的深入分析来讨论共有资源的抢占问题。
一、关于占座的一些概念和假设
所谓“占座”就是在一次活动开始前占有活动场地内某个或某些位置在活动期间的使用权,并以放在该位置的物品作为标识或是直接守在那里。这是狭义的占座概念,校园里的占座现象就属于此类。如果把“座”的含义推广到资源概念上,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就得到广义的“占座”概念。广义的“占座”是一种抢占资源的行为。
被抢占的资源一般非单个物品,它们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使用权让渡给使用者时没有明确或者无法明确分配规则,所以使用者可以采取抢占行为,在抢占过程中不涉及所有权的问题,因而不是违法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只是抢占行为产生的基础,其产生的动机是被抢占资源的稀缺或是由质量优劣差异导致的优者的稀缺。稀缺性加上不明确的分配规则,使使用者获利不确定,于是引发了抢占行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这类可抢占的资源实质上是共有资源,而且是那些产权难以界定、收费难、分配规则无法明确的稀缺的共有资源。我在这里称其为“可占的共有资源”。比如海洋资源、生态资源、市场资源等。这类资源在配置过程中都会遇到抢占问题,而且会由抢占行为在各自系统内形成一个特殊的市场,在这个“抢占市场”上,资源的使用者作为买方形成需求,资源的存在状况构成供给,抢占者支付的抢占成本(此概念,下一部分有详细阐述)形成了市场价格。主动权在买方手中,价格在买方的竞争中形成。
由于占座现象代表了一些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占座现象的深入分析来考察共有资源的抢占问题。在分析之前先明确一些前提和假设:第一个假设就是座位的稀缺性,这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第二个假设是在长期的占座过程中形成的制度约束保持不变;第三个假设是占座的目的只有三种,听课、逃避听课和自习;第四个假设是座位供给状况不变且占座者是理性的经济人;第五个假设是每位学生只占一个座位,不帮助他人占座,即买方之间没有联合,从买方角度讲,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二、占座的经济学分析
本部分将从四个层次对占座现象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
1、成本——收益分析
一般来讲,消费者使用某个座位会获得一定的效用,这些效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的,一类是精神的。这两部分合起来,可以看作消费者使用该座位所获得的收益,用公式表示就是R=f1(s)+f2(m)。其中,s为物质因素,m为精神因素。对某一特定消费者而言,他使用座位所获得的收益会随座位属性的不同而变化,对某一特定的座位而言,它所发挥的效用会根据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变化。所以上面的收益函数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形式,而自变量又是由座位属性来确定的。
无论消费者占座与否,在使用座位之前总要先寻找,寻找过程中花费的时间、消耗的体力等构成“寻找成本”。只要消费者获得一个座位就必须支付这部分成本,所以“寻找成本”在占座分析中无关紧要,在下面的分析中把这部分成本抽象掉。这样,不占座时,消费者就不支付成本,此时空位置是随机的,消费者能从中得到的收益也就随机,可大可小,可正可负,也可能为零。如果有空位置,消费者会在其中选择最优的一个, 但这并不能满足他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原因很简单,成本为零时,利润最大化表现为收益最大化,随机的收益显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追求,于是引发了消费者的占座行为。
在占座过程中,除已抽象掉的“寻找成本”外,消费者还要支付另一部分额外的成本,就是占座成本,它包括客观上的交易成本C1 和主观上的预期成本C2 。前者是指消费者投入的人力(用r表示)、物力(用w表示)、花费的时间(用t 表示)、精神上因紧张担忧而疲惫(用m 表示)等。后者主要指由于占座物品丢失或损坏带来的损失,取决于占座物品的价值(用v表示)和丢失或损坏的概率(用p表示)。总成本用公式可以表示成 C = C1 + C2 = g1( r , w , t , s ) + g2( v , p ) 。
消费者占座后最终获取的收益受其他消费者行为影响,在占座以前,消费者只能知道一个预期的收益。图一描绘了消费者成本——预期收益曲线的三种基本形状。C、R分别表示成本和预期收益,Rm是收益最大值。因为座位是既定的,收益必然有最大值,这个最大值就是最优座位给消费者带来的收益。虚线R=C上方表示收益大于成本,是曲线的有效部分。 成本为零处收益不能确定。每个消费者按各自曲线以MR=MC原则确定最优成本支出,也就是曲线上边际为1的点对应的成本。例如A点对应的成本CA 。
图 一
2、市场供求分析
下面在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进行供求分析。首先分析需求面。
市场价格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成本,也就是上面分析中的最优成本,在一定价格P下,需求量就是最优成本为P的消费者数Q,Q受消费者群偏好的影响,因此消费偏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由占座目的决定,依据假设三,分为三种。下面分别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各自的需求曲线。
第一类是以听课为目的的占座者。他们为了“好位置”而占。占座动机起源于由座位质量差异引起的优质座位的稀缺。他们对越有利于听课的位置,偏好越强。这类消费者是学习型的,听课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他们为了获得好位置,不惜支付高昂的成本,也就是说,价格越高的座位,需求者越多(也就是需求量越大),反映在需求曲线上就是需求量与价格的正相关性,如图二(a)。
第二类是为了逃避听课—在课上睡觉或看小说而占座的消费者。他们也是为了“好位置”而占。占座动机与第一类相同。对越是不利于听课的位置偏好越强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59978.html
关键词: 抢占 共有资源 成本收益 供求分析 市场结构
占座现象是校园里的特色事物之一,它貌似简单,却反映了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问题。座位作为一种校园里的共有资源,是通过学生的占座行为完成自发配置的。那些没有明确或无法明确分配规则的共有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类抢占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占座现象的深入分析来讨论共有资源的抢占问题。
一、关于占座的一些概念和假设
所谓“占座”就是在一次活动开始前占有活动场地内某个或某些位置在活动期间的使用权,并以放在该位置的物品作为标识或是直接守在那里。这是狭义的占座概念,校园里的占座现象就属于此类。如果把“座”的含义推广到资源概念上,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就得到广义的“占座”概念。广义的“占座”是一种抢占资源的行为。
被抢占的资源一般非单个物品,它们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使用权让渡给使用者时没有明确或者无法明确分配规则,所以使用者可以采取抢占行为,在抢占过程中不涉及所有权的问题,因而不是违法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只是抢占行为产生的基础,其产生的动机是被抢占资源的稀缺或是由质量优劣差异导致的优者的稀缺。稀缺性加上不明确的分配规则,使使用者获利不确定,于是引发了抢占行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这类可抢占的资源实质上是共有资源,而且是那些产权难以界定、收费难、分配规则无法明确的稀缺的共有资源。我在这里称其为“可占的共有资源”。比如海洋资源、生态资源、市场资源等。这类资源在配置过程中都会遇到抢占问题,而且会由抢占行为在各自系统内形成一个特殊的市场,在这个“抢占市场”上,资源的使用者作为买方形成需求,资源的存在状况构成供给,抢占者支付的抢占成本(此概念,下一部分有详细阐述)形成了市场价格。主动权在买方手中,价格在买方的竞争中形成。
由于占座现象代表了一些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占座现象的深入分析来考察共有资源的抢占问题。在分析之前先明确一些前提和假设:第一个假设就是座位的稀缺性,这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第二个假设是在长期的占座过程中形成的制度约束保持不变;第三个假设是占座的目的只有三种,听课、逃避听课和自习;第四个假设是座位供给状况不变且占座者是理性的经济人;第五个假设是每位学生只占一个座位,不帮助他人占座,即买方之间没有联合,从买方角度讲,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二、占座的经济学分析
本部分将从四个层次对占座现象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
1、成本——收益分析
一般来讲,消费者使用某个座位会获得一定的效用,这些效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的,一类是精神的。这两部分合起来,可以看作消费者使用该座位所获得的收益,用公式表示就是R=f1(s)+f2(m)。其中,s为物质因素,m为精神因素。对某一特定消费者而言,他使用座位所获得的收益会随座位属性的不同而变化,对某一特定的座位而言,它所发挥的效用会根据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变化。所以上面的收益函数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形式,而自变量又是由座位属性来确定的。
无论消费者占座与否,在使用座位之前总要先寻找,寻找过程中花费的时间、消耗的体力等构成“寻找成本”。只要消费者获得一个座位就必须支付这部分成本,所以“寻找成本”在占座分析中无关紧要,在下面的分析中把这部分成本抽象掉。这样,不占座时,消费者就不支付成本,此时空位置是随机的,消费者能从中得到的收益也就随机,可大可小,可正可负,也可能为零。如果有空位置,消费者会在其中选择最优的一个, 但这并不能满足他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原因很简单,成本为零时,利润最大化表现为收益最大化,随机的收益显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追求,于是引发了消费者的占座行为。
在占座过程中,除已抽象掉的“寻找成本”外,消费者还要支付另一部分额外的成本,就是占座成本,它包括客观上的交易成本C1 和主观上的预期成本C2 。前者是指消费者投入的人力(用r表示)、物力(用w表示)、花费的时间(用t 表示)、精神上因紧张担忧而疲惫(用m 表示)等。后者主要指由于占座物品丢失或损坏带来的损失,取决于占座物品的价值(用v表示)和丢失或损坏的概率(用p表示)。总成本用公式可以表示成 C = C1 + C2 = g1( r , w , t , s ) + g2( v , p ) 。
消费者占座后最终获取的收益受其他消费者行为影响,在占座以前,消费者只能知道一个预期的收益。图一描绘了消费者成本——预期收益曲线的三种基本形状。C、R分别表示成本和预期收益,Rm是收益最大值。因为座位是既定的,收益必然有最大值,这个最大值就是最优座位给消费者带来的收益。虚线R=C上方表示收益大于成本,是曲线的有效部分。 成本为零处收益不能确定。每个消费者按各自曲线以MR=MC原则确定最优成本支出,也就是曲线上边际为1的点对应的成本。例如A点对应的成本CA 。
图 一
2、市场供求分析
下面在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进行供求分析。首先分析需求面。
市场价格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成本,也就是上面分析中的最优成本,在一定价格P下,需求量就是最优成本为P的消费者数Q,Q受消费者群偏好的影响,因此消费偏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由占座目的决定,依据假设三,分为三种。下面分别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各自的需求曲线。
第一类是以听课为目的的占座者。他们为了“好位置”而占。占座动机起源于由座位质量差异引起的优质座位的稀缺。他们对越有利于听课的位置,偏好越强。这类消费者是学习型的,听课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他们为了获得好位置,不惜支付高昂的成本,也就是说,价格越高的座位,需求者越多(也就是需求量越大),反映在需求曲线上就是需求量与价格的正相关性,如图二(a)。
第二类是为了逃避听课—在课上睡觉或看小说而占座的消费者。他们也是为了“好位置”而占。占座动机与第一类相同。对越是不利于听课的位置偏好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