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邓小平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正 文 】
如何讲好“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使邓小平理论真正在大学生中扎下根,由对邓小平理论的认知转化为认同,由认同升华为信仰,再由信仰外化为行动,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这是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也是广大政治理论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邓小平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1998年秋季开始,全国普通高校都开设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一年多来,各校在推进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不少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1.教学实效还有待提高,邓小平理论进大学生头脑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的目的已基本达到,但“进头脑”的目的还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通过邓小平理论学习后,都能讲出邓小平人格的伟大和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能讲出邓小平理论的一些内容。但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的掌握还不尽人意。有的学生似乎仅满足于死记硬背一些概念、范畴和重要论断,目的仅在于应付考试;第二,学生对自身成才的有关问题,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就业问题、腐败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地区发展差距问题、民主与法制建设问题等,思想困惑仍然不少;第三,学生运用邓小平理论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改革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的自觉意识较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提高。
2.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
目前,这种内容的重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中学生课程的重复。1996年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已将大学生几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基本内容涵盖了,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已渗透其中。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民主与法制建设理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一国两制”等内容,中学思想政治课中都已包含。结果,在大学生中讲邓小平理论课,有的老师如果讲不好,学生学得就没有兴趣,感到与中学课程无多大差别。二是与其他政治理论课之间的重复问题。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哲学里讲,在毛泽东思想概论中不能不讲,在邓小平理论概论中要作为“精髓”来讲,大家都在讲(这部分内容中学课中也讲),学生听起来感到重复。有的教师为了避免重复,往往这部分内容不讲或少讲,结果大家都这么想,这部分内容又没有讲透,出现了遗漏。
3.教材建设中的问题。
从党的十四大至今,邓小平理论的教材建设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五大以前,各地高校主要是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为教材,适当包含邓小平理论和党在新时期各项方针政策的内容,有的学校还直接编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等全面阐述邓小平理论的教材。这是邓小平理论进教材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全国高校出版了近20种有关邓小平理论的教材;党的十五大之后,尤其是1998年4月新的“两课”课程设置方案公布之后,教育部和各省市教委及部分高校开始新一轮教材编写工作,邓小平理论教材建设进入了全面展开阶段。据不完全统计,仅1998年以来,全国不同地区编写的《邓小平理论概论》不少于30种,凡是有能力编写教材的省市及部分高校都编写了自己的教材。教育部还组织编写了供不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本科、专科、函授、自考、成人、社会力量办学等教材都先后编写出来,正式使用。
从现已出现的邓小平理论教材来看,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点:第一,注重理论的全面性、系统性,较为系统地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师范院校编写的教材,除了讲述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外,重点讲述了邓小平的人才观、科教兴国战略等内容;第三,现实性较强,大多数教材都及时吸收了党的文件精神,反映邓小平理论发展的新成果,也比较好地反映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与此同时,由于新一轮教材建设是适应邓小平理论尽快进课堂而匆忙编写的,因而这些教材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概括起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材内容和结构安排不够合理,有的教材把该反映的内容没有写进或者写得很少,而把本来可以少写甚至不写的内容却写得很多;有的教材把本来可以放在一起集中反映的内容分成若干块放在不同的地方去写;有些教材在结构安排上显得比较凌乱,反映不出邓小平理论的内在逻辑。第二,不同省市编写的教材,体系结构很不一样。第三,没有很好考虑与其他教材的配套问题,有些内容与其他教材重复。第四,内容较全,但没有贯彻好“少而精”原则,多数教材体系庞大,章节偏多,字数也较多,生动性、可读性欠佳。第五,许多教材明显带有个人色彩,加入了主编和作者个人的观点。结果,同样是大学生,由于使用的教材不一样,对某些观点的认识和评价也不一样。第六,许多教材中还存在着表述不够准确和规范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