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正文

仍将会长期存在


贸易规模扩大的同时,出口额也在迅速增加,进而对大陆保持较大的贸易顺差。
  综上所述,从政策层面上看,大陆单方面对台湾积极开放市场,增加台湾产品进口以及对自台湾进口产品实施税收优惠等经贸政策推动了两岸贸易的发展,促使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在这一前提下,台湾当局对大陆产品进口的种种限制性政策,则加剧了两岸贸易的严重失衡。从市场因素来看,近期,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特点、台湾需求结构的调整、两岸在经济技术发展上的差距、以及市场竞争机制影响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则使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变动呈增长的趋势,且扭转这种局面仍尚需时日。
    对台逆差产生原因:台当局实施限制性大陆经贸政策,大陆对台则为积极开放;两岸产业分工的重要影响;台进口需求及结构的限制。
    负面影响
  大陆对台贸易逆差不仅对两岸经济发展有一定积极影响,同时也对大陆的贸易发展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大陆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增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台湾也在调整其出口市场结构。美国曾一直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台湾对美国有着较大的贸易依存度,80年代中期,台湾对美国的出口依存度曾高达40%以上。由于生产成本和汇率的优势,长期以来台湾对美贸易有着较大的贸易顺差。随着“新保护主义”在美国兴起,台湾与美国间的贸易摩擦日趋白热化。美方不断要求台湾降低关税、开放市场和提升台币币值,以缩减美国对台贸易逆差。在美国的重重压力下,台湾为了经济和政治的双重目的,不得不采取开放市场的措施,缓解与美国的贸易矛盾。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大陆转移,进而使台湾原本对美国的直接贸易,变为将输往美国的商品在大陆加工后,转由大陆对美欧等国际市场的出口。随着台湾产品对大陆出口增多,台湾将对美国的部分贸易顺差也转移到大陆,因而减少了台湾与美国的贸易摩擦。(表见4)。
  与台湾相比,大陆与美国等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多。从1993年至2001年,大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扩大了4.5倍,除2001年略有下降外,其余每年皆在增长且增长幅度较大。其中固然有大陆出口水平提高的缘故,但与大陆台资企业出口增多也不无联系。由于大陆台资企业利用了台湾与大陆的双重优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产品竞争力增强,进而导致大陆与美国等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逐渐增多。例如,大陆对台贸易逆差增长最快的1993年及次年,美国对大陆的反倾销调查分别是7起和11起,占同年美国反倾销调查总数的18.9%及21.6%;截至2002年底,中国大陆被提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高达557起,中国大陆已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2.两岸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加剧。 大陆自台贸易进口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台贸易逆差,同时也借助台湾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品,促进了大陆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但随着大陆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及优化,两地出口产品的主要类别与结构及商品技术水准也在逐渐接近(见表5)。
  随着大陆出口结构的优化,两岸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重叠度越来越高。美国是两岸最主要的出口地,从2000年两岸各自对美国出口的前20大商品来看(因9.11为偶然因素,所以未选取2001年),仅各自对美出口的前20类产品中,发生重叠的项目就达12项之多,占60%,而且大多属电子轻工产品。而这些产品大多与台商从台湾进口的半成口结构一致,通常台商将此类半成品再加工成产品出口,但在产品类别上并未有多大变化,可见,两岸产品在国际市场重叠度的增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台商从台湾进口后再在大陆加工出口所致。与此同时,两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也相应加大。目前,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及大陆对台贸易逆差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从而使该地区某些产业形成了与岛内生产结构相类似的生产格局。由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加上看好大陆市场,许多台商将产品销往大陆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两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
  3.采购非本地化对当地企业的生产发展及技术水平提高带动性不强。 大陆对台湾巨额贸易逆差是由于台资企业采购的非本地化引起的,大陆台资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其生产所用原材料及零部件基本从台湾进口,进而导致大部分台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产业关联度较低。一些企业的经营核心,如研发、采购、销售等网络均留在台湾,其生产环节与当地相关产业的企业也基本不发生横向联系。因此,难以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产生应有的作用。台商到大陆投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群居性以及上中下游产业整体性移至大陆。这种以完整产业链的形式在大陆经营有其诸多优越性,但不足之处或负面影响即是其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技术创新及技术改造对当地企业影响或带动式微。另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台资企业在世界各地拥有丰富的贸易网络及营销网络,这就使其从事的加工贸易有较强的流动性。由于台资企业生产经营难以融入当地经济,一旦经营环境或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即可将其资金向别处转移,使台资加工贸易难以在当地生根。
    总体评价
  1.对台贸易逆差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大陆对台贸易逆差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受诸多条件制约,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大陆对台贸易仍将存在逆差。未来几年,如果世界经济形势不发生大的不良变化即在正常状态下,两岸贸易有可能出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两岸实现直接三通后,两岸贸易有可能出现大幅增长,因此对台逆差还会持续增加。2002年,大陆对台湾出口贸易额为64.86亿美元左右,大陆从台湾进口额为380.63亿美元左右,逆差约为314.77亿美元左右;2003年到2005年,预期大际对台湾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将分别为8%及12%,2003年对台出口将为72亿美元,自台进口为410亿美元,对台逆差额为340亿美元左右;2005年,对台湾逆差额将约为400亿美元左右。
  2.对台逆差对我国外贸发展未造成大的不良影响。对台湾进口贸易发展所形成的逆差,多为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三资企业的进口增速加快,规模扩大。由于进口产品通过加工后又大部分外销,因此,

大量进口台湾产品实际上并未对大陆市场造成冲击,也未增加国家的外汇负担。由于对台贸易逆差在对外贸易发展的总过程中,已转化为贸易顺差,因此未对我国外贸发展造成大的不利影响,同时,对外汇收支平衡也无不良影响。台商进口中有很大一部分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来料加工及无偿赠送的产品等,都是由台商自行平衡的,并不需要以外汇来支付,如果扣除这些因素,估计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约为海关统计的70%左右;若再减去台商对大陆的投资额及台资企业的对外出口额,则大陆从台湾获得的可用外汇资本应该是顺差。
    表4 1993年-2001年大陆及台湾地区对美国顺差变化状况 (单位:亿美元)
  附图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表5 两岸出口商品结构比较 (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3.保持对台湾贸易的适度逆差是我国贸易及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在加快产业结构及进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而利用台商投资的资金、技术及营销网络则为我国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生产及出口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目前保持适度的对台贸易逆差,可加大台湾经济贸易对大陆的依存度,也可逐步将两岸产业分工合作形式由梯度递进型转向水平发展。继续吸引台湾的高科技产业从研发,中高端产品制造及销售等产业链的整体转移,将为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今后逐渐减少对台逆差创造条件。
  4.保持大陆对台湾贸易的适度逆差有利于遏制台独势力,推动两岸经贸合作持续发展。在两岸政治关系恶化的条件下,通过发展经贸关系来遏制台独势力,是我国加入WTO实施政经分离,以经促政方针的重要途径。保持适度的对台贸易逆差,维持台湾在大陆的经济利益,将迫使台湾当局在当前岛内经济不振的情况下,为了求得连任的业绩,不得不逐步减少两岸经贸交流的障碍,以依赖大陆经济发展带动其经济恢复增长,进而有利于两岸经贸合作的持续发展。同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00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国际贸易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