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马哲论文 >> 正文

论旧自由观和绝对自由观的破灭及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确立


,是揭开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状态这一命题真伪的关键。
  
  1.客观存在的限制。人类终究是要接受死亡的。这个颠扑不破的规律是对不受任何限制最致命的挑战。人类不能无视自身的生理界限。显然不受限制的状态是不存在的。如果把自由的丧失归咎于人类的种种客观存在,包括物质对象和人类本身,那么在与人类的客观存在对应的意识领域,自由的境遇会不会改变?
  
  2.意识领域的限制。人类的意志似乎没有任何限制,人类可以随意地驰骋想象。即便对人的意识产生影响的道德的价值判断,最多只能“引导”到人类的意识。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或者说没有一种仪器可以控制意识去产生善或恶。这是不是宣告我们在意识领域就找到了失落的自由?因为诸如道德这类价值判断没有限制意志的自由。情况果真如此?社会的价值判断对人的限制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判断虽然不能完全控制意识产生什么,但在价值判断脱离意识的母体后,它具有了独立性并且反过来影响“元意识”。这种影响方式我们可以用“引导”来表达。所以价值判断一旦产生,就立即反过来对自由意志产生限制。自由意志从此再也无法摆脱价值判断的影响。二是价值判断对人行为的制约。此问题在第二个问题的实现范畴以做论证。现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是不能摆脱任何限制的,那么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状态的论断自然也就不能存在。
  
  四、实践的自由观
  
  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实践的角度科学地阐释了自由的定义,从而解决了旧的自由观和绝对自由观中存在的种种矛盾。
  
  1.对物的超越体现人的自由。人对物的超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物的摆脱,另一个就是对物的控制。人具有动物性,但人却不是动物。人之所以从动物走向人类,在于人摆脱了对物的依赖,从而摆脱了动物性。首先,人是动物性的提升。与动物一样,人要向自然界索要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产品。从这点看来,人与动物别无两样。然而人的生命活动,并没有停留在“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不是单向度的、片面的,不是“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持下的生产”。人摆脱动物性演变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根本的原因在于摆脱了动物性的生产。其次,对动物性的超越,体现了人对自由的要求。马克思不承认动物为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而进行的生产,“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训。人的这种不受生理需求影响的生产活动才是真正的生产。人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就是一种摆脱物质束缚的自由状态。
  
  “选择是别无选择的选择”的错误之一就是只关注人的动物性。在追溯到人类的第一个选择时,我们确实剔除了以往的选择对现在的选择的影响,但接下来面对却是人类自身的生理局限。按照马克思的逻辑,无法摆脱生理局限,仅仅从事对自我满足的生命活动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不过是具有人的外部形貌的动物。人的自由首先是人的范畴,若单从肉体的限制来否决自由,我们得出的结论只是否定了“动物的自由”,而非人的自由。人自由的起点就是人对物的摆脱,这种摆脱提供给人的就是人的一种选择机会。
  
  人类选择权的运用,必然受到物质的纠缠。即便摆脱了物质的依赖,人并不能与物质划清界限。所以从物质中解救出来的人的自由,若不去考虑客观存在的物质,那么这种自由是不完善的、片面的,人要面临的是物质生产活动。“选择是别无选择的选择”的另一个错误就是狭隘的强调人的受动性,漠视人的能动性。“人即受到外在的限制又能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打破外在的限制,表现了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这种统一中去考察人的自由问题的”。物质世界是独立存在的,所以物质世界有自己的规律,并不完全合人的目的性的。但是人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打破并利用客观世界的限制。人的能动性凸显了人的自由,也正因此人真正的自由得以确认。
  
  2.实践活动凸显人的自由。人永远也无法逃离客观存在的限制。然而,客观存在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当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渐渐摸索出规律的时候,也就为实现其自由创造了可能。规律属于必然的范畴,有什么样的原因就一定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这样我们又触及到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自由与决定论的相溶性问题。决定论表现规律的不可抗拒性。马克思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奔向自由的实践之路。
  
  从客观规律上来看,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发现了世界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另外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这些规律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我们总结出的某些规律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正是这种合目的性的规律,使人们在利用这些规律时又复归到人的目的性上。从人的能动性上来看,人类在进行实践之初,目的已经潜存在人的意识内,也就是说这种目的是自己提出的。目的的实现必然要受到现实的考验,为此人的自由似乎又要受到挑战。倘若只是关注人类的受动性,忽视人类的主动性,人是无法获得自由的。实践使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得以相互施展,特别是凸显了人的能动性。人类的目的作为能动性的体现,并在实践的结果中得以确认,也就是说人的目的通过实践这个过程,自己实现了自己提出的目的。所以,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由感正是人的目的对人自身的确认。正如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得目的服务。”
  
  再者,“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马克思认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规律并非单向度的。因为人与人追求的目的不同,所以规律的指向也存在着千差万别。那么人必然会面对纷繁复杂的规律,这就涉及到了选择。我们之所以去选择规律A而不去选择规律B,是因为规律A产生的结果A’符合我们的目的,选择规律B得不到结果A’,或者说规律A所产生的结果A’比规律B所产生的结果B’更符合人的目的。那么是不是说这种先于选择的规律制约了我们的自由?其实不然,这些规律也是经过选择得出的,符合人的目的性。我们对规律的选择其实就是对以往选择的再次实现,而且这种选择的规律越是丰富,人越是能从中体会到自由感。
  
  还有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就是那些没有人选的选项。历史似乎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假象,人类现在所做出的选择是一种别无选择,因为提供在我们面前有限的选项已经规定了我们的选择,我们无法选择那些没有成为选项的选项。其实,那些没有成为选项的选项,已经被人类选择了,只是这种选择是以“淘汰”的方式给与了选择。所以,人类所做出的选择包含了以往

《论旧自由观和绝对自由观的破灭及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确立(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02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马哲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