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关于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思想的思考


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1895年马可尼、波波夫将电磁波应用于无线电通信。于是,以电磁理论为基础的高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诞生了。 
20世纪初,量子论和相对论揭开了现代科学革命的序幕,从此形成了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洪流,它从广度与深度上大大地加速了科学向技术转化的过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有: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了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敲开了高能物理学的大门;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论;1905年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从它引出的质能关系式——E=mc[2],第一次从理论上预言了开发一种新的强大能源的可能性;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有核原子模型”;1913年玻尔将量子论引入原子结构理论;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5年费米开始用中子进行核反应研究;1939年哈恩和施特拉斯曼发现铀原子核的裂变反应,同年,约里奥——居里发现了铀核裂变的“链式反应”;1942年12月2日, 在费米的指挥下,建成了第一座原子核反应堆,等等。上述事件表明:(1 )首先是科学研究,诞生了现代物理和高能物理学理论;(2 )然后是实验研究,在实验室中发现核裂变和链式反应;(3 )最后是高技术——核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实现。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得出“高技术”概念的如下要点:第一,高技术的“高”是相对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对于19世纪的科学发展水平来说是高技术。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出现,它现在已经不是高技术了。第二,从结果看,高技术的产生是以当代前沿的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从过程看,高技术的产生总是从科学研究开始,然后才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因此,人们把高技术的产生过程形象地称之为“科学走在前面”。第三,高技术的产生过程是研究与开发的过程,因而创新与风险这一对孪生子必然伴随整个过程的始终,使高技术具有高智力、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效益等特点。第四,高技术的诞生,经过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应用这一研究与开发过程,其关键是技术创新,包括材料、能源、工艺、组织形式等的创新。第二个过程是产业化的形成。这是从技术到市场的过程,整个过程的关键是制度创新。高技术产业化,实际上是高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它经过以下几个环节:规划→设计→实验研究→试制→批量生产→市场营销→技术扩散。而高技术产品的市场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如政府的政策、科研经费的投入、企业与院校等科研部门的联系形式、专利法的制定、优秀的科研集体的形成、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的长短,等等。因而,各发达国家为此纷纷制订国家创新体系。 
(二)高技术产业化的世界历史经验。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以研究与发展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化,是带动经济发展、推动文明进步的火车头。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高技术产业化以大企业建立工业研究实验室为标志。这种科学、技术与经济活动一体化的组织形式,首先在德国化学工业中出现。德国著名化学家霍夫曼从柏琴的发现(人工合成苯胺紫——一种紫色颜料)中,敏锐地觉察到煤焦油染料化学工业的光明前景。于是他邀集了在英留学生回国,1869年设计并建成了德国最新的大型煤化学实验室,从英国引进了有关的专利。合成染料工业的发展,显示出科学为寻找新材料来源的巨大潜力,仅此一项就为德国每年节约数百万英镑进口天然染料原料的外汇。他的化学工业研究实验室,研究并解决了煤化学工业的各种技术问题,使德国化工技术跃居世界首位,带动了整个工业的发展,一个落后的德国很快就进入先进工业国的行列。不久,1876年爱迪生在美国创建了专门从事发明的研究实验室。他的一千多项发明大都是在这个实验室完成的。它拥有最好的科研条件,如一大批科学家、数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研究必需的仪器设备、加工车间、图书馆、生产后勤;充足的资金。尤为重要的是,爱迪生本人是一个出色的组织者,他善于使用科学人才、发挥他们的专长和创造性。这个研究实验室的诞生,大大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在科技史上它标志着一个有目的、有组织的研究时代的开始。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由于垄断组织的出现,特别是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军事需要,高技术产业化进一步深入地发展,主要是以大企业为主体,政府积极参与,形成了“政府——企业——大学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英、美等国都看到了科学对经济、军事的重要意义。如美国于1916年成立了国家研究委员会,下设工业研究委员会,并得到商业界董事组成的顾问委员会的帮助,形成了政府、工业、大学和私人基金会四方合作研究的形式。在战争时期,迅速发展了无线电通讯、潜艇探测等技术。在此基础上,美国战后20年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工业研究实验室。它们在1929~1933年大萧条时期,对促使经济复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许多重要的发明,如尼龙、氯丁橡胶、柯达照相机、显像管、雷达、喷气式飞机、电子显微镜等新产品、新技术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在第二次大战中,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各国政府都加强对科学研究的领导,大力开展军事技术和新式武器的研究与开发。1942年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合作下,由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任负责人的“曼哈顿工程”正式开始。这个工程在工业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有组织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已经趋向成熟。 
第二次大战后,美国一方面把许多军事技术成果,如雷达、微波通信、反潜、深水炸弹、红外线夜视装置、火箭、导弹、喷气式飞机等转向民用技术;另一方面把战时形成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组织形式,应用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上。除了政府继续采用采购制度与合同制外,各大企业纷纷设立了研究与发展机构,从而加速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在大型企业实验室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科

学城、科技开发区等。 
三、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化道路 
(一)正视严峻的现实,走自主创新之路。 
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化之路,就是把世界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的问题。为此,必须正视我国面临的严峻的现实。 
第一,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稀缺。表现在:(1 )科研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级研究人员屈指可数,数量比发达国家相差甚远。(2 )大学生的入学率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二,中、低技术产业比重大。按照OECD划分高、中、低三类产业的标准(R&D经费/销售收入),我国产业技术结构呈金字塔形状。 众所周知,高技术产业化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文明繁荣的火车头。针对我国的情况,高技术产业化的力度不能太小,否则不能应付急剧变化的当前国际形势和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第三,国民经济的三元结构。50年代刘易斯提出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7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生产力革命,我国已经成为农业、工业、知识业并存的“三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同时实现两个过渡(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和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过渡)。这个历史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二)落实“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战略的思考。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新变化。80年代,我国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据此制定了科技工作的三个层次,即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三个层次实际上已经把高、中、低三类技术产业包含在内。90年代初,邓小平根据高科技在国际竞争中突出的战略地位,提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策。通过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发展,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高、中、低三类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高技术产业是主导,中、低技术产业是基础。我国中、低技术产业的数量虽然庞大,但只要抓好高技术产业这个龙头,注意高、中、低三类产业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发展,严峻的挑战可以转变为难得的机遇。90年代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关于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思想的思考(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03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