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金融学论文 >> 正文

中国腾飞之路和国家兴衰理论——兼评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架,但却伴有尖锐的冲突和激烈的对抗,往往会造成生产的破坏和下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从而使改革处于不利的环境之中。如果在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础性制度建立之后,能够尽快达成社会共识,使新体制及早投入运行,就会逐渐显示新体制的优越性,取得改革和发展的胜利。如果在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制度规范建立之后,仍然无法达成社会共识,各种社会势力和利益集团继续处于不断的冲突和动荡之中,人们就不能从改革中获益,而改革的“摩擦成本”(樊纲,1993)会继续加大,“实施成本”也会增大,甚至会造成新的严重的冲突和对抗。这是激进式改革的最大危险。?
    与此相反,渐进式改革是在旧体制的弊端已经充分暴露,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尚未完全耗尽的情况下开始的,且改革的初期并不改变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和既成利益格局,而是让新体制的因素在边际上生成,因而不仅能够减少改革中的摩擦成本,而且从一开始就能推动生产的增长,从而使人们从改革中受益,促使改革的逐步深入。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能够一举打破旧体制的核心和基础,确立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础性制度规则,就可能尽快结束双轨并行的混乱局面,使新体制顺利运行和发展,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如果旧体制核心和基础部分的改革久拖不决,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础性制度规范迟迟不能建立并顺利运行,已经成长起来的新经济成份的发展空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就会耗尽或者被旧体制因素吃掉,不能再对改革中的受损者给以补偿,从而使人们普遍受益,渐进式改革所具有的“帕累托改进”和“卡尔多改进”性质就会丧失;改革中在双轨体制下生成的既得利益集团成长壮大,并与旧体制势力结合起来,就会从改革的推动者变成改革的阻力;改革中出现的寻租、腐败、分配不公蔓延开来,通货膨胀高居不下,就会发生社会冲突。这一切都会进一步增加改革的成本(包括摩擦成本和实施成本),增大改革的困难,渐进式改革的不可逆性就会发生动摇,甚至不经过一次较大的冲突和动荡,不能完成建立基本制度框架和基础性制度的改革任务,使“分两步跨越同一鸿沟”的设想无法实现。这是渐进式改革的最大危险。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在于,打破旧体制的基础和核心部分,确立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础性制度,不仅会随渐进式改革的成功而增大难度,而且这一变革本身就带有突变的性质,往往需要采取某些激进的手段,以打破僵局和旧体制势力的抵制。因此我们不能只强调渐进式改革的优越和好处,而看不到它的危险,也不应把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完全对立起来,褒此贬彼,而应当充分认识渐进式改革的局限性,在渐进之中采取某些必要的激进措施,或者在渐进之中准备在必要时向激进方式转变。这样才能使改革大业一步步走向最后的成功。??


    1995.1.20于北京三里河?

    参考文献:

    道格拉斯·诺思和罗伯特·托马斯(Douglass C.North and Robert P.Thomas), 1976:《西方世界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127;A New Economic History),张炳九译,学苑出版社,1988。?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C.North), 1981: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Mancur Olson,1980,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曼库尔·奥尔森(Mancur Otson),1982:《国家兴衰探源》(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张宇燕,1994,《利益集团和制度非中性》,《改革》,第2期。?樊纲,1994:《渐进与激进:制度变革的若干理论问题》,《经济学动态》,第9期。?樊纲,1993:《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经济研究》,第1期。?杨晓维,1994:《控制、利益和国? 衅笠挡?ǜ母锓绞降难≡瘛罚?毒?醚芯俊罚?冢保财凇*?/P> 


    附:评答成理各抒已见 学术有进共受其惠——北京天则研究所评说《中国的奇迹》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说,他的贡献是从书评中得到的。足见书评之重要。事实上,严肃认真的科学批判和科学评价是科学发展和理论创新的契机,好的书评对于评者、被评者和读者将会有多方面的巨大收益。这也许是很多以书评为名出书藉、办刊物的原因(顺便提及,最近香港社会科学服务中心,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编辑出版了一个双月刊《中国书评》,就是其中一例)。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既然以推进经济学理论研究为已任,自然对于读书、评书给予很大的关注。继去年评论了王绍光、胡鞍钢的《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一书之后,最近又召开专门的理论讨论会,评论了林毅夫、蔡方、李周三位学者的新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以下简称《奇迹》)。主评人是张曙光和张宇燕。前者以《探寻中国腾飞之路和推进国家兴衰理论》为题,写了一篇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有理有据的评论文章(1、8万字),后者以《理解中国的经济改革》为题,写了一篇自由发挥、侃侃而谈、读后感式的杂评(7千字)。两个评论各俱特色,相益得彰,而作者的答辩和与会者的发言也相当精彩。?
    《奇迹》的分析逻辑、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是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是作为外生变量由政府主动选择的,而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和毫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三位一体的传统体制,是选择和实行赶超战略的要求内生地决定的;作为参照系的比较优势战略是战略转型的方向和体制转轨的目标;已经出现的增长奇迹是由于在调整微观经营机制和放松资源配置的计划制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改革周期的发生,是由于宏观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07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金融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