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流动的后顾之忧。
第三,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努力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其一,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清除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壁垒,扩大劳动者择业范围,降低其就业成本。其二,加快建立企业家型技术专家人才市场,促进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合理化,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就业竞争的导向性作用。其三,进一步健全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使他们在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等方面做到及时准确,切实起到服务和导向作用。其四,各级政府和劳动主管部门应切实维护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彻底清除带有歧视性的地方用工规定。其五,政府应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积极正确引导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以减少其流动的盲目性,增加其流动的有效性。
第四,积极消除传统就业观念的不良影响,树立竞争就业的正确观念。首先要牢固树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是商品,劳动力商品所有权属于劳动者个人的观念以及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具有强制性的观念。因此,劳动者为了生存必须劳动,而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工作挑三捡四,挑肥捡瘦,嫌脏嫌累。其次要确立劳动者之间存在差异性的观念,用公正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劳动者因个体能力的差异性而获得的个人收入的差异性,树立公平竞争,各得其所的就业观念,牢固树立公平竞争、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合同用工的就业观念,彻底清除“铁饭碗”、“从一而终”的固定就业观念,逐渐形成流动有利于自己,流动有利于社会,流动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社会氛围。
第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彻底清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首先,加快推进小城镇户籍改革步伐,放宽城镇准入条件,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其次,积极进行大中小城镇市的户籍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并在条件成熟时,积极推广,全面铺开,彻底清除户籍制度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从而实现劳动者的自由流动、自主择业、竞争上岗、优化配置的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饶会林,郭鸿.城市经济理论前沿课题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沈德仁.新疆劳动就业问题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4]温海池.劳动经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5]胡学勤,李肖夫.劳动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086.html
第三,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努力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其一,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清除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壁垒,扩大劳动者择业范围,降低其就业成本。其二,加快建立企业家型技术专家人才市场,促进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合理化,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就业竞争的导向性作用。其三,进一步健全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使他们在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等方面做到及时准确,切实起到服务和导向作用。其四,各级政府和劳动主管部门应切实维护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彻底清除带有歧视性的地方用工规定。其五,政府应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积极正确引导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以减少其流动的盲目性,增加其流动的有效性。
第四,积极消除传统就业观念的不良影响,树立竞争就业的正确观念。首先要牢固树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是商品,劳动力商品所有权属于劳动者个人的观念以及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具有强制性的观念。因此,劳动者为了生存必须劳动,而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工作挑三捡四,挑肥捡瘦,嫌脏嫌累。其次要确立劳动者之间存在差异性的观念,用公正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劳动者因个体能力的差异性而获得的个人收入的差异性,树立公平竞争,各得其所的就业观念,牢固树立公平竞争、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合同用工的就业观念,彻底清除“铁饭碗”、“从一而终”的固定就业观念,逐渐形成流动有利于自己,流动有利于社会,流动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社会氛围。
第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彻底清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首先,加快推进小城镇户籍改革步伐,放宽城镇准入条件,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其次,积极进行大中小城镇市的户籍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并在条件成熟时,积极推广,全面铺开,彻底清除户籍制度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从而实现劳动者的自由流动、自主择业、竞争上岗、优化配置的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饶会林,郭鸿.城市经济理论前沿课题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沈德仁.新疆劳动就业问题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4]温海池.劳动经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5]胡学勤,李肖夫.劳动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