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邓小平理论 >> 正文

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


【关 键 词】邓小平理论/现代化 
【 正 文 】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现代化又是其主旋律。这是由我国当代面临的历史任务所决定和要求的。80年代以来的2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是以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为指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巨大胜利。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并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发展了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站在世纪之交,学习和回顾这些理论和实践,对于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无疑是必要的和有益的。当然,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博大精深,本文只能有重点地略述其梗概。 
一、目标:从“四化”到富强、民主、文明 
实现现代化,是我国几代人孜孜以求的理想。什么是现代化?或者说我们搞现代化,具体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历史学和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以及哲学、未来学的共同课题,有过不尽相同的答案,近几年来更有若干引进、探索和研讨。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目标既要与当代世界接轨,又要有自己民族特征和制度特征,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概念和经验。 
60年代起,我国最初提出“四个现代化”,简称“四化”,指农业、工业、科技和国防的现代化,以经济现代化为中心,抓住了整个现代化的“牛鼻子”。随后,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当时,他谈到经济体制改革,也谈到政治体制改革,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和内容,归纳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说:“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当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同时,他谈到物质文明建设,也谈到精神文明建设,如讲:“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类此说法,比比皆是。综合这些论点,归纳起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和基本内容就是经济、政治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后来,邓小平肯定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口号,体现了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目标定义,一直沿用到十五大报告。富强是指经济,或再包括科技;民主是指政治,与法制相结合;文明是指精神文明,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还与党的建设相联系。 
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动态过程中,经济的现代化固然是中心,但是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如果没有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与改革同步,那会是跛行的。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应当是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综合发展和综合改革的进程。世界历史告诉我们,不少国家都在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前进的步伐有快有慢,达到现代化的程度有高有低,原因十分复杂,而能否做到综合发展和综合改革往往是其主要的或重要的原因。 
1997年召开党的十五大,江泽民所作报告提出,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他说:“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报告在进一步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明确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后,接着以连续一章的恢宏篇幅,分别论述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条理非常严密,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整体性。这些都围绕着下世纪的目标,就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 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五大前后,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是循着这个总目标进行的。十四大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强党的建设、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了规划和部署。1999年是建国50周年,回顾这半个世纪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特别是最近几年,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卓越成就,如政府机构的改革,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学习活动,都有新的开拓,出现新的景象,更不用说十五届四中全会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了。2000年3 月召开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进一步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和政府自身的建设。这些都表明,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正确的、清晰的和完整的,在实践中是可行的、有效的、并有发展的;坚持这个目标,奋斗不懈,也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二、战略部署:分三步走,走了两步 
有了目标,如何实施?原来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总感觉现代化是遥远的事,与现实有很大距离,可望而不可即。缩小这个距离,把前景与现实相衔接,化理想为行动,邓小平设计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邓小平文选》中讲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和分步目标,不下20多次,几乎是年年都讲,每年要讲好多次。在思考过程中,大的方面一以贯之,小的方面有所调整。最早是分两步:小康和现代化;最后是分三步:温饱, 小康和基本现代化。每一步的具体要求,先后也有变化,表明了他的反复斟酌和深思熟虑。分三步走,他有参照系,就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多少美元,也是为了与国际接轨。 
邓小平的战略部署,含义十分深刻。这是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确定的,既是雄心壮志,又是实事求是;采取渐进型的现代化模式,从量变到质变,是科学的;又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还有鲜明的政治意义,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分三步走,把现实与前景联系起来,实现现代化成了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东西,就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树立一定实现的决心和信心。 
20年来,在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指挥和组织下,我们迈着坚定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向着这个目标走去。如前所述,“做起来可不容易”。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和十四大,对此都有具体规划,不断总结经验。克服种种困难,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如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纲要》中,就有不少新的安排和决策。到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是,由于原来预期到2000年人口控制在12亿内,实际上被突破了,于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仍要到本世纪末才可望达到。 
第一步战略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这是针对原来还有部分城乡居民缺衣少食、基本生活没有保证而言。这是

一个千百年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也是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解决的共同问题。中国历史有5000年,从来没有真正实现温饱,原因之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原因之二是处于剥削制度下。过去所谓盛世,从汉唐到清朝康熙、乾隆(后者被电视电影炒得很热),始终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建国后,情况起了根本变化,但是到1978年,邓小平知道,“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放眼世界,1996年安南刚刚当选为联合国秘书长,发表《让我们开始一个康复时期》的讲演透露:当时全世界60亿人口中,有1/6的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近2亿5岁以下的儿童患极度营养不良症,近1/5的人没有饮上卫生合格的水,10亿人是文盲。合起来看,70年代末,我国人口占世界1/5强,贫困人口占1/4,也就是全世界四个穷人里有一个是中国人。经过20年的经济社会

《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09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邓小平理论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