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存款分流与货币结构变动
bsp;2、 二级清算。投资者在证券商处缴款开立资金帐户,证券商在结算代理银行开立资金帐户。交易完成后,首先由结算代理银行根据结算公司的划帐指令在各证券商的资金帐户上进行划帐;然后,证券商根据结算公司发出的清算明细数据在各投资者的资金帐户上进行划帐。
3、 三级清算(只适用于异地)。投资者在证券商处缴款开立资金帐户,证券商在异地的集中结算中心缴款开立资金帐户,异地的集中结算中心在当地的结算代理银行缴款开立帐户。每日交易完成后,首先由结算公司与异地的集中结算中心办理净额结算;然后,异地结算中心再按照结算公司的划帐指令在各证券商的资金帐户上进行划帐;最后,证券商根据结算公司发出的清算明细数据在各投资者的资金帐户上进行划帐。
以上三种结算方式形成的资金,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金来源一方,被分别记在不同科目下。在磁卡清算中,投资者在结算代理银行开立资金帐户,在结算代理行的会计核算记帐中,表现为商业银行"680科目",列在储蓄存款项下。后两种结算方式形成的资金均由证券公司支配,并存放于券商在结算代理银行开立的资金帐户,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一般被记为"同业往来"项下的"同业存放"科目中。因此,股市吸纳的资金主要以"同业往来"的形式存在,只有很一小部分表现为储蓄存款形式。
(二)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在会计账户上的反映
进入股市的居民储蓄存款资金大体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通过股票市场形成企业经营资金,再由企业转存入银行形成企业存款(记为a);另一部分为股票市场中沉淀的资金,主要表现为证券公司持有的客户资金账户保证金以及一级市场新股申购过程中被冻结的股民资金(记为b),这部分资金形成证券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证券公司把这笔巨额资金以"存放同业"形式转存于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其中还有一小部分存入中央银行)。表现在商业银行的会计账户上,储蓄存款减少a+b,同时企业存款增加a,而同业存放增加b。当然如果券商私自挪用客户保证金进行其他金融投机活动,同业存放数额可能会小于b 。
(三)商业银行"同业存放"的近期变动趋势
为了进一步考察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后入市资金的变化情况,我们对五家国有独资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资金来源方的"同业往来"余额与资金运用方的"同业存放"余额轧差后的差额进行重点跟踪,观测其在近一时期的变动趋势。这里,同业存放差额的经济含义为:五家银行与其余金融机构之间发生同业往来的资金净流入额。通常,券商的资金除了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以外,主要还是存放于中央银行指定的上述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同业往来差额的变动基本上反映了股市资金的变动趋势(如图2)。1998年初,五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同业存放净差额约为1000亿元,而后稳步增加,1999年上半年基本稳定在1500-1800亿元左右,从6月份起,商业银行同业存放净差额开始迅速增加,到11月末该项目总金额达到2700亿元。与此同时,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趋势与同业存放形成明显的对照,1999年6月以后随着入市资金数额迅速增加,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幅骤减,并先后在三个月中出现余额减少的情况,其中10和11月储蓄存款共减少178亿元,同期五家银行的同业存放增加384亿元,这说明不仅居民储蓄减少的资金流入股票市场,而且还有一部分现金和企业存款转移到股市资金账户中。
(四)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导致货币供给发生变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办法》,关于货币总量层次划分的标准以及各层次所包含的内容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l=M0+企业活期存款十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十农业存款十信用卡存款;
M2=Ml+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十信托类存款+临时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十商业票据十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 + 同业存放。
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方法,1998-1999年各层次货币所占的平均比重如表3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8-1999
根据上述货币供给量定义,得到如下方程:
根据上述算法计算,得到如下结果:
上述分析表明,到1999年11月,我国广义货币M2增长率为14%,比上一年度下降2.7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下降使广义货币增长率降低2.94个百分点,同时企业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数额变动分别使M2增长率降低0.59%和0.13%。另一方面,现金M0的增加使广义货币增长率上升了0.84个百分点。而其他项目对广义货币的影响较小,共计为0.067%。根据上述数据,在导致货币供给增长率下降的各项因素中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的贡献度为108.6%,企业存款的贡献度为26.7%,而现金的贡献度为-30.92%。即储蓄存款的增长势头减弱,已经成为货币供给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企业存款的增长率也有明显下降,说明储蓄存款分流并未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得更多资金,因而加剧了货币供给的递减趋势。
五、居民储蓄分流的宏观经济效应
(一) 储蓄存款分流使得扩张性货币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随着储蓄存款的增长率不断降低,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计量分析表明,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势头减弱已经成为货币供给增长率逐年递减的主要原因。从1994年到1999年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率由41.5%减少到12%,同时广义货币增长率由35.8%下降到14%,两者相关系数高达95.6%。这一时期,储蓄存款减少对货币供给收缩的的平均贡献率为83.6%。从一定意义上讲,储蓄存款不断分流使得中央银行采取的各种旨在扩张货币供给量的政策操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 储蓄存款分流导致越来越多的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从而降低了整个经济体系的金融效率。
减少居民储蓄存款的最终目的在于扩大消费和投资,进而刺激经济尽快复苏。但由于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和有效的资本市场,大量储蓄存款在从商业银行分流出来之后,未能真正注入实体经济的循环,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相反愈来愈多的资金在股市(特别是一级市场)沉淀下来,形成严重的资金损耗。
事实上,如果分流资金主要进入股票二级市场,股指会因此被推升。在财富效应作用下,股票市值的增加会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但如果分流后的资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101.html
3、 三级清算(只适用于异地)。投资者在证券商处缴款开立资金帐户,证券商在异地的集中结算中心缴款开立资金帐户,异地的集中结算中心在当地的结算代理银行缴款开立帐户。每日交易完成后,首先由结算公司与异地的集中结算中心办理净额结算;然后,异地结算中心再按照结算公司的划帐指令在各证券商的资金帐户上进行划帐;最后,证券商根据结算公司发出的清算明细数据在各投资者的资金帐户上进行划帐。
以上三种结算方式形成的资金,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金来源一方,被分别记在不同科目下。在磁卡清算中,投资者在结算代理银行开立资金帐户,在结算代理行的会计核算记帐中,表现为商业银行"680科目",列在储蓄存款项下。后两种结算方式形成的资金均由证券公司支配,并存放于券商在结算代理银行开立的资金帐户,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一般被记为"同业往来"项下的"同业存放"科目中。因此,股市吸纳的资金主要以"同业往来"的形式存在,只有很一小部分表现为储蓄存款形式。
(二)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在会计账户上的反映
进入股市的居民储蓄存款资金大体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通过股票市场形成企业经营资金,再由企业转存入银行形成企业存款(记为a);另一部分为股票市场中沉淀的资金,主要表现为证券公司持有的客户资金账户保证金以及一级市场新股申购过程中被冻结的股民资金(记为b),这部分资金形成证券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证券公司把这笔巨额资金以"存放同业"形式转存于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其中还有一小部分存入中央银行)。表现在商业银行的会计账户上,储蓄存款减少a+b,同时企业存款增加a,而同业存放增加b。当然如果券商私自挪用客户保证金进行其他金融投机活动,同业存放数额可能会小于b 。
(三)商业银行"同业存放"的近期变动趋势
为了进一步考察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后入市资金的变化情况,我们对五家国有独资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资金来源方的"同业往来"余额与资金运用方的"同业存放"余额轧差后的差额进行重点跟踪,观测其在近一时期的变动趋势。这里,同业存放差额的经济含义为:五家银行与其余金融机构之间发生同业往来的资金净流入额。通常,券商的资金除了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以外,主要还是存放于中央银行指定的上述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同业往来差额的变动基本上反映了股市资金的变动趋势(如图2)。1998年初,五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同业存放净差额约为1000亿元,而后稳步增加,1999年上半年基本稳定在1500-1800亿元左右,从6月份起,商业银行同业存放净差额开始迅速增加,到11月末该项目总金额达到2700亿元。与此同时,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趋势与同业存放形成明显的对照,1999年6月以后随着入市资金数额迅速增加,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幅骤减,并先后在三个月中出现余额减少的情况,其中10和11月储蓄存款共减少178亿元,同期五家银行的同业存放增加384亿元,这说明不仅居民储蓄减少的资金流入股票市场,而且还有一部分现金和企业存款转移到股市资金账户中。
(四)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导致货币供给发生变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办法》,关于货币总量层次划分的标准以及各层次所包含的内容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l=M0+企业活期存款十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十农业存款十信用卡存款;
M2=Ml+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十信托类存款+临时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十商业票据十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 + 同业存放。
根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方法,1998-1999年各层次货币所占的平均比重如表3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8-1999
根据上述货币供给量定义,得到如下方程:
根据上述算法计算,得到如下结果:
上述分析表明,到1999年11月,我国广义货币M2增长率为14%,比上一年度下降2.7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下降使广义货币增长率降低2.94个百分点,同时企业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数额变动分别使M2增长率降低0.59%和0.13%。另一方面,现金M0的增加使广义货币增长率上升了0.84个百分点。而其他项目对广义货币的影响较小,共计为0.067%。根据上述数据,在导致货币供给增长率下降的各项因素中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的贡献度为108.6%,企业存款的贡献度为26.7%,而现金的贡献度为-30.92%。即储蓄存款的增长势头减弱,已经成为货币供给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企业存款的增长率也有明显下降,说明储蓄存款分流并未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得更多资金,因而加剧了货币供给的递减趋势。
五、居民储蓄分流的宏观经济效应
(一) 储蓄存款分流使得扩张性货币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随着储蓄存款的增长率不断降低,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计量分析表明,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势头减弱已经成为货币供给增长率逐年递减的主要原因。从1994年到1999年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率由41.5%减少到12%,同时广义货币增长率由35.8%下降到14%,两者相关系数高达95.6%。这一时期,储蓄存款减少对货币供给收缩的的平均贡献率为83.6%。从一定意义上讲,储蓄存款不断分流使得中央银行采取的各种旨在扩张货币供给量的政策操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 储蓄存款分流导致越来越多的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从而降低了整个经济体系的金融效率。
减少居民储蓄存款的最终目的在于扩大消费和投资,进而刺激经济尽快复苏。但由于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和有效的资本市场,大量储蓄存款在从商业银行分流出来之后,未能真正注入实体经济的循环,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相反愈来愈多的资金在股市(特别是一级市场)沉淀下来,形成严重的资金损耗。
事实上,如果分流资金主要进入股票二级市场,股指会因此被推升。在财富效应作用下,股票市值的增加会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但如果分流后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