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存款分流与货币结构变动
金大量进入一级市场,则它既不能推动股市行情上涨,也不能增加实体经济中直接融资的数量,从而使大量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在一个社会中这类资金越多,对经济增长的危害就越大,因为这种资金闲置比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泡沫造成更大的资源损耗。经济泡沫通常反映在资本价值的高估上,而通过资本价值的高估,可以增强居民的乐观心理预期,增加持久性收入,进而降低实际储蓄率,达到增加消费支出的效果。
根据目前储蓄存款分流的情况,假设有 的储蓄存款从商业银行转移到资本一级市场,则资金运动后的金融效率为:
(三) 储蓄存款分流是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不断萎缩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僵化的经营体制以及国有经济的普遍衰落,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居民储蓄存款分流也是导致信贷萎缩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商业银行,如果存在非必要性存差,则这种存差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直接损失为:
Loss=i*(S-L)
这里i表示存款利率,S表示储蓄存款,L表示贷款总额。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减少存差损失,一是降低存款利率i ;二是增加贷款数量L,减少存差数额;三是减少居民储蓄存款S,减轻利息支出负担。上述第一种方案正是近一时期以来中央银行一直在采取的政策,它能够直接降低存差造成的损失额度,但如果存差本身不减少,这种损失就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体制原因,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利润最大化动机,它的主要目标停留在如何控制信贷风险,以防止坏帐比率进一步上升。由于增发信贷不能给信贷人员带来直接收益,相反贷款越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宁愿选择少放贷或不放贷的方式。这就使得贷款数量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在1999年表现得更加明显,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同比增长率由年初的16%持续下降,到11月份同比增长率仅为12.3%。同期,短期贷款增长率由11.4%下降到8.9%。在贷款减少的同时,如果居民储蓄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商业银行就不得不采取措施增加贷款数额,以此减小存差损失。但是如果居民储蓄存款大量分流,那么这种存差压力就随之减弱,商业银行也就会更多地强调对信贷风险的控制,进而加剧信贷萎缩的倾向。
(四) 储蓄存款分流导致总需求不足,进一步加剧了通货紧缩形势。
尽管降息使得居民持有现金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但增加的现金并不是主要用于交易需求,而更多的是为了进行资本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因此多持有的现金没有起到拉动消费需求的作用。另一方面,储蓄存款分流直接减少了商业银行可贷资金数量,同时由于政府严格控制资本市场的扩融速度,转入一级市场的资金只有很小一部分形成实际投资,这就进一步缩减了实际投资规模。在总供给一定的条件下,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减小必然会导致通货紧缩,而此时预期的通货紧缩率可能比真实通货紧缩率表现得以更加严重,这使得实际利率很难下降到足以刺激经济复苏的水平。
在管制利率条件下,资金供求的均衡是不稳定的,一旦实际利率偏离均衡值,它就会以发散的方式迅速远离初始状态,从而使经济出现严重失衡。当总需求不足时,政府必须迅速下调名义利率,以使实际利率接近于均衡水平(武剑1999)。但这样做会加快储蓄存款的分流速度,于是消费和投资需求趋于萎缩,从而使通货紧缩形势变得更加严重,造成实际利率进一步上升,中央银行只得再度下调利率,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储蓄存款分流是中央银行降息的必然结果,正是这种分流构成了社会总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关
(一) 进一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引导剩余资金进入实际投资领域。
为了防止分流的资金在一级市场上沉淀,就必须为它寻找合适的出路。结合图3进行分析,在目前条件下,国家直接向公众增发国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继续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符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要求,有利于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以国债形式扩大投资,不会造成资金沉淀,这有助于提高社会金融效率,减少资金在转换渠道中的损耗。1999年大约有1000亿元资金进入股票一级市场并形成连续的资金沉积流,这部分资金完全没有进入实际投资领域,而如果增发1000亿元国债,就能使之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事实上,只要国债的利息率略高于一级市场上资金的概率平均收益率,分流出来的资金转而去购买国债是完全可能的。
因此,在今后几年中国家应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吸引剩余资金进入实际投资领域。但应注意,今后国债发行应更多地面向公众,而不是商业银行,因为对商业银行发行国债只会增加其依赖心理,减弱其存差压力,不利于银行强化经营,开拓新的信贷市场。
(二)实现利率市场化是解决储蓄存款分流问题的根本出路。
利率市场化是货币金融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解决储蓄存款分流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利率自由化。目前,中央银行应尽早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继续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让商业银行可以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拥有更大范围的利率自主权,这样一些经营状况好的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合规的范围内提高存款利率,吸引部分居民储蓄存款继续留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中。
在利率灵活可变的条件下,当利率偏低时,一旦储蓄存款分流并沉积于资本一级市场,就会使得信贷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发生短缺,利率将自动上升,资金随之出现回流。因此,利率体系的市场化是防止资金无效沉淀、提高融资效率的根本出路。
(三)加快改革一级市场的发行制度,使资金在各市场间合理分布。
目前,我国股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异,由此大量资金云集于一级市场,以谋求无风险的高收益。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应及早放宽对上市股票发行价格的种种限制,转而采取主承销商和上市公司自行确定发行价格的方式。这样做能够有效地消除两个市场间的价格差距,从而使资金在一、二级市场间合理分布,实现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原则。实际上,放开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也同样有助于资金在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合理分布,从而推动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四)加快股市扩融速度,提高实际投资比率。
资金之所以在一级市场形成沉淀,根本原因还在于资本市场扩融速度太慢。新股上市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严格控制,这不仅减少了进入实际投资领域的资金数量,也降低了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目前,股票上市已经成为众多国有企业集资解困的最后法宝,大量社会闲散资金汇集于一级市场等待购买新股,这使得国有企业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可能。与此同时,更多有活力的非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101.html
根据目前储蓄存款分流的情况,假设有 的储蓄存款从商业银行转移到资本一级市场,则资金运动后的金融效率为:
(三) 储蓄存款分流是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不断萎缩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僵化的经营体制以及国有经济的普遍衰落,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居民储蓄存款分流也是导致信贷萎缩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商业银行,如果存在非必要性存差,则这种存差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直接损失为:
Loss=i*(S-L)
这里i表示存款利率,S表示储蓄存款,L表示贷款总额。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减少存差损失,一是降低存款利率i ;二是增加贷款数量L,减少存差数额;三是减少居民储蓄存款S,减轻利息支出负担。上述第一种方案正是近一时期以来中央银行一直在采取的政策,它能够直接降低存差造成的损失额度,但如果存差本身不减少,这种损失就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体制原因,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利润最大化动机,它的主要目标停留在如何控制信贷风险,以防止坏帐比率进一步上升。由于增发信贷不能给信贷人员带来直接收益,相反贷款越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宁愿选择少放贷或不放贷的方式。这就使得贷款数量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在1999年表现得更加明显,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同比增长率由年初的16%持续下降,到11月份同比增长率仅为12.3%。同期,短期贷款增长率由11.4%下降到8.9%。在贷款减少的同时,如果居民储蓄依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商业银行就不得不采取措施增加贷款数额,以此减小存差损失。但是如果居民储蓄存款大量分流,那么这种存差压力就随之减弱,商业银行也就会更多地强调对信贷风险的控制,进而加剧信贷萎缩的倾向。
(四) 储蓄存款分流导致总需求不足,进一步加剧了通货紧缩形势。
尽管降息使得居民持有现金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但增加的现金并不是主要用于交易需求,而更多的是为了进行资本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因此多持有的现金没有起到拉动消费需求的作用。另一方面,储蓄存款分流直接减少了商业银行可贷资金数量,同时由于政府严格控制资本市场的扩融速度,转入一级市场的资金只有很小一部分形成实际投资,这就进一步缩减了实际投资规模。在总供给一定的条件下,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减小必然会导致通货紧缩,而此时预期的通货紧缩率可能比真实通货紧缩率表现得以更加严重,这使得实际利率很难下降到足以刺激经济复苏的水平。
在管制利率条件下,资金供求的均衡是不稳定的,一旦实际利率偏离均衡值,它就会以发散的方式迅速远离初始状态,从而使经济出现严重失衡。当总需求不足时,政府必须迅速下调名义利率,以使实际利率接近于均衡水平(武剑1999)。但这样做会加快储蓄存款的分流速度,于是消费和投资需求趋于萎缩,从而使通货紧缩形势变得更加严重,造成实际利率进一步上升,中央银行只得再度下调利率,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储蓄存款分流是中央银行降息的必然结果,正是这种分流构成了社会总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关
于储蓄存款分流的政策选择
(一) 进一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引导剩余资金进入实际投资领域。
为了防止分流的资金在一级市场上沉淀,就必须为它寻找合适的出路。结合图3进行分析,在目前条件下,国家直接向公众增发国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继续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符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要求,有利于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以国债形式扩大投资,不会造成资金沉淀,这有助于提高社会金融效率,减少资金在转换渠道中的损耗。1999年大约有1000亿元资金进入股票一级市场并形成连续的资金沉积流,这部分资金完全没有进入实际投资领域,而如果增发1000亿元国债,就能使之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事实上,只要国债的利息率略高于一级市场上资金的概率平均收益率,分流出来的资金转而去购买国债是完全可能的。
因此,在今后几年中国家应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吸引剩余资金进入实际投资领域。但应注意,今后国债发行应更多地面向公众,而不是商业银行,因为对商业银行发行国债只会增加其依赖心理,减弱其存差压力,不利于银行强化经营,开拓新的信贷市场。
(二)实现利率市场化是解决储蓄存款分流问题的根本出路。
利率市场化是货币金融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解决储蓄存款分流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利率自由化。目前,中央银行应尽早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继续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让商业银行可以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拥有更大范围的利率自主权,这样一些经营状况好的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合规的范围内提高存款利率,吸引部分居民储蓄存款继续留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中。
在利率灵活可变的条件下,当利率偏低时,一旦储蓄存款分流并沉积于资本一级市场,就会使得信贷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发生短缺,利率将自动上升,资金随之出现回流。因此,利率体系的市场化是防止资金无效沉淀、提高融资效率的根本出路。
(三)加快改革一级市场的发行制度,使资金在各市场间合理分布。
目前,我国股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异,由此大量资金云集于一级市场,以谋求无风险的高收益。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应及早放宽对上市股票发行价格的种种限制,转而采取主承销商和上市公司自行确定发行价格的方式。这样做能够有效地消除两个市场间的价格差距,从而使资金在一、二级市场间合理分布,实现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原则。实际上,放开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也同样有助于资金在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合理分布,从而推动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四)加快股市扩融速度,提高实际投资比率。
资金之所以在一级市场形成沉淀,根本原因还在于资本市场扩融速度太慢。新股上市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严格控制,这不仅减少了进入实际投资领域的资金数量,也降低了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目前,股票上市已经成为众多国有企业集资解困的最后法宝,大量社会闲散资金汇集于一级市场等待购买新股,这使得国有企业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可能。与此同时,更多有活力的非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