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资本主义的转变
资本主义的历史,从16世纪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算起,至今已经历500年。资本主义与以前社会的最大不同之一,它不是固步自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不断开拓、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因而是不断创新和变革的社会。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如果不使生产工具经常发生变革,从而不使生产关系,亦即不使全部社会关系经常发生变革,就不能生存下去。相反,过去一切工业阶级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都是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生产中经常不断的变革,一切社会关系的接连不断的动荡,恒久的不安定和变革——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各个时代的地方。”[1](P496)正因为如此,在资本主义统治的500年里相继发生了三次以蒸汽机、电力和电脑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将社会生产从手工劳动推向机械化,又从机械化推向自动化;将农业社会推向工业社会,又从工业社会推向信息社会。与之相适应,包括产权制度、雇佣制度、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在内的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变革。二次战后,从制度层面来看,这些变革集中到一点,就是从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资本主义的转变。对此,我想从资本社会化、管理社会化和分配社会化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资本在社会化
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资源,资本统治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追求资本增殖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动力和目标,其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在长期的资本主义历史里,资本表现为私人资本,企业表现为私人企业。在私人资本统治下的私人企业中,资本所有者即资本家,对企业的财产拥有充分的所有权、占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这种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的存在,是以社会少数有产者对资本的独占或垄断为基础的。正是这种独占和垄断,剥夺了社会绝大多数人——劳动者直接与资本(生产资料)结合的条件和权利,形成了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劳动对资本的依附,从而导致财富在少数资本所有者一方的积聚和积累,贫困在大多数劳动所有者一方的蔓延和扩大。这正是形成生产社会性和占有私人性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社会经济基础。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信用经济、股份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资本的私人性和少数人独占的情况日益被打破,出现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势。这种趋势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股份公司的大发展。股份公司自19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断扩展和深化而不断发展,今天已经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和财产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资本是通过发行股票从社会上筹集的资本,它本身就表现为社会资本,其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对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的扬弃。这个观点马克思早有论述。他在《资本论》第3卷第27章“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中,对股份公司的性质和作用曾作了精辟而深刻的分析。他说:股份公司“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又说“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财产。”而且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2](P498-498)马克思的这些话已经说得十分明白,即股份公司的资本已表现为社会资本,股份公司的企业已表现为社会企业,它是对私人资本、私人企业、私人财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的自我扬弃。这是100多年前马克思说的。现在,股份公司已经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企业形式。1993年,美国注册企业为2100万家,其中股份公司占15%,但其资本占全国企业总资产的85%,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88%,职工工资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70%。[3](P41)1991年6月统计,日本资本金在10亿日元以上的大企业共4195家,其中股份公司为4129家,占98.4%。[4](P63)而且,股份公司资本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突出表现是股份公司股权的大众化和法人化。战后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西方国家的居民收入也有很大增长,消费剩余不断增加,广大劳动者进入了股票市场。在美国,1953年直接持有股票人数为649万人,占全国成年人口的4.2%;1985年增至4704万人,占20.1%;1995年为5130万人,占31%;如果加上间接股票持有者(指不以自己名义而以经纪人名义登记和持有股票者),1996年,美国43%的成年人和42%的家庭持有股票。[5]与股票大众化的同时,股票也在法人化,即购买股票的社会组织在增多。到90年代初,美国的机构投资者控制了全部股份公司的40%的普通股,仅20家最大的养老金组织就持有上市公司10%的普通股。1949-1989年间,日本法人股东持有的股份在股份公司总股份的比重从30.9%上升为73.5%。股份大众化和法人化的趋势,表明少数有产者独占股权资本的局面已被打破,资本在日益社会化。
第二,企业“职工股份红利分配制”的出现和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滞胀”。当时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滞胀”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宏观的国家干预和财政赤字过多,而在于微观的企业的劳动支付方式有缺陷,即资方拿利润、劳方拿工资的分配方式导致劳资对立、劳动费用上升、企业收益下降、竞争能力下降、经济增长乏力。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都大力推行了“职工股份红利分配制”,即让工人拥有企业的股份。其主要途径一是政府以低息或无息贷款给企业作为基金,企业将这些基金分配给职工,作为职工投入企业的股份,然后企业每年从职工收入中扣除一定数额返还给基金会;二是企业以股份的形式支付职工的一部分工资,使职工成为企业的投资者。这样,企业职工就一方面以被雇佣者的身份拿工资,另一方面以企业一部分股份拥有者的身份分得一部分企业利润。政府倡导这种制度,企业采纳这一制度,是使职工收入与企来的收益状况直接挂钩,借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摆脱经济“滞胀”,但它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进资本大众化和社会化的作用。1986年时,美国推行上述计划的公司有8000家,参加的职工有10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到2000年,已有1/4的职工成了本公司部分甚至全部股份的持有者。
第三,人力资本化的发展。劳动从属于资本,资本统治和剥削劳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战后以来,这种情况有所变化,这就是出现了人力资本化的趋势。战后以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经济的增长,企业效益的提高,产品成本的下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主要是靠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利用实现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人力资本”的理论,认为知识、专长、技能、信息等日益成为最重要的财富,成为新增价值的最主要的来源,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本,从而人身股、科技股、概念股出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112.html
一、资本在社会化
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资源,资本统治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追求资本增殖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动力和目标,其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在长期的资本主义历史里,资本表现为私人资本,企业表现为私人企业。在私人资本统治下的私人企业中,资本所有者即资本家,对企业的财产拥有充分的所有权、占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这种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的存在,是以社会少数有产者对资本的独占或垄断为基础的。正是这种独占和垄断,剥夺了社会绝大多数人——劳动者直接与资本(生产资料)结合的条件和权利,形成了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劳动对资本的依附,从而导致财富在少数资本所有者一方的积聚和积累,贫困在大多数劳动所有者一方的蔓延和扩大。这正是形成生产社会性和占有私人性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社会经济基础。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信用经济、股份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资本的私人性和少数人独占的情况日益被打破,出现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势。这种趋势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股份公司的大发展。股份公司自19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断扩展和深化而不断发展,今天已经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和财产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资本是通过发行股票从社会上筹集的资本,它本身就表现为社会资本,其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对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的扬弃。这个观点马克思早有论述。他在《资本论》第3卷第27章“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中,对股份公司的性质和作用曾作了精辟而深刻的分析。他说:股份公司“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又说“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财产。”而且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2](P498-498)马克思的这些话已经说得十分明白,即股份公司的资本已表现为社会资本,股份公司的企业已表现为社会企业,它是对私人资本、私人企业、私人财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的自我扬弃。这是100多年前马克思说的。现在,股份公司已经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企业形式。1993年,美国注册企业为2100万家,其中股份公司占15%,但其资本占全国企业总资产的85%,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88%,职工工资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70%。[3](P41)1991年6月统计,日本资本金在10亿日元以上的大企业共4195家,其中股份公司为4129家,占98.4%。[4](P63)而且,股份公司资本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突出表现是股份公司股权的大众化和法人化。战后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西方国家的居民收入也有很大增长,消费剩余不断增加,广大劳动者进入了股票市场。在美国,1953年直接持有股票人数为649万人,占全国成年人口的4.2%;1985年增至4704万人,占20.1%;1995年为5130万人,占31%;如果加上间接股票持有者(指不以自己名义而以经纪人名义登记和持有股票者),1996年,美国43%的成年人和42%的家庭持有股票。[5]与股票大众化的同时,股票也在法人化,即购买股票的社会组织在增多。到90年代初,美国的机构投资者控制了全部股份公司的40%的普通股,仅20家最大的养老金组织就持有上市公司10%的普通股。1949-1989年间,日本法人股东持有的股份在股份公司总股份的比重从30.9%上升为73.5%。股份大众化和法人化的趋势,表明少数有产者独占股权资本的局面已被打破,资本在日益社会化。
第二,企业“职工股份红利分配制”的出现和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滞胀”。当时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滞胀”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宏观的国家干预和财政赤字过多,而在于微观的企业的劳动支付方式有缺陷,即资方拿利润、劳方拿工资的分配方式导致劳资对立、劳动费用上升、企业收益下降、竞争能力下降、经济增长乏力。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都大力推行了“职工股份红利分配制”,即让工人拥有企业的股份。其主要途径一是政府以低息或无息贷款给企业作为基金,企业将这些基金分配给职工,作为职工投入企业的股份,然后企业每年从职工收入中扣除一定数额返还给基金会;二是企业以股份的形式支付职工的一部分工资,使职工成为企业的投资者。这样,企业职工就一方面以被雇佣者的身份拿工资,另一方面以企业一部分股份拥有者的身份分得一部分企业利润。政府倡导这种制度,企业采纳这一制度,是使职工收入与企来的收益状况直接挂钩,借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摆脱经济“滞胀”,但它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进资本大众化和社会化的作用。1986年时,美国推行上述计划的公司有8000家,参加的职工有10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到2000年,已有1/4的职工成了本公司部分甚至全部股份的持有者。
第三,人力资本化的发展。劳动从属于资本,资本统治和剥削劳动,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战后以来,这种情况有所变化,这就是出现了人力资本化的趋势。战后以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经济的增长,企业效益的提高,产品成本的下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主要是靠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利用实现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人力资本”的理论,认为知识、专长、技能、信息等日益成为最重要的财富,成为新增价值的最主要的来源,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本,从而人身股、科技股、概念股出
现了,并日益成为股权中最受青睐的股权,“智产”的优势地位日益取代“资产”的优势地位。这样,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日益壮大的依靠智力致富的人群。在这个人群中,不仅包括像比尔·盖茨这样的靠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才能发展成为亿万富翁的“创业型资本家”,也包括靠自己的知识和专长担任大公司总经理和理财、咨询、策划等方面的高级专家等“雇佣型企业家”,还包括不占有生产资料只以脑力劳动获得高收入的由公司高级职员、文化界、医务界、法律界、教育界的高级专家等组成的中产阶级或白领人员。这个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口中已占20%-25%左右的人群是人力资源的拥有者,是靠人力资本的投入和运用获得高收入的群体,是西方社会的中坚。这个人群的存在和发展,表明拥有专长、技能、专利的人就握有了人力资本,从而开辟了资本社会化的广阔空间。因为任何健康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一定的专长和技能,从而都孕藏着拥有人力资本的条件。同时,人力资本的发展,也就是劳动力的资本化,从而意味着资本与劳动对立、劳动从属于资本的状况有所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