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国际政治论文 >> 正文

集体认同与国际政治——一种文化视角


某种无政府结构的特征,身份的实践和互动验证并再造认  同,一旦某种结构得以制度化,便成为强大的惯性源泉,(注:亚历山大·温特:《国  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15页。)使这种结构更趋稳定。规范的内化使国家遵守无政府  逻辑,按照体系建构的身份和利益行动。比如,冷战时期的美国与苏联和冷战结束后的  美国与俄罗斯,由于认同的转变双方关系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由视对方为敌手进行  彼此遏制转变为相互接触与合作。温特认为,在无政府状态下,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无  政府文化,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这三种文化结构塑造不同的国家间身  份——敌人、竞争对手和朋友关系,从而建构出不同的国家间关系,并对国际安全发挥  直接的决定作用。
  在霍布斯结构下,国家视对方为你死我活的敌人。敌人这种认同意味着,行为体不承  认他者作为自由主体独立存在的权利,以及对暴力的无限制使用。一国的生存是以他国  的死亡为前提的,因此采取强硬的改变现状的方式对待敌人,试图摧毁或征服敌人,而  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不考虑未来,为了和平积极扩军备战,以及在真正的战争中无限  制地使用暴力,而在战争迫在眉睫之时,以先发制人的方式抢占先手,粉碎敌人的第一  次打击。(注: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30—331页。)而对他者  的再现建构了敌手身份。当“冷战”这个文化形态形成之后,美国和苏联就有了一个共  有信念,即他们互为敌人。这个信念帮助他们确立了他们在任何给定情景中的身份和利  益。他们的行为方式又向他者证实了他们的确分别是对方的威胁,这样就再造了冷战。  (注: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233页。)因此,当敌意成为体系  内主导角色的时候,国家间“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注:亚历山大·温特:《国  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28页。)的关系模式就会产生。
  洛克文化状态下的角色结构是竞争,不是敌对。在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生存权利的前  提下,展开竞争,武力的使用受到主权结构的限制。霍布斯文化中剥夺和统治对方的念  头被“生存和允许生存”的理念所代替。在洛克结构中,国家间既对抗又竞争,既竞争  又合作,双方不以消灭对方为生存的理由,而是在竞争中发展出合作。在洛克文化中,  国家以竞争对手的身份看待对方,因而建构出不同于霍布斯文化的国际关系。纵然对手  同敌人身份之间存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都有对抗的意味,不完全承认对方的存在,但  两者在对待他者和使用暴力的问题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并因此决定了两种根本不同的国  际关系。敌人希望改变对方的生命和自由的权利,而对手承认对方的生命和自由,只是  欲从对方手中拿走一部分财物;敌人在使用暴力时是毫无限制的,有毁灭性倾向,因为  自我限制只会使自己处于相对劣

势地位,(注: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  论》,第331页。)而对手身份却对暴力使用有所节制;敌手之间的暴力冲突程度没有内  在限制,除非受到实力或外部力量的制约,对手之间的暴力是自我约束的,受到相互承  认生存权利的管束。(注:参见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29页。  )一言以蔽之,霍布斯文化是一种相互为敌的自然状态下的暴力,而洛克文化则是文明  社会的对抗。
  康德文化与上述两种文化截然不同。上述两种文化形成的都是无政府自助体系,其中  ,霍布斯文化是纯粹的自助状态的无政府体系。虽然洛克文化在暴力的使用程度上与霍  布斯文化存在本质区别,而且洛克文化已构筑出竞争中的合作关系,但其合作的基础仍  是自助的。只有在康德文化中,行为体才彻底抛弃了自助模式,建立了朋友关系的集体  认同。非暴力原则和互助原则是康德文化的根本特征。在强调朋友关系的角色结构中,  国家间不使用战争和战争威胁方式解决争端,即非暴力原则;在任何一方的安全受到第  三方威胁时,双方将共同作战,即互助原则。(注:参见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  的社会理论》,第372页。)在康德文化中,互为朋友的国家间建立了永久和平的共同体  ,而合作和结盟已经不再是洛克文化状态下的权宜之计。洛克文化中合作含有对双方最  终回到战争状态的预期,因而戒备始终充斥于暂时的合作过程中,而朋友身份对持久友  谊的预期使得即使双方发生争吵也终能以和平方式化解。(注:参见亚历山大·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72页。)康德结构中的非暴力和互助原则建构出他助体系  ,康德文化的理想状态则是世界大同。
  概而言之,在霍布斯文化中,国家间建构的是敌人关系的集体认同,因而处于有你无  我的相互敌对关系中;在洛克文化状态下,国家不再以敌手的身份看待对方,而是在尊  重主权的前提下开展竞争,各国间处于竞争和有限制地运用暴力的对抗中;在康德结构  里,非暴力和互助观念的集体认同使国家间不以武力解决问题,合作的性质也从自助式  演变为他助式的协作。
      集体认同与国际安全
  建构主义认为,集体认同与国际关系文化之间是一种互构关系,集体认同之所以决定  国际安全,主要是因为行为体的实践活动构筑出不同的国家安全文化,安全困境和安全  共同体都是由国家建构的,集体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中介和建构作用。国际  集体认同建构了国家的安全利益,安全利益决定了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安全行为——战争  的或和平的,而国际集体认同的转化会重新定义安全利益的内涵,从而使国家改变实现  安全的方式。
  在霍布斯文化中,国家的认同决定了彼此互相为敌,国家处于原始的自然竞争状态。  国家之间在安全方面的竞争是纯粹的零和博弈。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50多年的纷争验证  了敌人身份是如何造就阿以间持续冲突的。在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地图中从来就没有犹太  人的存在,犹太人被看作是2000多年前就已经离开巴勒斯坦土地的民族。阿拉伯世界认  为不应该牺牲阿拉伯人的利益给犹太人以“公正的生存权”,因此采取罢工和暴动的方  式反对联合国在1947年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为不使建国愿望破灭,犹太人认识到  只有用武力才能实现分治及建国。阿犹间这种对问题的认知,几乎成为其后50多年冲突  的基本模式。阿拉伯人旨在消灭以色列,事实废止联合国决议;以色列人则要武装保卫  以色列,事实执行联合国决议。(注:参见辛旗:《诸神的争吵——国际冲突的宗教根  源》,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3页。)阿犹之间在意识上都以剥夺对方的生存  权实现自身的安全,相互的行为使敌人的认同再现、验证和强化。敌人的存在是对自身  安全的威胁,保全自身的办法就是统治和驾驭敌人,剥夺它的生存权。这种想法使得双  方最大限度地使用武力,并在非战阶段积极地发展武

《集体认同与国际政治——一种文化视角(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13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国际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