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
加就业。1995~2000年间,美国电脑和芯片业产值从857.7亿美元增加到2661.6亿美元,增长210.31%。同期就业人数从55万增加到60万,增长9.09%。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产业增长率)0.043,就业弹性非常小,电脑和芯片产业增长1%,就业才增加0.043%;同期美国计算机软件业产值从1849.3亿美元增加到3296.2亿美元,增长78.2%,就业人数从120万增加到211万,增长75.8%,就业弹性系数为0.969,就业弹性比较大。计算机软件业每增长1%,就业可以增加0.969%。同期汽车业产值从3162.7亿美元增加到3435.5亿美元,增长8.62%,就业人数从95万增加到96万,增长1.05%。(注:约瑟夫·威伯等:美国《商业周刊》(中文版)2000年第3期,第44、48、54页。)就业弹性系数为0.121。相比之下,就业弹性高的产业比就业弹性低的产业更能吸纳就业。如果汽车产业的工人因失业而转移,相同产业增长率下,转移到电脑或芯片业可能过剩,转移到软件业可能不足。见图3。
附图
图3 经济增长、就业弹性与就业增长率
进口对就业的冲击与进口国的供给和需求弹性有关。图4.1中,进口国的需求弹性比较大,进口10个单位的商品,消费需求增加8个单位,国内生产仅减少2个单位,进口冲击率(国内生产/进口量)是0.2,进口更多地为扩大的消费所吸收,国内生产缩减和失业的比较少。图4.2中,进口国的需求弹性比较小,同样进口10个单位商品,国内生产减少8个单位,消费需求仅增加2个单位,进口冲击率0.8,国内生产缩减和失业比较多。最好的情况是进口国国内供给曲线没有弹性,需求有充分的弹性,如图4.3。进口10个单位全部被国内扩大的消费所吸收,冲击率是0,进口对国内相关产业和就业没有影响。最糟的情况进口国国内供给曲线有弹性,需求曲线没有弹性。如图4.4。进口冲击率是1,进口10个单位的商品将减少同样数量的国内生产。
附图
图4 进口冲击与进口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弹性有关
四、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经济状况的相关分析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的GDP增长率高出日本2个百分点,生产率高出2.7个百分点,失业率低于日本0.5个百分点。美国和日本的财政盈亏占GDP的比重分别是1%和-5.7%,美国5.4%的利率水平高于日本5个百分点,财政货币政策力度低于日本。美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似乎主要来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同时,美国应当是贸易顺差,而不是巨大的贸易逆差。显然,经济增长不仅来自技术创新,同时还来自进口带来的以产业升级为特征的结构效率。
表4 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日本主要经济指标(%)
GDP增长率 生产率 通货膨 财政盈亏 失业率 利率 贸易差 单位
胀率 占GDP比重 额/GDP 劳动
成本
美国 3.4 4.0 1.8 1.0 4.2 5.4 -3.7 -0.5
日本 1.4 1.3 0.1 -5.7 4.7 0.4 2.5 0.5
五、结论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实践,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新的增长模式。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利用灵活的经济制度,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进口贸易可以创造一种结构效率,带来国民经济的结构性增长。这种结构性增长对于缺少生产要素和技术创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中文版)2000年第5期。
2.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文版)。
3.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文版)。
4.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
5.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中文版)。
6.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文版)。
7.美国《商业周刊》(中文版)2000年第3期。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183.html
附图
图3 经济增长、就业弹性与就业增长率
进口对就业的冲击与进口国的供给和需求弹性有关。图4.1中,进口国的需求弹性比较大,进口10个单位的商品,消费需求增加8个单位,国内生产仅减少2个单位,进口冲击率(国内生产/进口量)是0.2,进口更多地为扩大的消费所吸收,国内生产缩减和失业的比较少。图4.2中,进口国的需求弹性比较小,同样进口10个单位商品,国内生产减少8个单位,消费需求仅增加2个单位,进口冲击率0.8,国内生产缩减和失业比较多。最好的情况是进口国国内供给曲线没有弹性,需求有充分的弹性,如图4.3。进口10个单位全部被国内扩大的消费所吸收,冲击率是0,进口对国内相关产业和就业没有影响。最糟的情况进口国国内供给曲线有弹性,需求曲线没有弹性。如图4.4。进口冲击率是1,进口10个单位的商品将减少同样数量的国内生产。
附图
图4 进口冲击与进口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弹性有关
四、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经济状况的相关分析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的GDP增长率高出日本2个百分点,生产率高出2.7个百分点,失业率低于日本0.5个百分点。美国和日本的财政盈亏占GDP的比重分别是1%和-5.7%,美国5.4%的利率水平高于日本5个百分点,财政货币政策力度低于日本。美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似乎主要来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同时,美国应当是贸易顺差,而不是巨大的贸易逆差。显然,经济增长不仅来自技术创新,同时还来自进口带来的以产业升级为特征的结构效率。
表4 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日本主要经济指标(%)
GDP增长率 生产率 通货膨 财政盈亏 失业率 利率 贸易差 单位
胀率 占GDP比重 额/GDP 劳动
成本
美国 3.4 4.0 1.8 1.0 4.2 5.4 -3.7 -0.5
日本 1.4 1.3 0.1 -5.7 4.7 0.4 2.5 0.5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和IMF《世界经济展望》2000年第5期整理。
经济增长往往导致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引起通货膨胀。但大量廉价的进口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能够控制在1.8%的低水平,进口不但弥补了生产和投资需求的缺口,同时也降低了投资和消费成本,抑制了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1992~2001年间,美国单位劳动成本下降了0.5%。相反,每年有大量贸易顺差的日本单位劳动成本却上升0.5%。
1999年美国货物贸易进口10591亿美元,出口6952亿美元,逆差3639亿美元,占GDP的3.7%,但美国对如此巨大的贸易逆差置若罔闻。原因在于美国有巨大的服务贸易顺差和源源不断的国外直接投资。730亿美元的服务贸易顺差使净货物贸易逆差减少到2909亿美元,2760亿美元的国外直接投资使美国的国际收支实现了基本动态平衡。(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进口1804亿美元,出口2534亿美元,转引自2000年12月6日《国际经贸消息》。联合国《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第2页,对外贸易出版社2000年版。)
灵活的经济结构也使美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实现了动态平衡。在美国,每进口5万美元商品就会减少1个工人的工作岗位,按1999年美国3639亿美元货物贸易逆差计算,共计会减少727.8万个就业岗位。但同期美国的失业率没有增加,反而下降到4.2%这个197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些工人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移民到国外,显然被转移到其他行业中去了。
日本虽然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1990~1999年贸易顺差占其GDP的2.5%。然而从90年代初开始,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低迷。这不完全归罪于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不
力,零利率政策和大量政府投资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对经济的刺激力度。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缺乏灵活的经济制度,劳动力在终身雇佣制度下不能自由流动,缺乏技术创新和以产业升级为特征的结构效率,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踟躇不前,失业率大幅增加。另外,长期沉溺于机械、汽车、家用电器等传统工业领域,没能及时转向信息经济也是日本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贸易顺差虽然为日本带来经济增长,但不足以提高生产率、带动日本经济复苏。日本需要美国那样灵活的经济制度、技术创新,需要结构效率,通过大量进口替代国内低效率产业,将生产要素转移到高效率产业,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使经济走向开放型的良性增长的轨道。
五、结论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实践,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新的增长模式。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利用灵活的经济制度,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进口贸易可以创造一种结构效率,带来国民经济的结构性增长。这种结构性增长对于缺少生产要素和技术创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中文版)2000年第5期。
2.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文版)。
3.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文版)。
4.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
5.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中文版)。
6.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文版)。
7.美国《商业周刊》(中文版)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