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行政管理 >> 管理科学论文 >> 正文

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


  关于民工潮的研究,人们往往从经济的视角看得较多,因为农民工的收入提高与对城市的经济建设的作用是显见的。其实,从文化与社会的视角研究农民工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农民工进城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移居城市,也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更是指个人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过程,它涉及到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转变过程。研究进城农民工的适应问题,不仅是民工潮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对我国的城市化、现代化的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相关涵义
  什么是适应?美国社会学家高斯席德(Goldscheider.G)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移民》一书中认为:“移民的适应可以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移民对变化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做出反应。从农村到城市常常包含了这三方面的变化。”(注:Goldscheider.G.Urban  migrants  in  developing  nations.Westview  Press,1983.)高斯席德强调变化和过程,倾向于把适应理解为行为本身,在变化的环境中移民们所做出的一种不断的行为调整。同样源于进城农民工的特殊身份,对他们来说,城市经历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不断地在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心理上做出种种调节,从而顺应他们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
  《社会学百科辞典》中没有适应这一条目,有与之接近的“调适”、“同化”两词:“即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群体之间或不同的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经过调适,产生彼此和谐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调适,即部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或生活习惯,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注:袁方主编:《社会学百科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同化”指“具有不同性质的人、集团或民族接触以后,融合成新的文化单位的过程。……同化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同化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其作用在于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但不会触动社会根本制度”(注:袁方主编:《社会学百科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适应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同化,同化从字面上看有消极、被动的含义,适应比同化更具主动积极的意义,调适更加接近适应的本意。
  《社会学词典》中,对“适应行为”解释是:“指个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行为。个人通过社会化,明了自己的社会权利与义务,形成了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性格,就会在社会交往与社会行动中采取符合社会要求的行动。反之,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就会陷入困惑之中。人的一生是不断地适应环境的过程。”(注:王康主编:《社会学词典》,山东人民山版社1988年版,第352页。)“适应”和“社会化”关系密切。社会化与适应是一个事物从两个方面的不同表述。社会化是从社会对人的教化的角度而言,强调的是执行社会化的各种主体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而适应主要地是从接受社会化的个体角度而言,强调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周围的环境和社会化的过程的接受程度。社会化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改造和再适应、再改造的复杂过程。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和社会的整个过程,适应也贯穿于人的一生。具体到进城农民工的适应,则表现为一种成人的社会化。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进入了完全不同于农村的一种生活环境,担任了另一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进城农民工的这种生活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变迁,迫使着他们进行自身调整,在经济生活、社会交往、价值观念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以更好的适应新的城市社区环境。显然,进城农民工的适应是他们在新的环境下的继续社会化。
  从城市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人类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迈向现代化的综合反映”(注: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3页。)。从微观角度看,现代化是指“个人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进入一种复杂的、技术先进和不断变动的生活方式的过程”(注:罗吉斯:《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9页。),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是以城市生活方式为参照的。沃思(louis  Wirth)认为,“城市性”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基于规模、人口密度和社会复杂性的不同,城市具有其有别于乡村的一整套社会与文化特质。(注:Louis  Wirth,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el.44,1938,pp.1~24.)英克尔斯(Alex  Inkeles)认为,“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注:英格尔斯等:《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3页。)。帕克(Robert  E.Park)主为:“城市环境的最终产物,表现为它培养成的各种新型人格。”(注:帕克等:《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页。)城市不仅仅是一群人共同居住的地域,它还是一种“城市性”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城市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在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多因素、多层次、多变量的综合概念”(注:辛秋水:《农村城市化理论研究会综述》,《江淮沦坛》1994年第5期。)。农民工的城市化,基本的含义是指农民工进城后的转变及对城市的认同、适应过程。个人城市化进程与个人现代性的获得基本上是同步的。农民工的转变是以城市为参照系的,正如传统的变迁方向是现代一样。
  我们把进城农民工的适应划归为三个层次: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这是进城农民工适应的三个不同的方面,又是依次递进的层次:进城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首先必须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和住所,才能在城市中生存下去,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基础的;在完成了初步的生存适应之后,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是进城农民工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它反映了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上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它反映出进城农民工对城市化生活方式等的认同程度。新的观念、心态和意愿这些内在精神性因素的深刻变化,是进城农民工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生存环境适应的必然结果,反映了农民工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在心理上也适应了,才说明城市化对农民工人格的影响、塑造、提升,由农村人转化为城市人这一社会化过程的完成。心理适应实质是被城市文化同化,完全地融入城市社会。这三个方面又是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
    1993年农民工在流入地收入与消费结构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青年报》1994年3月8日第7版数据整理。
    农民工阶层适应的层次
  1.经济层面的适应。农民工的流动把

获取经济收入作为首要的目的。他们只要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有了一份可以维持最低消费的收入,解决了住宿、吃饭等日常必需消费问题,就有了在这个城市继续生活的开端和立足的资本。我们把进城农民工在经济层面上的适应,称之为生存适应。农民工的经济层面的适应是较强的。1994年2月3月,《中国青年报》在全国8省(甘肃、四川、新疆、江西、山东、黑龙江、江苏、广东)10地(流出地与流入地各5个)的调查,把农民工消费支出作了分析。
  我们从表上可以看到:第一,农民工的主要收入均寄回了家,收入越是低的地区,寄回家的收入比重占的越多。第二,农民工自己的生存消费被压缩到了最低的限度,这时用恩格尔系数已经无法真实反映出其生活质量的状况。第三,富裕地区的农民工用于学习、娱乐的费用比不发达地区的农民工费用要略高。尽管近几年农民工的收入有提高(注

《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6029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管理科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